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商:不走进咨询室,孩子也可以发生改变

  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有行为问题或特殊教育需求,却不愿接受心理咨询,家长向你求助。你该如何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推动孩子改变?

  此时,通过家长会商,就可以实现“不走进咨询室,孩子也可以发生改变”。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01 什么是家长会商?

  02 家长会商有何作用?

  03 如何开展家长会商?

  01什么是家长会商?

  家长会商(parental consultation)也称父母参与(parent involvement),最早由Faust(1968)倡导。广义来说,家长会商是指专业人员与家长任何形式的会谈(Guil, 2005);狭义而言,家长会商被界定为一个顾问(如咨询师、心理学家)与一个或多个家长(被顾问者)之间结构化的、解决问题的关系(Holcomb-McCoy & Bryan, 2010)。

  与心理咨询直接服务于当事人相比,家长会商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方法。在家长会商中,父母作为求助者(被顾问者)向顾问(心理健康从业者)寻求帮助,而孩子作为当事人,则是家长正在协助或照顾的对象,孩子是可以不参与会商过程的。家长会商的目的,在于协助家长增进对孩子问题的了解,并且帮助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和实施干预方案,让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变得更有效能。

  通常,家长会商会遵循以下五个步骤来结构化地解决问题:

  1)问题界定访谈

  2)收集基线数据

  3)问题分析访谈

  4)实施行为干预

  5)问题评估访谈

  

  如需了解更多会商知识,可点击链接阅读这两篇文章( 会商:被忽视的专业胜任力,学校会商:心理健康老师必须了解的工作方式)。

  02家长会商有何作用?

  家长会商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在帮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提升学业成绩、促进语言发展、满足特殊需求等领域,取得较好成效。

  在开展联合行为会商(父母和老师都加入会商)后,原本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争吵、发脾气、叛逆行为显著降低,他们父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Sheridan et al., 2013)。

  经过5次一对一的父母会商,原本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4名小学男童,在学业上获得明显进步,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达到普通学生水平(Rhoades & Kratochwill, 1998)。

  在进行家长会商后,6位高危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Taverne & Sheridan, 1995)。

  家长会商还被用于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远程干预。通过网课,为患自闭症的随军儿童父母普及自闭症知识,并提供一系列跟踪服务如护理协助、行为会商、网络学习、教练,供他们自愿选择(Hall, 2018)。

  从上述几个应用研究可以看出,家长会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较高。那么,在哪些情境下,比较适合采用家长会商来助人呢?

  家长会商的高频应用场景:

  家长希望以更高效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家长认为心理咨询起效太慢,家长不配合家庭咨询等)需要家长参与才能解决或改善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家长教养方式)家长希望了解孩子情况或参与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家长想打听孩子的咨询情况)儿童青少年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心理服务(比如,年龄太小、言语障碍、抗拒治疗等)

  注:家长会商的运用前提是“家长心理状态健康、具有改变能力”。

  从家长会商的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个体心理咨询,家长会商有以下几个优势:

  更聚焦于“解决问题”,效率较高能较快促进儿童青少年家庭成员间的良性互动服务形式丰富多样,可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时间、空间、服务对象的限制较少,更灵活便捷

  正因如此,家长会商在帮助儿童青少年改善适应不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作为心理从业者,该如何开展家长会商呢?

  

  03如何开展家长会商?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厌学案例,看看如何通过帮助家长(被顾问者)间接促进孩子(当事人)的改变(注:非真实案例,是结合常见情况编写而来)。

  案例背景

  小明,男孩,15岁,高一学生。据小明妈妈反映,由于疫情,上学期居家上网课。小明在居家学习期间很不自律,沉溺于游戏和网聊、多次表达“不想读书了”。他对家人漠不关心,不注重个人卫生,还常对父母发脾气。于是,小明妈妈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戴老师寻求帮助。

  干预过程

  (1)问题界定访谈

  首先,戴老师请小明妈妈列出她认为小明身上存在的“问题”。

  接着,戴老师请小明妈妈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选出目前她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小明妈妈思考片刻后,认为小明“厌学”这个问题,最让她头痛。

  但此时,小明厌学的问题还很抽象。于是,戴老师向小明妈妈了解他具体的厌学表现。小明妈妈补充到,比如上网课的时候,她发现小明有时会偷偷打游戏或微信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经常不做;他还动不动就向家人发脾气,嚷着不想读书了。

  通过问题界定访谈,原本有些抽象的“厌学”,就变得清晰、具体、可观察。

  (2)收集基线数据

  随后,戴老师和小明妈妈进入会商的下一步——收集基线数据。

  戴老师根据小明的情况,指导妈妈制作出小明的厌学行为记录表。

  在接下来的一周,小明妈妈记录了小明在“厌学”方面的行为次数和时间。比如,在上网课期间打游戏、聊天、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事情,不完成作业、口头表达“厌学”等行为的次数和时间。

  小明“厌学”行为记录表:

  

  (3)问题分析访谈

  一周后,小明妈妈带着收集到的数据,来和戴老师进行问题分析访谈。

  戴老师将数据制作成图表,询问小明妈妈对于数据的看法,比如:一周中,小明哪几天厌学行为较多?哪几天最少?可能是什么原因所致?引起小明口头表达厌学的导火线是?小明的厌学行为,可能还和哪些事情有关?

  带着这些问题,戴老师协助小明妈妈分析造成小明厌学的可能原因,探讨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功能,建立基本假设。比如:小明的厌学行为只发生在有数学课的那几天。小明在上数学课时做开小差,可能是因为听不懂,才做别的事来缓解“无聊”。小明不完成作业,一方面可能是数学题较难他不会,另一方面可能是作业太多,实在完不成,选择“摆烂”。小明在被老师批评后,更容易口头表达厌学。小明的“厌学”,似乎是在发泄被老师批评的不满,并不是真的不想读书;而父母与小明起冲突,也是在小明表达厌学想法之后。

  小明“厌学”行为观察图:

  

  

  (4)实施行为干预

  戴老师基于问题分析访谈中建立的基本假设,协助小明妈妈制定干预方案,包括:及时给予小明情绪支持;协助小明和数学老师沟通;协助小明改进学习数学的方法;加强与数学老师的交流,请数学老师给小明学习指导和正向反馈。

  为了帮助小明妈妈掌握以上技能,戴老师和小明妈妈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以确保小明妈妈能更自信、更从容地执行干预方案。

  接下来,由小明妈妈执行已制定的干预计划。在小明上完数学课之后,她耐心倾听小明的“牢骚”,不再因为表达“厌学”而批评指责小明;并且,在小明认真课或做作业时,口头表扬小明。妈妈也和小明交流了他对于数学课的想法。考虑到小明跟不上授课进度,妈妈和小明、数学老师商定,小明可以利用上数学课的时间学习数学录播课查漏补缺;遇到不懂的知识,主动向数学老师请教。数学老师发现了小明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还在班级群表扬小明“认真思考”、“有这个学习状态,你的数学成绩肯定能早日追上来的”。

  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戴老师关注着问题解决的情况,及时给予小明妈妈支持、指导和反馈。

  (5)问题评估访谈

  一周后,小明妈妈如约来找戴老师,进行问题评估访谈。根据小明妈妈提供的追踪数据可以看出,小明的厌学行为发生频次和时长相较于基线数据,都有了明显减少,而且在网课结束后也顺利返校,小明妈妈前来寻求会商的目标已经达成了。据小明妈妈观察,小明还会主动帮助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学习上比以前主动。他们的母子关系也缓和不少。

  案例总结

  在处理这个厌学案例的过程中,小明作为当事人,全程没有和会商顾问(即戴老师)直接接触,但解决的却是小明的问题。通过家长会商,妈妈对小明的厌学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帮助小明摆脱了厌学困扰,也学到了应对小明问题行为的新技能,还增进了亲子关系,提升了教养孩子的效能感。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家长们爱子爱女心切,对个体心理咨询“急于求成”,却往往“欲速则不达”,使得不少儿童青少年当事人“半途而废”,咨询师被动结案。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商却能充分运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促进父母对孩子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为亲子关系赋能,提升父母教养子女的效能感,为父母和孩子带来“看得见的改变”。

  除了个体咨询、家庭咨询,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家长会商就是其中一种······

  参考文献

  Faust, V. (1968). Establishing guidance programs in elementary schools. Guidance monograph series. Series I: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uli, L. A. (2005). Evidence-based parent consultation with school-related outcomes.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4), 455–472.

  Hall, C. M. (2018). Parent consultation and transitional care for military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teleconsultation implementation proje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8(3), 368–381.

  Holcomb‐McCoy, C., & Bryan, J. (2010). Advocacy and empowerment in parent consult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8(3), 259–268.

  Rhoades, M. M., & Kratochwill, T. R. (1998). Parent training and consultation: An analysis of a homework intervention program.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3(3), 241–264.

  Sheridan, S. M., Ryoo, J. H., Garbacz, S. A., Kunz, G. M., & Chumney, F. L. (2013, December). The efficacy of conjoint behavioral consultation o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home setting: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1(6), 717–733.

  Taverne, A., & Sheridan, S. M. (1995). Parent training in interactive book reading: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effects with families at risk.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0(1), 41–64.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