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攻坚战阶段,网上课堂兴起,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
疫情攻坚战阶段,网上课堂兴起,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
文/吴其伦
近日,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学校面临着无法按时正常开学的问题,学校为了应对这一困难,开展了网络“云课堂”,即所谓的“停课不停学”,孩子和老师不用回归校园,而是在家打开电脑即可,于是很多社交媒体戏称老师变成了“主播”,“全民网课”自然成了疫情特殊时期的主流。
而在此前,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延期开学,同时也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按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积极提供免费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如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但是由于很多地方目前还处于寒假期间,过早的提供新学期的网络课程,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别说寒假作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可能到时候就连新学期的课程学的也是参差不齐,这也必将为正常开学后的正常教学带来困扰。
为此,教育部紧急叫停网上教学,要求各地在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得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
如何理性看待网上课堂?
客观地说,疫情之下,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这一做法的初衷本是好的。其效果也很不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网课教学非常接近现实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在家就能跟上学习进度。
当然,对于网课教学,很多学生、家长与老师也感到苦不堪言。
对于学生而言,每日定时定点的打卡,像把人关在笼子里。整日盯着手机屏幕“望眼欲穿”,对视力造成极大的损害。很对学生表示自网课开展以来,自己浑浑噩噩,不知道老师究竟讲了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某些知识点在面授的课堂中都听不懂,又怎么能指望在网课中学会呢?
对于老师而言,网课的执行让他们工作量倍增,且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一些教师称工作量是平常的五倍有余,效率却不足一成,事倍功半。年长老师们并不擅长使用网络,却在此阶段被迫成为“主播”,一面备课,一面学习电子设备的使用。
对于家长而言,一方面担心孩子缺乏自制力不能安心上网课,另一方面又担心老师远程教学会敷衍了事,他们担心孩子的学费会“白缴”。
还有其他状况频发:网速时常不尽人意,APP经常出现bug,出现一系列问题耽误大量时间。
过度的网课劳神劳力,与初衷背道而驰,增添了双方的负担,又有形式主义之嫌。很多学校出现强制学生对着屏幕做眼保健操的现象,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体现。
网课是有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量”与“度”的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网课,又应该在这段特殊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网课”二字,本身是一种新时代下的新产物,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合理利用对学生而言有着丰富的益处,因为“网络”本身具有新鲜感与便利性。适当进行网上教学能够与面授互补,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积极性,教师也能够以更多元的视角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足。
但是网课应是自愿自发的,这不仅仅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学习状况、自身素养,还应当考虑每个孩子不同的家境。
面对同一知识的传授,人脑在课堂上与电脑前的接纳程度是天壤之别的,且对于孩子来说,网课的界面更容易使人分心。孩子还未成熟,大多自制力较差,平时课堂中都时常出现溜号的现象,在强制执行的网课中会好到哪去?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家中没有电脑,这更是为人徒增烦恼。
网络授课与面对面授课是全然不同的两种体系,用“面授”的模式照搬照抄在“网授”上,超过某个“度”,就会适得其反。
在疫情无法恢复学业时期,对于即将升学的初三、高三生而言,网课是如同救命稻草一样的存在,能够弥补空间与时间上的缺陷不足。但对低龄学生甚至幼儿开展“连轴转”的网课便是极大的错误。
所以,学校应该科学进行课程规划,合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秀作用,认真研究何为适宜网络,何为适宜线下,二者不可混淆。重质不重量,在课程质量上严格把关,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孩子的适宜性。
“停课不停学”其实并不止于形式,更多应落实在其意义上,“学”为宏观的学,不该囿于网络。学习的道路从来不应该被限制为一条,强制上网课除了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更影响学生的心灵发展,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多做其他尝试。
网课起到督促与检验的作用,但绝不是强迫
如本次疫情便是学生们上一堂医疗生命课的最好时机,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多加强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在闲暇时间,与其强制性打卡,强行堆课,倒不如自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古文典籍、国外名著,体味别样的风土人情,拓宽自身视野。
在我看来,疫情期间对于孩子荒废学业的担心有些杞人忧天了,非常时期,应当是监护人主动承担责任。在这段特殊时节,应该让孩子更多和家人在一起,更大程度发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这不仅仅是亲情的淬炼,也是父母们使命的升华,更是孩子们自制力的考验。
“网络的教育”,抵不过“爱的教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