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轩:略论福建德化古瓷——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提要 : 德化窑是民窑之一,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欢迎。德化瓷器外销也有悠久的历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做出重要的贡献。福建古志中对德化窑和德化瓷器、德化瓷外销情况、何朝宗等瓷雕艺术家和制瓷工匠对德化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均有详细记载,是研究德化窑和德化瓷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 : 地方志 德化 ?古瓷 ?外销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历史上隶属泉州府管辖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 ,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 。德化窑是福建具有代表性的瓷窑之一,据考古资料证实,德化窑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就开始烧造陶器,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尤以明代的白瓷最富有特色。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以及窑变现象等原因,产生了不同的白瓷瓷种,主要瓷种有“孩儿红” (白中闪红) 、“象牙白” (白中闪黄) 、“猪油白” (白润如脂) 等,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艺术家所创作的瓷雕,成为德化白瓷精品。伴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德化瓷器成为我国主要外销瓷器之一,见证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古今中外对德化古瓷的研究和评述众多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德化白瓷的著作是唐末五代时期颜化的 《陶业法》。清《匋 雅》云: “今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清《景德镇陶录》载道: “自明烧造 ,本泉州府德化县 …… 称白瓷 ,颇滋润 ,但体极厚,间有薄者 ,惟佛像殊佳。”民国 《饮流斋说瓷》载: ?“后制者出德化 ,色甚白,而颇莹亮 ,亦名福窑 …… 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表里能映见指影焉,以白中闪红者为贵。”近几十年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对德化窑和德化古瓷的研究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有新的成果 。宋伯胤《谈德化窑》,主要论述了德化古瓷的形制、釉色 、技法 、装饰工艺等。冯先铭《中国陶瓷》对德化窑的胎釉特征 、器物类型 、装饰技法都做了详细阐释。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对德化白瓷外销的状况有详尽记述。此外,耿宝昌 、涂华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中《德化窑》和陈万里《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等也从不同层?面记述了德化白瓷。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唐 · 纳利 ?( P. J. Donnelly) ??所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被称为第一部研究德化“中国白” ( BLANC DE CHINE) ??的百科全书式专著。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著作,我们发现系统利用地方志资料来佐证德化古瓷的不太多 。翻阅福建古志,其中有大量关于德化窑和德化瓷器的详细记载,大可作为研究德化窑和德化瓷器的文献资料 。

  一??古志关于德化窑古瓷器的记述

  德化窑地处戴云山腹地 ,瓷土资源丰富 ,水源充足 ,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五代时期,德化窑规模较小 ,烧造产品多呈黄褐色,也产青瓷 ; ?宋代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是白瓷烧造工艺和釉色俱佳,成为中国白瓷南方生产中心 ; ?元代随着靠近德化的泉州港复兴 ,德化白瓷远销海外 ; ?明代则是德化窑陶瓷生产高峰期,工艺水平和规模都达到空前高度,德化瓷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手工业代表性的品种。清代中晚期,德化白瓷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其主流地位被青花瓷所代替。

  (一) ?古志记载的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以福建泉州德化县为中心 ,窑址密布四周 。明代德化属泉州府,清初划属永春直隶州,明清福建地方志相关记载详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德化窑址辐射范围是泉州府和永春州 ,烧造的瓷器以白瓷为主,“洁白可爱”。?其境内地下还蕴藏着不可多得的丰富优质瓷土为瓷器烧造提供基础 : ?民国《德化县志》载: “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磁土,邑名磁多产于此处。”该县内观音崎瓷土数量多 ,品质优良 ,便于开采 ,周围瓷窑多从此地取土。该志又载: ?“邑人言 : 出产者以磁、?纸 、铁为大宗 ,不知三者之外有用力省而获利厚者,则森林是也 。请试言之,德化处万山中 ,森林弥望皆是 ,中以杉松为最多。”可知德化县境内山上林区盛产松柴资源 ,是烧造瓷器的天然燃料 。德化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温暖湿润适植被生长,森林密布,为制瓷业提供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二) 古志记载的德化瓷器烧造技术与器型

  德化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领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 ,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其胎土致密细腻 ,釉色温润 ,薄透迎光。元朝时德化瓷器还成为宫廷贡品: ?“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足见其精美 。此外,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一套烧造技术,古志里也有所记述。

  磁器,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舂细滑,入水飞澄,淘净石渣,顿于石井,?以漉其水,乃抟埴为器。烈火煅炼,厚则绽裂,薄则苦窳。饮食之器多粗拙,今其细者颇亚于饶。

  另外,明《泉南杂志》亦载:“德化县白瓷 ,土产程寺后山中 。穴而伐之 ,绠而出之 ,确极细滑,淘去石渣 ,飞澄数过 ,倾石井中,以漉其水,乃抟埴为器 。石为洪钧 ,足推而转之 。薄则苦窳 ,厚则绽裂,土性然也 。初似贵 ,今流播多,不甚重矣 。或谓开窑时 ,其下多藏白瓷,恐伤地脉,复掩之。”据此,则瓷坯主要采用轮制成型,即将瓷土捣碎后,“碓舂细滑 ,入水飞澄,?淘净石渣”,再在转轮上进行拉坯,使其厚薄适度 ,然后入窑烧制。

  德化瓷仅次于著名的江西景德镇饶瓷 。万历 《泉州府志》载: “磁器 …… 又有色白次于饶磁 …… ”乾隆《永春州志》载:“德化县农居山谷 …… 陶型之器 ,亚于饶磁。”德化瓷种类繁多,器型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日用瓷与艺术陈设瓷 。主要有碗 、碟 、杯 、盘 、盏 、盒 、洗 、羹匙 、灯座 、炉 、瓶及其他各类雕塑瓷等。乾隆《永春州志》载:?“罂 、瓶 、罐 、瓿 ,洁白可爱 ,出德化 ,永春间亦有?之。”乾隆《德化县志》与民国《德化县志》均载有: ?“罂 、瓶 、罐 、瓿,洁白可爱。”

  2. 仿古青铜器型瓷 。乾隆《永春州志》: ?“《闽书》: ?德化 …… 陶型之气 ,亚于饶九 ,务本薄末,有古遗风焉。”这里 ?“有 古 遗 风” 即指德化瓷器有仿古器型 。其器型主要有鼎、?爵?、尊等。乾隆 《德化县志》与民国《德化县 志》均载: “爵 ,范金及磁为主 ,所以受酒者。” ?“父庙正殿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 ?“东哲 …… 白磁爵各一”; ?“崇圣王祠 …… 白磁爵各三”。

  3. ?宗教艺术瓷 。主要以瓷塑闻名天下 。常见的有观音 、达摩 、八仙等。《天工开物》说 : ??白瓷 ?“凡白土曰垩土 ,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出惟五六处 ,北则真定定州 …… 南则泉郡德化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 、精巧人物 、玩器 ,不适实用”?。可见其以仙佛人物雕塑见长。

  4. ?乐器?。德化窑传世器物还有乐器 ,例如有白瓷瓷笛。乾隆《永春州志》载: “德化磁竹箫笛,色莹白,式亦精好 ,但累百枝无一二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云梦 、柯亭之外,又有此异种 。入李谟手 ,即至入破 ,当不患剨然中裂矣。”

  (三)??明清时期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宋代就已生产 ,明代始成为全国制瓷业代表性品种。考古出土大量明清时期德化窑址实物 ,地方志与其他著述中也多载录 。梳理其发展脉络 ,发现白瓷生产可划分为三期。

  1. ?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 。上述明弘治《八闽通志》、万历《泉州府志》 ?均提到 ?“白瓷器出德化县”,“白瓷器 ,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明晚期陈懋仁《泉南杂志》称 : ?德化白瓷 ?“初似贵,今流播多”。清《闽产录异》 ?亦说: “顺治以前老窑 ,所制佛像 、尊罍 、瓶盘、?盏斝 ,皆精致古雅 。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 ,至今价翔矣。”从这些记载分析 ,从明成弘时期德化白瓷复兴?,到嘉万时期为巅峰 ,延至清顺治时期。

  2. ?清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 。此时白瓷质量颇高 。康熙五十一年 ?( 1712) ??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有诗: “宇内闻声说建窑 ,坚姿素质似琨瑶。”此处的 “建窑”指的是福建窑业。“坚姿素质”,是对德化白瓷面貌的描述。乾嘉年间连士荃《龙浔竹枝词》犹称 ?“白 瓷 声 价 通 江 海”。说明当时白瓷名声远扬,社会地位高。

  3. ?清嘉道以后至民国,瓷器质量日渐下降,工艺趋于衰落 。清《闽产录异》 记载德化窑 :?“皆白瓷器 ,出德化县。……然佛像不及荷台 ,瓶盘不及南北定 。近胎地厚而粗 ,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可见,乾嘉之际 ,德化白瓷已开始衰落 。民国《德化县志》载: ?“德化素号产木之区 ,盖穷岩邃谷 ,水道隔越 ,砍运维艰 ,故得老其材也 。迩来人稠用杂 ,旦旦斧斤 ,兼以铁灶 、磁窑 ,广需柴炭 ,几并万林而赭之 。贾木者于是不入矣。”说明由于之前瓷窑厂过多 ,以致乾隆时期作为烧窑燃料的森林木材砍伐严重 ,濒临殆尽 。又如乾隆《永春州志》 载: “闽德化磁茶瓯 ,式亦精好 ,类宣之填白 。予初以泻茗,黯然无色 ,责童子不任茗事 。更易他手 ,色如故 。谢君语余曰: ?‘以注景德瓯 ,则嫩绿有加矣。’ 试之 , 良然 。乃知德化窑器不重于时者 ,不独嫌其胎重 ,粉色亦足贱也 。相传景德窑 ,取土于徽之祁门 ,而济以浮梁之水,始可成 。乃知德化之陋劣?,水土制之 ,不关人力也。”可见 ,到清中后期,白瓷质量下降,逊色很多 ,清晚期趋于衰落?。而且造成德化瓷器陋劣的原因是水土的问题,“不关人力也”。

  二??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家及其工匠精神的传承

  德化白瓷是德化瓷系中的代表 ,工艺水平高 ,制瓷名家辈出 。明代德化窑著名瓷塑家有何朝宗 、林朝景 、张素山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何朝宗。

  (一) 古志记载的何朝宗其人

  何朝宗创作的瓷塑佛像堪称翘楚,他烧造的观音像和达摩渡海像,胎质细腻 ,线条流畅 ,釉面光滑温润 ,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独步天下 ,后世视为上善之作 。福建古志对何朝宗有所记载?。道光《福建通志》载: “何朝宗 ,不知何许人 ,或云籍德化 ,寓居泉州 ,善陶磁像 ,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同治《泉州府志》载 : ?“……同时又有何朝宗者 ,不知何许人 ,或云祖贯德化 ,寓郡城 ,善陶磁像 ,为僧迦大士 ,天下传宝之。”

  关于何朝宗的生平 ,目前还尚无一致之定论。按照古志记载 ,不知道何朝宗是哪里人士,?可能是祖籍德化 ,后来一直在泉州居住。

  (二) 何氏瓷塑的技法特点

  何朝宗的作品以佛道人物居多,如释伽牟尼 、观音 、达摩等,特别以观音著称。他制作的白瓷观音代表了德化瓷塑的最高成就 ,同时在中国古代瓷塑艺术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所制作的观音菩萨瓷像 ,生动且富有神韵 ,细致入微 ; ?他所雕塑的仙佛罗汉 ,逼真传神,面部刻画细腻动人。《中国陶瓷史》 载其特点: ?“能于各种雕塑中见性情 ,如达摩的庄严 ,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能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装饰性极强 ,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 一举一动 ,对比强烈 ; ?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德化瓷质优异 ,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 ,摒弃彩饰 ,因而有独特的风韵。”

  据专家考证,何朝宗的瓷雕作品瓷土和釉料都与当时一般的德化白瓷不同 。何氏作品的瓷土取自观音崎 ,多次淘洗炼制后 ,经长时间陈腐才能应用。何氏瓷雕是德化窑的首创 ,其釉色白中带黄?,呈 ?“象牙白”,后人又称德化的 ?“象牙白” 为 ?“何来”色 , 国外称它为 ?“中国白”,佛教国家视为神圣至宝,西欧人称为 ?“东方艺术之精品”。

  (三) ?何氏的工匠精神及传承

  何朝宗对瓷塑传统的继承,师古而不泥古 ,刻意创新而求功 。他善于糅合不同技法于一体, 巧妙结合陶瓷的特点 ,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他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坚持宁缺勿滥 。相传他身具名士习气 ,技艺精益求精 ,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后 ,先摆放在窗口 ,让路人品评 ,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如果是得意之作 ,一经认可传出 ,即在背部加盖印章 ,以志识别。因此他所作的传世真品在国内非常少 ,流传于世的瓷雕作品都是上乘佳品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白釉渡海观音像 、祥云观音像等。数百年来,“何派制瓷”发扬光大 ,而且景德镇窑 、石湾窑 、潮州窑 、漳州窑等瓷雕都受其影响,甚至传承其法。

  德化窑除了生产白瓷外 ,还生产青花瓷。德化青花瓷画的技艺中更是传承着何氏严谨 、精益求精的精神 。?民国《德化县志》载: ???“明纪廷圣 ,西关外人 ,工书法善画佛 ,写大士影妙相庄严?,曲肖慈悲三昧 ,远近争宝之。” ??“清郑想 ,字孝思 ,西墩人 ,深于物理 ,绘画人物 、山水,神情无不逼肖 , ?尤工塑像堆画 …… 邑中古庙神像今犹有存者。” ?“许良西 ,湖前人 ,工塑像 ,善雕刻 ,遐迩知名 ,争延致之 。西颇自高声价 ,不轻应 。相传浙江宁波府 、福建会馆及永春金峰殿偶像咸出其手 ,形神逼肖 , 见者咸叹观止。”

  此外,还有众多无名的匠人也为德化陶瓷的烧造 、创作与普及 ,做出不懈的努力 。解元郑兼才《窑工》诗道: ???“百世无间人 ,两间无弃土 。工习埏埴劳 ,疆临供罂缻 。俯穿地轴深,中自辟岩户 。飞坠险临渊 ,惯若游洞府。大儿手锄立 ,力凿身佝楼 。小儿负奋行 ,继如金在镕 ,火气遂腾鼓 。巧制象前民 ,河滨不苦窳 。?中膊复中悬,《考工记》可补 。在昔周陶正 ,神明溯遗轨 。万宝幸殷繁 ,且用利可恃 。上以当官租 ,下以养妻子 。岂不知苦辛,竭蹶良有以 。长安有利场,三楚更华靡?。平生用机关 ,智尽利亦毁 。不妨作劳人 ,食力守故里。”

  由此?“窑工诗”可见,这些匠人深知 ?“平生用机关,智尽利亦毁”的道理,以 ?“不妨作劳人,食力守故里”的淡薄之心 ,将制瓷作为自己一生事业追求 ,无怨无悔。

  三??德化瓷器的外销

  根据考古资料,德化窑自宋代以来,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数个世纪 ,这在世界陶瓷外销史上比较罕见。从外销的时间脉络来看 ,在宋代 ,尤其是南宋时期 ,泉州港是全国第一大港 ,是我国重要对外港口 ,而德化距离泉州港只有几公里 ,德化窑瓷器和德化窑系产品出口量大增,占据当时外销商品的很大比例。到元代,政府更加重视和倡导对外贸易 ,德化窑系的产品为对外贸易的主产品 。?明代实行海禁, 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 ,德化瓷便转向福州港出口。明末 ,厦门港兴起,大量德化瓷器便从厦门港出口 。鸦片战争以后 ,社会动荡 ,德化瓷外销从此衰落。

  (一) ??古志记述的德化瓷器外销概况

  德化地区陶瓷 “以外销为主”。根据国内外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 ,德化窑产品销售遍及亚洲 、非洲 、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 T. ?沃尔克著《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 ,第一个与德化建立陶瓷贸易的是荷兰人 。1602 年 , ?荷兰人设立东印度公司 ,曾承运中国瓷器往西方。1964 年以来 ,在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和爪哇 、东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等遗址或墓葬中发现过不少德化瓷器。东非海岸基尔瓦遗址出土的与德化窑同类产品的白釉莲瓣碗,以及在非洲坦噶尼喀发现的德化青花碗都说明德化瓷远销到非洲。西沙群岛数以百计德化瓷的发现,也有力地证实了德化瓷从祖国领土南大门西沙群岛运销国外的盛况 。福建古志中也记录了大船载运大量瓷器 、丝绸等中国精品特产 ,远销海外的情景 。清道光《厦门志》云: ?“洋船 , 即南船之大者 ,船用三桅 ,桅用番木 ,其大者可载万余石 ,小者亦数千石 …… 往南洋贸易其地为噶喇巴 、三宝垄 、实力 、马辰 、暹罗 、柔佛 、六坤 、宋居胜 、丁家卢 、宿务 、柬布寨 、安南 、苏禄、?吕宋诸国 。其出洋货物 , 则漳之丝绸 、纱绢 , ?永春窑之瓷器 , ?及各处所出之雨伞 、木屐 、布匹、?纸刨等物 ,但闽中所产茶铁 ,在所严禁。”民国《德化县志》载: ?“下岭如飞骑,上岭如行蚁。骈肩集市门 ,堆积群峰起 。一朝海舶来 ,顺流价倍蓰 。不怕生计穷 ,但愿通潮水。”上述《厦门志》记载当时与噶喇巴 、三宝垄等地交易的瓷器是永春窑 ?( 即德化窑) ?产品。《德化县志》?记载当时德化瓷业的生产与外销盛况 ,说明当时瓷业在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位置。“但愿通潮水”,也说明瓷器外销收入是制瓷工匠重要收入来源。

  ( 二)???德化瓷外销的原因

  长期以来 ,德化窑瓷器外销之所以长盛不衰 ,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制瓷成本低 。德化地区遍布高质量的瓷土,林木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 。瓷土提供了制瓷原料 ,矿藏提供了制瓷釉料 ,树木森林提供了烧造所需的燃料 ,为大规模外销瓷器烧造提供廉 价而充足的原料。

  2. ?价格低廉。《马可?· 波罗游记》 ?记载德化 ?“制造碗及瓷器 ,既多且美” ??“购价甚贱”。?由于成本低 ,售卖价格自然低廉 ,在外销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 ?产品适销对路 。德化瓷器外销品种多是日用品 ,满足市场需求 , 很受外国人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 ,明代德化白瓷工坊还出现了大量根据欧美国家下单制作的符合其审美的白瓷造型 ,如牛奶罐?、咖啡杯 、咖啡壶 、啤酒杯等 。这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是德化民间窑业不败的重要原因。

  4. ?地理位置优越 。德化自唐长兴四年 ?( 933) ??建县以来 ,曾先后隶属福州 、泉州管辖 ,离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 、泉州 、厦门较近。德化位于福建东部闽江支流大樟溪上游,?交通比较方便 ,便于瓷器下海出口。泉州港和福州港是德化境内流经的两大水系的终点 ,为德化瓷器提供了最佳交通路线。

  (三)???德化瓷外销的航线

  从海外交通贸易的航线上看 , ?从泉州出发的航线主要有 两 条。其 一 是 东洋线 ,从 泉 州?或福州出发 ,经中国东海至山东 ,入渤海 ,再沿朝鲜西海岸到达九州岛 ; ?或从泉州出发 ,经舟山群岛?,跨东海 、黄海 ,进 入 朝 鲜 ,沿 朝 鲜 西 海 岸北上或转去日本诸岛 。?其 二 是 南 洋 线,?从泉州 、厦门出发 , 经澎湖南下到东南亚后 ,沿印度半岛到波斯湾 , ?经红海到达埃及等非洲地区 。

  明末清初?,泉州港逐渐衰落 ,厦门港逐步兴起 。尤其清康熙二十三年 ?( 1684) ??清政府在厦 门设海关 ,大量德化瓷器开始从厦门外销 。此外 ,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平港、?福州港 , 然后出海销往国外。

  结语

  德化窑瓷器 ,尤其是明代的白瓷 ,胎质细腻 ,釉色温润 ,特别是雕塑人物 ,长久以来深受西方推崇 ,认为是中国瓷器上品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艺术家和制瓷工匠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吃苦耐劳 ,坚持继承传统 ,锐意改革创新的结果 。德化瓷以其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 、独特的地理优势 、广泛的市场需求 ,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许多国家和 地区 。东西不同文明 ,通过瓷器这一载体 ,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