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丨各界人士冒雨送别阎明复

  7月13日上午10时,中共情报专家阎宝航之子,中华慈善总会终身荣誉会长、曾担任毛泽东翻译的阎明复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在淅沥小雨中,各界人士排队送别阎明复。

  阎明复于7月3日10时19分逝世,享年92岁。阎明复逝世后,中央领导同志、其他有关方面领导同志以各种方式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

  

  按照阎明复同志生前遗愿和亲属意见,丧事一切从简。7月13日上午,阎明复同志的遗体告别大厅庄严、肃穆、简朴。大厅两侧摆满了中央领导同志、其他有关方面领导同志以及家乡党政机关等敬献的花圈与挽联。大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阎明复同志”,横幅下方是阎明复同志的遗像,阎明复的遗体被党旗覆盖,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诸多革命后代及各界人士专程赶来参加告别仪式,向阎明复同志遗体鞠躬告别,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阎明复是辽宁海城人,1931年出生于北平。他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年轻时,他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担任过毛泽东的俄语翻译。1978年后,他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1986年至1990年,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1991年5月至1997年7月,他出任民政部副部长(正部级)。此间,他参与创办了中华慈善总会,并在1997年8月至2002年期间出任会长。生前,他是中华慈善总会的终身荣誉会长。

  阎明复生前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自己觉得,这一生最有意义的是两件事:一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二是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并在此工作了5年。这两件事,前者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后者是救助困难群众。”

  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创会会长、国务院原副总理陶铸之女陶斯亮和阎明复是世交,有着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交往。2020年10月,她曾经写下题为《阎明复,一个向光亮而生的人!》的文章。在文章中,陶斯亮将阎明复称为“中国现代慈善之父”。

  

  执掌中华慈善总会

  在中国的公益慈善史上,中华慈善总会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标志。而阎明复与中华慈善总会的渊源,要从慈善总会的创建谈起。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成立,原民政部长崔乃夫出任第一任会长, 赵朴初出任名誉会长。

  5年后,从民政部副部长退休下来的阎明复,出任第二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他曾表示:“我在慈善总会干了5年,这项工作是我喜欢做的。它与我的性格相符合。”

  阎明复执掌中华慈善总会,正值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但也引起了中国慈善捐赠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民众都参与了这一场空前的救灾行动。

  

  ▲阎明复

  “全国工商联会员捐了8.5亿,个体劳协也捐了五六亿,企业家协会捐了7亿多。全国2400家邮局无偿为我们办理汇款业务10万宗,4000多万元。”一年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阎明复回忆当时普通民众踊跃捐助的场景时说:“可以说,是中国的老百姓激励着我们,推动着我们的事业。”

  因为有执掌中华慈善总会5年的经历,阎明复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有着许多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的公益工作不能仅靠少数慈善家的捐赠,要成为全民的工作才行。例如美国,人口两亿多,常年做义工的就有一亿人口,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再如台湾,民众想参加台湾慈济慈善组织的救助活动,要提前两三年报名才能排上。这是一种何等感人的力量?而且,台湾去参加活动的很多富人,他们都是抱着感恩的心态,他们认为参加公益活动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也平衡了社会的财富。

  阎明复还认为,社会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例如,文革时期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港英政府没有强化镇压手段,而是增设大学的社工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深入到民众当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香港回归前,许多人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包括香港社工。阎明复和中华慈善总会主动和香港社联沟通交流,请他们来大陆参观访问,消除了他们的疑虑,他们回去后就成为了基层社区的宣传员,稳定了香港的民心。

  阎明复曾说:“无论是公益慈善事业,还是社会工作,都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使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

  编辑:周晓宇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