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今年三伏天雨水多吗?答案来了

  导语:“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今年三伏天雨水多吗?答案来了。

  6月中旬以来,我国多地迎来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打破了历史同期最高极值温度,但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还没有到来。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天是我国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而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进入三伏天大地将呈现出“上蒸下煮”局面。

  

  三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们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引发中暑、热伤风等疾病。因此在三伏期间,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进行剧烈运动,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和充足的水分摄入。

  关于三伏天,在农村有句老话叫“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说的就是如果是“早入伏”,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雨水非常多;如果是晚入伏,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雨水非常少,很容易引发伏旱。那么今年哪天入伏?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三伏天雨水多吗?

  

  关于三伏天时间的计算,有句老话叫“夏至三庚便数伏,说的意思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初伏的第一天)。

  我国一直沿用干支历来记录日序,即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配对组成60个组合,每个组合就是一天,60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日子,而“庚日”就是含有天干“庚”的日子,庚日与庚日间隔10天,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

  

  今年夏至在6月21日,这天是庚戌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就在6月21日;6月21日往后推移10天是7月1日,7月1日(庚申日)是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7月1日往后推移10天是7月11日,7月11日(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因此今年7月11日入伏。初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10天,因此初伏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

  

  老话说“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入末伏的时间,今年8月8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0日(庚子日),因此8月10日就是进入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的时间也是固定的10天,今年末伏的时间为8月10日~8月19日。

  而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段就是“中伏”,中伏要么是10天,要么是20天,今年中伏的时间为7月21日~8月9日,为期20天,整个三伏天持续40天。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

  7月11日~7月20日,为初伏,共10天;

  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共20天;

  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共10天。

  

  关于“早入伏”和“晚入伏”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是根据庚日出现的早晚来划分

  这应该很好理解,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因此夏至后第1个庚日出现得越早,那么入伏的时间就越早。

  夏至后的一个庚日都会出现在夏至后的10天内,今年夏至日恰逢“庚日”,且今年夏至的时间在6月21日(夏至最早6月21日,最晚6月22日),因此今年是“最早伏”。

  

  二是根据入伏的农历时间来划分

  总体上看,入伏的时间都会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但是入伏对应的农历时间却不一样,入伏的时间要么在农历五月份,要么在农历六月份。如果在农历五月份入伏,那么就是“早入伏”,如果在农历六月份入伏,那么就是“晚入伏”。

  今年7月21日入伏,这天是农历五月二十四,很明显今年是“早入伏”。像2022年是7月16日入伏,对应农历六月十八,去年就是“晚入伏”。

  农谚说“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今年是“早入伏”,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年三伏天雨水会相对比较多,不容易发生“伏旱”。三伏天雨水多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速度特别快,但是雨水太多也不是好事,今年是“早入伏”,我们一定要提起做好防涝的准备。

  

  当然,三伏田的雨水是否多,我们还可以根据头伏(初伏)的天气来判断,农谚说“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头伏出现降雨的天气,那么根据我老祖宗的经验,预示着接下来的整个三伏天雨水都会非常多。

  总结,今年是“早入伏”,三伏天雨水可能比较多,老话是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有干旱的地方,也有受涝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单凭农谚来指导农业生产。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