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三年!研究生毕业当天喊话导师:你知道这三年我怎么过的吗?

  研究生聚餐、课后闲聊,「吐槽导师」可谓是 「更适合科研宝宝的破冰话题」,似乎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份和自己导师的爱恨情仇。更是让平日里被数不尽的实验与掉不完的头发(有人已经快掉完了)压迫已久的研究生们,在对自己导师的吐槽中找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只要话题被引到导师身上,平常面对细胞、小鼠、斑马鱼一周都不说几句话的人像是瞬间被打开了倾泻的闸口,能滔滔不绝吐槽一整晚。

  

  图片来源:网络

  线下尚且如此,网上自然更是吐槽重灾区了。一方面,集体吐槽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另一方面大家在网络上也更容易受到从众心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吐槽还都言之有据。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研究生吐槽导师是中外学术圈极其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

  研究生吐槽导师是绝对的,夸奖导师则是相对的。即便有些还没开始吐槽,也不代表不想,可能只是暂时忍着,等待毕业的那一天。

  

  图片来源:知乎

  解不开的「排列组合」

  学生吐槽导师,在师生组合里,包含两个角色和一个变量。

  角色自然是学生和导师,变量则是做事的靠谱程度。通过排列组合,我们得到 4 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学生不靠谱,导师也不靠谱。这种情况不必多言,学生肯定是要吐槽导师的,不存在任何负负得正的可能性。只能祝他们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种情形是学生靠谱,导师却不靠谱。这种情况下,导师还是会被吐槽。这个很好理解,咱别说读研了,上中学、大学的时候,哪个老师教得好水平高,哪个老师混日子,同学们都心知肚明,更别说能力被严重量化的导师了。当然,导师不靠谱的方式很多,各位可以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导师的「不靠谱日常」。

  第三种情形是学生不靠谱,导师很靠谱。很不幸,这种情况下,导师大概率还是会被吐槽的。遇到问题反求诸身的人可并不多。

  有的同学在实验上有不如意的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想甩锅给别人。导师掌握课题组的话语权,首当其冲成为了被吐槽的对象:课题不好、指导不力、不给足够的资源、不帮忙联系合作者、论文不帮着润色、投完稿不打招呼等等。

  第四种情形是学生靠谱,导师也靠谱。但导师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毕竟人无完人,有些学生总能从导师身上找到不好的地方,拿着「放大镜」来吐槽。学术能力、人品、管理水平、情商等等,但凡其中稍有短板,就难逃被吐槽的命运。而且师生的位置不同,遇事时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别,科研风格也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误会,诞生新的槽点。

  

  图片来源:微博

  导师又不是人民币,很难让所有人喜欢。双方一起共事多年,勺子总会碰锅沿,有点小误会甚至小摩擦都很正常,吐槽更是难免。

  王维诗里的「距离感」

  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双方相处时间久了,彼此磨合得会更好。其实不然,否则也不会有七年之痒之类的说法了。

  2020 年,新冠疫情第一波封控解封后,全国各地要离婚的人突然增多。多地民政局的离婚预约都排满了。

  

  图片来源:环球网

  本想着,封控在家,刚好是培养感情的良机,但事与愿违,原本一天只用相处几小时的夫妻,现在全天 24 小时大眼瞪小眼地待在同一屋檐下,加上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一点点小事也会被放大成「战争」。矛盾积累加剧,封控后都赶去离婚。

  类似的事情,也常发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相对于文科生,理工科特别是实验学科的学生对导师骂得更多。一方面是读研的工作强度理工科超过文科,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跟导师相处的时间更久。

  

  图片来源:知乎

  在实验学科里,日久生情挺少见,日久生变简直太多了。

  在交流指导方面,理工科的导师如果经常关心学生课题的进度,一周问上好几次。在导师看来是关心学生,但在学生看来,尤其是遇到困难推进慢的时候,则会认为导师催太紧了;反过来,如果导师不怎么问学生,学生遇到困难,也会埋怨导师对自己不管不问,天天坐办公室只知道弄自己的事情。所以,左右都是被吐槽。

  图片来源:微博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年轻导师因为跟学生年龄接近,平易近人,平时吃饭都跟学生一起去食堂,周末也经常组织组内团建。在导师看来可能是组内气氛融洽,可有的学生或许会觉得不论如何,导师与学生之间就是应该有一定的距离感,

  读研,必要的学术训练还是要经历的,导师也一定非常关注这一点。安全很重要东西要摆放好,每天做的实验要记录下来,数据要分析对更要归档好,即使组会很少开也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领域内最新的期刊论文要随时跟进…… 这一切即便是师兄师姐教过好几遍了,导师也会经常耳提面命。就好比父母每天喊起床,喊吃饭,喊着早睡觉。

  「代入感很强,头已经在痛了」

  

  图片来源:网络

  师生之间这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导师非常难把握,被吐槽也就难免了。

  「一问全都会,一做全不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人在对期望值的管理上,往往有巨大偏差。学生对导师的期望值,可能与现实偏差更大,而且这种偏差有一定的必然性。

  没读研之前,很多学生都是科研小白,因为没有具体接触过导师,也不知道科研生活是怎么样的,大部分学生对导师经常会有过高的期望值。再加上有些导师喜欢吹嘘,尤其是在新生面前,喜欢显摆自己的成绩,拔高自己的能力,这更给学生的期望加码,远超实际了。

  等到读了研,学生们渐渐对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便逐渐意识到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导师的形象不再高大,课题组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这种落差在多数时候能被学生缓慢消化,可一旦课题推进遇到困难,学生就很容易吐槽导师,毕竟意识到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和被骗的感觉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知乎

  很不幸,这种期望和现实的落差,也同样出现在导师对学生的预期中。

  学生联系导师时,跟相亲差不多,总是想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尤其在等待导师选择时更是如此。虚报一点自己的成绩或学术能力,让自己显得多少也点小牛,拉升导师的好感,这都属于常规操作。

  搞科研不是摆花架子,不是靠包装出来的人设,或是嘴上功夫就能蒙混过关的。随着接触的深入,导师会发现有些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当初描述的根本不同,与导师的期望更是相距甚远。导师期望落空,虽不至于失望,但在不自觉之间难免会流露出一些态度上的变化,被学生感受到后,免不了又被一顿吐槽。

  除了双方彼此的期望之外,师生对学术成果的期望,经常也有差异。学生做出点新东西,可能觉得够毕业了,good 已算优秀,better 则是奢望,best 干脆别想。可作为导师,则希望每个带出来的学生都能有很好的建树,哪怕不是 best,也至少是 better than better。

  前面说师生都靠谱,导师也有可能被吐槽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双方站位不同,期望不同。学生吐槽导师遂成为日常了。

  你的「月亮」,我的「六便士」

  谈到对课题的期望,就有必要谈谈师生之间的认知不同。

  有网友曾匿名对导师提出质疑,导师刚从国外回来,给了学生一个连导师自己都未曾做过的课题。虽然课题与导师先前的研究都属于一个大领域,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而且数据的获取方式也不一样,自己感觉前途渺茫。

  实际上,学术圈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优秀的科学家,都不会完全继承导师的研究领域,肯定要自己新拓一个新领域。这是导师学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在学生看来则是充满未知,倘若导师对前面的路也不熟悉,那么后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得自己的研究「夭折」。带着巨大的不安全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自己又无法改变现状,就只能到网上吐槽导师了。

  刚起步的导师跟学生认知不同,学术盛年的导师跟学生的认知也不同。有学术追求的导师都想「开疆拓土」,做点新东西,不要继续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所以也希望学生挑战一下。但有的学生可未必这么看,如果可以很多人都想选做组里最成熟的课题,把文章发够,毕业走人。

  

  图片来源:知乎

  一个重量级的课题,导师的眼光可能放在退休前的十年二十年,站在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考量。而站在学生的立场,最首要保证的则是自身的学业能顺利完成。学生要么会觉得导师给自己画大饼,要么会觉得导师给自己挖坑,让自己当炮灰。

  这并不是谁的问题,只不过当导师的学术理想与布局遇见横在学生面前的就业、晋升等等生活中即将压迫而来的现实。终究存在着偏差。

  「月光再亮,终究满足不了一日三餐,何况这月光也不是为我而亮」

  我虐导师千百遍,我导待我如初见

  虽然导师是我们研究生生涯中避不开的吐槽对象,但大多数也不过是嘴上的玩笑话罢了。大多数导师可能在科研上雷厉风行、不苟言笑,但对于自己学生其实格外的上心。可能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同学都会有这样一段感悟: 「时至今日,依旧很感谢当时导师能逼自己一把,能逼着我学会这样那样的技能。虽然当时可能觉得很痛苦,对导师也颇有微词,但回过头看,导师对自己的栽培却是真心实意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师与学生的感情更像是父子之情,学生带着自己满腔的科研理想与倔强步入学术的世界,而导师则一边严厉的教导着学生这个世界的残酷规则,一边默默无闻的保护着他们。

  

  

  来源:微博

  相看两不厌永远在美好的传说里,学生吐槽导师也有一定心理健康的必要,至少能缓解一下压力。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平等沟通,就像是在谈一场恋爱,将每一次的不快与矛盾都说开了,才是这段感情平稳继续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