我国神经外科泰斗级人物留下这些精神财富,而今将建博物馆传承学科使命

  

  创新敬业、刻苦勤奋,我国神经外科泰斗史玉泉教授因这八字指引,几十年呕心沥血、奋力拼搏。作为医学领域的攀登者、创业者,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神经外科走向世界医学巅峰。

  近日在史玉泉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召开“史玉泉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我国神经外科领域数十位专家大咖回忆神经外科奠基人的学术思想。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会上还向全国神经外科同行发起倡议:建立中国神经外科博物馆,以此更好继承史老遗志,发展壮大学科事业。

  

  怀揣一颗赤子创业“强国梦”

  史老出生在书香门第,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但因抗日战争,他与同学辗转一个月,到达重庆上海医学院校部。重庆生活学习艰苦,却能当面接受医学大家沈克非、王鹏万、杨国亮和谷镜汧等授课,这段炮火纷飞的求学日子获益匪浅。

  

  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年轻的史玉泉在事业上飞速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主任周良辅教授回忆老师当年艰苦而卓越的“创业史”:1950年,沈克非教授带领史医生开展我国首例开颅手术,彼时史玉泉已升为主治医生,按规定不用手术跟台,但他自己找了沈教授坚持参加。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史医生协助沈教授开展脑膜瘤、脓肿、囊肿等神经外科手术,由此开启他将神经外科作为终身职业的方向。

  1952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成立。彼时科室只有史玉泉、朱祯卿两位医生、8张床位,这是我国南方成立的第一个神经外科。一年后,蒋大介医生从麻醉科转入,杨德泰医生从神经内科转入,四人艰苦探索中前行,为后来赫赫有名的神经外科发展开了个好头。

  解放初期国家底子薄,医疗事业也受到影响。史玉泉医生带领学生“自主创新、丰衣足食”。术中止血用的明胶海绵没有国产也不能进口,那就自己做!在沈克非教授指导下,史医生自制淀粉海绵,随后改成明胶海绵,这些成果刊于《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史玉泉教授、蒋大介教授研制术中需要的“立体定向仪”,一直用到改革开放后。而1970年,他按照上世纪60年代国外杂志上的显微外科照片,与上海手术医疗器械一厂合作,成功生产出我国首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自此奠定华山显微神经外科基础。据悉,这套器械于90年代还因物美价廉出口到美国,被同行交口称赞。

  史老在当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不忘一颗医者创业“强国梦”,周良辅院士动情地说,“对老师最大的怀念,莫过于弘扬他们的学术思想、高贵品质和榜样行为,以此激励年轻一代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留下一脉创新探索“传家宝”

  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1992年来到神经外科,他直言:“史老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就是今天推动神经外科事业不断向前的‘传家宝’。他扎实学术功底、低调严谨学术风格,影响了神经外科几代人,更是科室不断壮大的脉络精神。”时至今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已从当年“4人组、8张床”成长为拥有800余张床位,每天手术量超过120台的金牌科室。

  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临床科研创新精神的种子,是由史老亲手“埋”在科室基因里的。周良辅院士娓娓道来:当时有一种“脑肺吸虫病“,就是肺吸虫跑到脑子里造成脑损伤,罪魁祸首到底是虫卵、还是成虫?国际领域始终有争论。史老通过实践发现不是虫卵,而是成虫。这样的发现只有细心观察才有收获。

  神经外科朱巍教授90年代后期来到华山医院,当时史老已经退休多年,但朱巍在整理史老学术贡献时,再次翻阅1984年、1986年两篇创国际记录的“史氏分级”论文,“这两篇有关脑动静脉畸形(avm)手术风险评估的文章,是我们脑血管外科医务人员必读内容,每每读到这些,依旧能从文字中寻觅、体验到史老在那个年代开拓的勇气和艰辛。”

  记者获悉,“史氏分级”源自临床无比细致的观察和创新,堪称我国神经外科迈向世界舞台的阶石。当时国际对avm没有统一临床分级标准,史老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将切除的病变标本制成立体脑avm注塑模型。通过对100多个注塑模型观察,根据avm大小、部位深浅、病变所处位置的脑功能重要性以及供应动脉与引流静脉等四项指标,制订出一套临床四级评分法,国际称为“史氏分级”。

  

  持续总结avm显微手术经验,史老率领团队实现了术中出血少、脑组织损伤小、脑功能保护好、全切除率高和死亡率低的效果。当时几百例患者死亡率仅0.5,创下来自中国的国际纪录。

  坚持一份忠心耿耿“医者心”

  上世纪70年代末,世卫组织神经科学代表团来沪访问,参观华山神经内外科之后觉得,尽管条件简陋,水平不错,自此将华山定为世卫组织神经科学的研究训练中心。而从史老亲手创建的科室,我国神经外科许多专家走出华山、救治苍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栾文忠教授说,“史老是我的领路人,他对学术的忠心耿耿令人难忘。” 栾文忠来华山学习时,观察到史老做动静脉畸形手术,每台手术无论做多长、晚上多晚下台,他都会马上到神经外科显微实验室,分出病变动脉静脉,用注塑灌注,再用消化液做成标本,学术严谨程度可见一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卫忠始终记得:1986年自己在华山医院显微外科实验室学习时,史老已67岁高龄,但他每次都准时到显微外科实验室,做老鼠尾巴的血管手术演练,学生向他请教,永远都会孜孜不倦讲解示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老的研究生臧人和教授前往新疆,在新疆医学院担纲主任,开展颅内外动脉吻合手术,在国内最早发布相关报道。同期,王忠诚院士、周良辅院士先后开展颅内外动脉吻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治疗动脉瘤……这一系列成就,是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巅峰突破。

  在学生看来,“史老是个读书人,一天不读书就难受。”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开展首届颅底学习班,他特意来参加。史老孙女史一凡还分享了爷爷最喜欢的业余爱好——玩数独游戏,“每次我去爷爷家,他不是拿着放大镜解数独,就是桌上放着还未解数独之谜的报纸。耄耋老人解数独说明他一直在动脑筋,为了医学探索不曾停歇。”

  

  弘扬传承史玉泉教授崇德精术、博医济世的精神,研讨会上,周良辅院士及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向全国同道提议筹建中国神经外科博物馆。史老家人决定将他生前创业、探索、求知、著书等珍贵遗物作为首批展品,后续还将向全国同道公开征集展品。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史玉泉教授的学生、100岁高龄的刘承基教授为中国神经外科博物馆题写馆名。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顾宇翔表示,作为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之一,缅怀史老思想,进一步激励年轻人,才能更好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福祉。

  本文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