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奇缘 有史有钟

  

  明末清初,浙江民间广泛流传着一则谚语民谣式的预言,说清代浙江的状元将“始于史,终于钟”。事情的原委如下:

  明末浙江宁波有家饭馆,主人姓史,生意颇旺,家境殷实,乐善好施,僧人流民,必施不吝。唯一缺憾,就是女主人自嫁进史家后一直没有怀孕。有一和尚名大成,常得史家斋饭,感激不已。一天,史夫人忽然发觉有了身孕。到分娩那天,突然看见大成和尚进了她的房间却又立即不见了,随即生下一个男孩。自那以后的连续数日,史家男主人就再也不见大成和尚前来化缘,觉得蹊跷,就去寺里探问,才知道大成和尚在他儿子出生的同一天已经圆寂,当即悟到了这个孩子是大成和尚转世,就给孩子取名史大成。史大成自幼聪明孝顺,在顺治十二年(1655)殿试荣登榜首,成为清代浙江出的第一位状元。据说史大成的试卷被主考官定为第三,顺治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头名状元,应验了清代浙江状元“始于史”的预言。

  205年后的咸丰十年(1860),浙江杭州钟世耀的儿子钟骏声又中状元,此后浙江再也没有出过状元,又应验了“终于钟”的预言。

  钟骏声(1833-?),字雨辰,号亦溪。仁和人。二十岁时中举人,但以后参加的二科会试皆被黜落,产生懒意。其父大怒,斥其志短。钟骏声羞窘不已,振作精神,潜心攻读,果断再考。咸丰十年(1860),因皇帝庆祝自己三十岁生日,特别加设了一次恩科。所谓恩科,是指在寻常例试之外,遇到朝廷庆典后特别加开的科举考试。据《文宗显皇帝实录》载:“(咸丰九年正月)谕内阁,朕自御极之初,特开恩榜迄今已阅数年……兹于咸丰十年届朕三旬万寿,允宜特开订榜,嘉惠士林,着于本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明年三月举行恩科会试,以副朕简拔人材至意。”正是在这一次,钟骏声一举夺魁,成为了状元。《文宗显皇帝实录》载:“(咸丰十年四月)壬辰,上御正大光明殿传胪,赐一甲钟骏声等三人,进士及第……(五月)授一甲进士一名钟骏声,为翰林院修撰。二名林彭年、三名欧阳保极,为编修。”后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典试山东湖北,视学四川,均以得士称。著有《养自然斋诗话》十卷。因见朝政腐败,朋党为奸,遂乘回家守丧之机,不复入朝,以读书为乐。

  民间传闻,钟骏声此次夺魁也功悬一线。殿试时,收卷大臣为摄政王肃顺,他暗中帮助自己的亲戚高碧湄摘取桂冠。钟骏声最先交卷,文章共有七叶半,卷面没有半个污点及涂改的地方。肃顺看后傻了眼,急忙把他的试卷塞进鞋靴中。谁知后来他只顾忙于收卷,竟将钟骏声的试卷忘了,直至回到王府脱靴时才发现。此事若宣扬出去,那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他慌忙敕令仆人骑马速将此卷送阅卷官,阅卷官统阅诸卷,定此卷为一甲第一名,进呈御览,最终状元及第。

  晚清进士海盐朱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记述:“自顺治十二年至咸丰十年,浙江出了二十名状元,其始者史大成,其终者钟骏声,以后数十年有十九次会试,再无浙江籍状元出现。”

  此记总结了民间谶语:清代的浙江状元“始于史,终于钟”。诸多巧合,使这二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状元。也惊人地暗合著“有史有钟(谐音有始有终)”的吉祥语词。

  晚清政治家易宗夔撰《新世说》八卷,被蔡元培评为“凡书所及,精释而推言之,几乎无一字无来历。”其卷五“栖逸”第十八“葛谦山隐居而明术数”载:『葛谦山与洪秀全、杨秀清皆有交好。洪、杨举兵,葛以为时机未至,恐无成功,遂隐匿于深山绝壑。因友人介绍于钟骏声,聘为西席。钟至其家,依山为墙,捣涧为池,屋百余椽,甚为壮丽。葛待师有加礼,徒二人,亦至驯谨……(后太平军首领至其家),葛乃语钟曰:“余将远徙,此地不久为灰烬,所存者惟园中湖石耳。君于庚申(即咸丰十年)可大魁天下,此时兵祸蔓延天下,惟胡人气运未衰,汉族仍归失败。为足下计,宜速整归装,自此至浙,亘数千里,满地荆棘,多携资斧,无益自累。仆已缮书数函投某某处,可得资为助。他日轺车四出,或至山中一观园石之存否。敢以此言为息壤。”饮酣而别。后钟果以庚申第一人及第。越数年视学某省,迂道访之,则荒烟蔓草矣,而湖石岿然独存。』

  也就是说,钟骏声在年轻时遇到一位名叫“葛谦山”的奇人,预言他必将大魁天下,后来果然得到了印证。民国时徐珂编纂《清裨类钞·明智类》中也对此事作了描述,与此记载大同小异。

  钟骏声为官清廉正直,他在翰林院修撰任上,还做过一件鲜为人知的好事,即曾为平反“杨乃武冤案”出过力。钟骏声曾协同28名浙籍京官赴刑部为杨乃武鸣冤,又竭力支持刑部左侍郎夏同善、国子监司业汪鸣銮为杨、白平反。在夏同善援手密奏案情下,终于使杨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最终得以昭雪。尽管唐家坞的钟骏声墓早已荡然无存,可是只要提起“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人们就会像记住长眠在西山大清谷的夏同善那样,想起这位家住杭州高桥巷状元弄的浙江末代状元钟骏声。

  

  LOT-2075钟骏声通篇朱墨双色批校 汉书一百廿卷

  明毛晋汲古阁刻本

  线装 28 册 纸本

  26.5×17cm

  |估价|:RMB 300,000-500,000

  此次出现在十竹斋北京2023春拍中的这部《前汉书》,为明末著名刻书家毛晋汲古阁所刊。全书一百廿卷,钟骏声从头到尾通篇以朱墨两色批校。《目录》后有其题记六行:『庚午冬予在成都侯代,从沈朗山观察借得《后汉书》点定本,校录一过。朗山/言:“此义门何氏、安溪李氏、敦复徐氏、汪氏合注,最为精审。惜《前汉书》/失去,至今惜之。”壬申长夏,忆陆云孙同年前岁书来,述近以惠定宇/先生所评《前汉书》手录消遣云云。因假归排日录之。此本乃张皋文/先生所批,评语则惠氏也。既成合璧,且得逭此炎暑,欣然为志数/语于简端。仁和钟骏声亦谿氏识于京庽老墙根庽斋。/』下方钤 “亦谿”(朱)、“雨辰”(朱)、“臣骏声印”(白)三印。

  

  题记中“庚午”指同治九年(1870),而壬申则为同治十一年(1872)。考钟骏声为官履历,同治六年(1867)出任湖北乡试副主考,同年八月转四川学政。

  按《清史稿?职官志》,清朝主管一省科举考试和教育的官员,称为提督学政,也称学台,简称学政。担任学政的官员,大多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学政一般以三年为任期,前后任的交替时间,定在三年一次的乡试正科揭晓之后。

  据此,钟骏声于同治六年转任四川学政,三年期满,于同治九年庚午在四川成都等候新任学政进行交接。跋中所称“庚午冬予在成都候代”,即指此事。当时他从同在四川为官的海宁人沈寿榕借得诸名家合校《后汉书》过录一通,可惜《前汉书》遗失而未能临校。二年后的同治十一年壬申在京述职,他又问同年陆懋宗借得张惠言转录惠定宇批点本。至此,前后《汉书》各得名家批校,合成“双璧”。欣喜之下,手书题跋如上。并过录张惠言、吴育、陆懋宗题记三则,知陆校出吴校,吴校出张校,另增添姚鼐评点。张、姚二人皆干嘉时期最重要的经学家、文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全书煌煌二十八册,丹铅满篇,朱墨灿然,共计批注几万余言。有眉批,亦有行间批注校改,圈点划线。各卷卷尾间有题记,以记录校书日程。如《高后纪》第三题“同治壬申五月二十七日校毕”,钤“亦谿”朱文印。《律例志》卷二十一下先用朱笔过录吴育题记:“《律例志》,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以钱詹事《三统历术》稿本点校【此以钱大昕稿本校注,未见他书征引,甚为重要】。”又朱笔自题:“同治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重录一过。是日黎明进顺治门,至什刹海观荷。归庽,刚午,酷热如沸。”左侧墨笔再次题记:“历算非习于数者不能明,朱墨点恐有谬误处,当重校。”古人谦逊与坚持不懈,于此可见一斑。

  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大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庚辛稿》卷二著录署名“衲葊”的佚名者临惠栋、张惠言、吴育评校本,其言称:“松崖校本,其考订精密,固不待言。张校虽多涉文章体裁,其校譌考异,弥见功深。”其后列举其校订之精粹处,与此本一一相合。又据同书《辛卯稿》卷二所载陈培之临张惠言校本,知张校有详略不同两本,详者如“衲葊”临本,与此钟骏声校本同出一源;略者仅圈点而已。两本之价值不啻天囊之别。“衲葊”本仅佚名过录,此则状元钟骏声临校。

  书经名家批校而身价百倍,何况此本出自极富传奇色彩的清代浙江末代状元之手,诚为可遇而不可求之尤物。

  顺便提一下,由于钟骏声的祖籍是广东新会,他的出现同时也改写了新会历史上无状元的境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