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现巨大差异的根源,在于“预习”这个环节!

  高考虽然结束了,但高考的余温还在。

  作为高考学生家长的我,感慨良多。学生真的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虽然,听说随出生率的下降,以后高考可能容易些。

  但作为家长,还是希望各位学子能人生顺顺利利,逢考必过!

  

  那么,同样的高考,为什么学子间的成绩,会出现巨大差异呢?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主要是:

  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效率低)→课后再花时间补缺和写作业

  →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

  “作业效率”取决于“听课效率”,而“听课效率”又取决于“预习效率”,

  所以说,很多学生成绩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好预习”上。

  

  那具体该如何有效地预习呢?

  预习是不是也要讲究相应的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预习的分类:

  1、学期预习:寒暑假,将新学期内容预习。

  2、章节预习:某一章节学习前,花一段时间,从整体上预习,明确章节重点难点,搞清楚各章节间的相互联系。利用晚自习或双休日或小长间,来进行章节预习。

  3、课前预习:

  

  二、预习的方法:

  很多孩子每天也花了不少时间在预习上,但是学习效果还是不太好,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习方法不科学。

  1、不提倡:①走马观花式预习;②自学式预习:非常细致的学习,甚至要求自己完全掌握;所以,耗费时间,难度太大,也没必要!

  2、衡水班主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下面几个步骤来进行预习:

  ①预习前,先简单复习一下上一节内容,

  ②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做题”。所以,可以先看一下新课内容中的思考题或者课后练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有时间,可尝试去答这些题。其中知识点,其实就是课程重点。

  ③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没弄懂的地方做一些标记或备注,为听课做准备。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讲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还没搞明白?难点在哪里?这样,就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预习需要注意的3个关键点

  首先,把握好预习的“度”和心态。摊子”不必铺大,轻视课堂”是“得不偿失”。

  其次,把握好预习的时间。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先选择自己学起来比较“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可多花点时间,而其他科目则可以先放一放,等以后时间充裕时再逐步铺开。

  最后,贵在坚持。有同学或由于基础薄弱,所以提升并不一定会很明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否则,又陷入开头的那个“恶性循环”中,成绩难提上。

  

  总结: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学习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课前预习,才能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祝各位学子,来年逢考必中,棋开得胜!人生顺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