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技师学院:非遗“第二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技工院校大有可为。今年以来,济宁市技师学院以济宁市人社局出台的《关于在全市技工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意见》(济人社发【2019】15号)为指导,广泛开设非遗“第二课堂”,全力推进“山东手造”精品铸造工程,发挥非遗在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创新、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提升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的源头活水。

  紧扣技工院校育人方向,围绕学生兴趣开设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目前各地都在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力度,济宁市技师学院围绕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开设非遗第二课堂为抓手,以非遗作品或非遗衍生品数字化创新为手段,以助力学生就业创业为目的,以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坚持与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单位开展密切合作,甄选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高的山东手造项目开设课程,邀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学院授课传艺,以课程促传承。

  完备非遗课程教育体系,推进山东手造行稳致远

  近年来,济宁市技师学院结合济宁非遗(山东手造)传承特色项目,共开设了包括刺绣、面塑、泥塑、葫芦烙画、剪纸、草编、纂刻、掐丝珐琅、布老虎、马勺脸谱等课程十余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有计划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每周二下午进行2个课时的非遗课程学习,各二级学院安排培训教室,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在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的同时,培养和挖掘本校相关专业特长老师参与教学,为非遗传承提供师资保障。为提升教学质量,安排专人及时督导培训情况,通过发放授课效果反馈表和学生学习评价表,实时监控教学和学习情况。目前已开展近1000个课时的非遗手造课程。全年培训结束后,举办非遗手造教学展示,通过展示巩固学生学习成效,激发学生非遗学习热情,目前学院已举办展示5期,包括全国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现场调研1期,省人社厅和谐劳动关系调研1期,充分展示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实效,为非遗传承行稳致远提供保障。

  采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创新,激发山东手造魅力活力

  济宁市技师学院积极发挥融媒体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号、Q Q 群、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给学生播放各类非遗保护宣传片,宣传国家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政策,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探索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非遗作品创新,比如三维动漫、3D打印专业学生将手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利用3D建模等数字化手段,打印出孔子像等作品、创作面塑卡通形象作品等。注重手造作品的市场效益转化,成立网上微店,比如将学生制作的葫芦烙画摆件、挂件作品、剪纸作品进行网络销售,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非遗传承活力。

  开展山东手造项目培训,打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目前,济宁市技师学院已开展了多期手造项目培训教学,包括校内培训、非遗传承进社区、非遗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校内培训学生人数达到200余人,校外辐射人数达3000余人。有多名学生致力于非遗传承相关工作,其中2010届毕业生李占恒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剪纸手造项目,毕业后开展剪纸项目创业,目前已成为济宁市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秋系列剪纸作品登上了2018年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李占恒定期为学院进行剪纸教学,成立的“李占恒”剪纸工作室目前已吸纳学院毕业生10余名,年营业额达到100余万元,为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开展非遗课程,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加强与非遗协会、非遗工坊、宣传媒体、电商等的合作。注重在非遗传承、教育培训、品牌建设、产品效益转化方面的投入,形成课题、教材、教学资源库等体现手造实效的项目衍生品。探索学生非遗作品转化的创新模式,形成非遗教育品牌,在争取政策支持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展山东手造规模培训,支持和指导学生山东手造项目创业,服务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一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