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品牌如何才能向营销要增长?

  

  作者:王梓,编辑:徐伟,出品:增长工场

  一直以来,如何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增长,普遍是品牌面临的一个痛点。

  过去几年,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这个痛点变得更痛了。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大家的思路和姿态也发生了变化,降本增效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用更少的投入换更高的增长,成了共识。

  进入 2023 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市场还处在阵痛期,虽然回暖进度没有那么快,但也值得大家思考:

  面临复苏,下半年,品牌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增长?

  我们认为,有三点很重要:营销要更精准、更有章法、更可持续。

  一、精准营销依然是关键

  精准营销,一个从世纪初就在提的概念,过去20年了还在被反复提及,并且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因为真正做到精准营销,实在太难了。

  市场定位越来越难做、消费者的喜好越来越摸不清楚、渠道越来越难选、流量越卖越贵、可选的广告类型越来越多,等等。

  这些难题加在一起,正好对应了营销史上那句经典的话: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既然这么难,还有没有做的必要?当然有,而且现在有可能做成。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驱动广告业向前的技术和数据能力,更加成熟了;第二个是综合性的广告投放平台,在方法论的层面也很成熟了。

  最底层的地基打牢了之后,上层建筑的打造自然一顺百顺。

  再直白点来说,精准营销,就是广告要打得“刚刚好”。也就是说,你投出的每一次广告,都精准地触达到你的目标群体,并且他们最后还愿意为你买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

  因为做这个事情之前,你要做很多的决策:我到底是投放效果广告还是品牌广告?我是集中式的广告轰炸还是分时间段有重点的投?我的广告到底要给哪个年龄段的人看?等等。

  而无论你怎么选,最终都会有损耗。

  所以压根就不存在绝对的精准营销,真正的精准营销一定是相对的,你只要能用比之前更少的营销成本,撬动了更大的增长,就是比之前进步了一点。

  那决策过程中的损耗,到底能不能减少?该如何做?

  首先要做的就是做目标的拆解,在投前就先明确,自己的产品所在的消费市场是怎样的、目标人群是谁等等。

  如果之前已经做过投放的,还要反思之前的动作,哪些到位了,哪些没到位。

  这些能力总结下来其实就两点:一是品牌运营人群资产的能力,二是品牌运营货品资产的能力,最终都会落到品牌资产的能力打造上。

  那品牌如何获得这些能力?有一个方法很简单,你跟着平台走就行了。

  举个例子,蕉下从 2013 年第一把小黑伞上线天猫开始,已经和阿里妈妈深度合作了10 年,这个品牌借助达摩盘等数智工具,通过消费行为、兴趣偏好、地理位置等标签,针对行业、品类和用户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进一步定制化推进产品,实现了人群的精准营销。

  再比如,最近巨量云图极速版针对泛服饰品类换季特性,特别推出了“焕季场景作战室”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其中,有一家叫做太一帽社的服饰上哪,就通过已入夏地区人群、预测温度带人群、即将入夏地区人群这三大人群宝,精准圈定了有换季需求的潜在人群,并进行拉新。

  最后这个品牌的 GMV 环比增长了 192%、ROI 环比增长了 115%。

  也就是说,不管你在抖音、快手、淘宝、京东其中的哪一家做生意,平台的基建和上层的能力已经很完善了,他们提供了各种平台和方法论,比如做人群资产洞察的、做度量的、帮你找达人的等等,用好了就能事半功倍。

  二、营销要更有章法

  最近两三年,消费趋势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难以把控。

  比如,有行业研究指出,目前消费的趋势正在从“性价比”变成“心价比”“颜价比”;消费者更加求稳,对品牌的信任度更高;消费观产生变化,增加对健康、教育、理财等等更长期的投资。

  这种变化背后,对品牌寻找意向人群,精准营销、形成转化全链条来说,都增加了难度系数。

  有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消费者变化难以洞察只是品牌面临的挑战之一,排在TOP3的挑战分别是营销传播ROI难提升、效果难测量和验证、媒介碎片化。

  在这种背景之下,营销必须更有章法,更加科学。

  品牌的目标无非两个:活得好、活得久,既能抵御并穿越行业下行周期,也有在繁荣周期时实现可观增长的能力。这就要求品牌具有全局性思维和长期主义思维。

  营销已经不仅仅是把货卖给消费者这么简单,商家要经营的不止是产品,还有品牌和人群。

  以人群为例,学术圈有观点认为:营销最终会转向客户营销,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顾客的价值创造这件事情应该是无限的。因此,品牌应当强化对客户关系、客户终身价值的重视。

  长期主义和全局性思维,要求品牌在注重短期销量的同时,也要注重长期资产的积累。

  比如人群资产结构是否健康?简单来说就是路人粉、回头客等等的比例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品牌力是否得到了增强?内容资产是否对品牌形象产生了正面影响?

  这些都是品牌破除不确定性,实现高质量增长、可持续增长的支点。

  但显然,这些不是品牌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在掌握消费趋势和度量营销效果、品牌力等方面。

  基于增长目标的实现,品牌需要加强与平台的合作——他们提供具体的营销产品、提供辅助决策工具、也提供基于数据的营销方法论,是品牌生意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意增长的标配。

  一些平台也在围绕品牌的长效增长方面,做相关的布局和升级,比如:

  ? 腾讯广告2022年进行了流量场景升级解决方案,全程优化人群策略和资源组合;

  ? 去年年初,巨量引擎发布了全量增长解决方案,后又升级了品牌力模型,推出人群资产经营方法论,旨在将品牌建设、心智种草、销售转化融为一体,促进营销和经营的一体化,让品牌的增长更具持续性;

  ? 磁力引擎发布了内容营销模型和达人营销五力模型,产品上也新增了量化“粉丝价值LTV”、投流“增量价值”等的功能。

  三、营销要追求可持续性价值

  复利,是经营者和投资者都追求的一种增长方式。

  复利包含了两种思维,第一种是眼光要放长远的长期主义思维,第二种是每一个时间段里都应该有最经济的策略。

  举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0.99与1.01差距很小,它们的365方却有云泥之别,每一天里的差值0.02和持续的365天,都是实现幂指数增长的重要因子,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复利对增长的质量有要求,对可持续性也有要求。

  对商家来说,在短期销售增长+长效增长的目标共识下,传统的4P等营销理论不再完全适用,品牌需要进化到更加饱和的全方位营销。

  因为增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靠投放就能出结果的动作,品牌需要在多个层面都做好精细化的设计。

  换句话说,要做目标的拆解,将营销动作细化,也要做好营销的全局把控。正如营销策略专家小马宋所言,营销不是一下子干一件大事,而是做对一系列小事。

  我们认为,品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增长需要具有可观测性以便及时纠偏和沉淀方法论,也就是增长要有确定性。

  每一个环节是否有优化的空间、哪个环节效率最低、投入产出比是多少,是很多商家难以回答上来的问题,也是效率低下的原因。而增长必须避免这样的“盲人摸象”。

  不过一直以来,在这些方面,商家都有着诸多痛点。

  比如人群资产,即品牌与客户的交互上,商家的痛点既包括破圈拉新,也包括对人群资产分层运营和提高转化效率。

  再比如在内容资产方面,商家的痛点在于如何设计内容、怎么样优化素材的内容、内容如何与达人匹配才能让触点更广泛,归根结底在于如何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

  更早之前,这些问题要品牌方靠自己的经验来解决,但近些年,中国数字营销产业不断变革,一众综合性的广告投放平台,都在如何解决营销的科学性、增加营销确定性上加强布局,我们熟知的巨量引擎、腾讯广告等都是如此。

  第二,关注资产的积累和沉淀,打造可持续性。

  资产是一种长期价值。从会计学上来说,它代表的是由企业所控制的,未来预期能产生经济利益、现金流入的资源。

  拥有一栋楼,未来能源源不断地收取租金,拥有厂房和设备才能撑起“生产——销售——资金——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这都是资产带来的长效价值。

  一个品牌的资产绝不是货品资产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人群资产、内容资产这些品牌资产。

  第三方机构凯度曾发布一项针对品牌销售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短期品牌资产直接转化实现的销售占30%,而在中长期,贡献度则会提升到70%。

  品牌要摆脱“没有流量就没有GMV”,实现良性增长,必须关注资产的积累。

  四、结语

  翻开中国营销过去十几年的迭代史,主流的营销平台的进化,大体沿着从工具产品到生态化建设的脉络。

  这种变化,是中国营销产业的一个侧面,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与传统的货架电商相比,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等更新的电商业态下,在全域能力更加凸显的今天,全域的达成路径、广度、深度、侧重点等,都全然不同了。

  再到后来,无论是百度营销、腾讯广告,还是巨量引擎,这些所有的平台都加大了在生态化、全局化方面的营销布局,他们的目的最终都大致相同:

  让生意更简单,让营销更高效,让增长更确定。

  这意味着,品牌要想实现增长的确定性、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实质上变得更加聚焦:平台能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难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增长变得更加简单了,因为最难的,还是持续性地做好产品,并以此来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