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题不同

  转自:新安晚报

  “老师,今年名言名句考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那个短发女生从考场里飞出来时,一脸的兴奋。看她的神情,应该是考得不错:“你写出来吧,这么简单。”她脸色顿时暗了下来:“要填的空是它前两句,我……”

  这是2003年夏天,我站在考场门口的亲历,至今难忘。任课老师的任务,是本学科的送考陪考。目送他们进去,期待学有所成。那年月,名言名句的考试,一直都是填上下句。给上句或下句,填空缺部分。背熟了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分数也就手到擒来。

  谁知道,那年的名句考试,出了新的变化,名句自然还是名句,考试的内容出现细微变化,考查了名句之前的内容。这对习惯机械记忆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备考时,有多少人去关注名家作品的非名句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两句选择一个空来填,同学都能写出来,考它之前的课文内容,很多人都抓瞎。

  李密的《陈情表》要求全文背诵,谁知道考的是“非名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有熟悉有陌生,看似亲切的句子,硬是让准备不充分的考生,遭遇了滑铁卢,天空变了颜色。

  “名篇名句默写”这个6分的知识点,年年都在。默写看似简单,外人觉得不就是生记硬背?在最初的试卷里,确实也是这样的,老师圈定的、复习资料里选的,要求背诵的名篇里的名句,背熟就可以。很多时候为了投机取巧,综合历年考题,给课文画出名句来,学生背了上考场,翻开试卷做的第一题,就是名篇名句的默写,趁着大脑里还有印象,先写出来。结果,题型稍微的变化,考了名句之前的内容,也就要玩完了。

  那年以后,背诵的课文,不能再疏忽,该背的,根据要求来。时代在不断变化,全国命题改省份自主命题,然后又回归全国卷。名篇名句默写的考点和分值,一直坚守,题型却开始了变化,简单的背诵与默写,开始淡化、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委婉的提醒或暗示。

  白居易《观刈麦》中哪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季岁月,无论劳苦,也忘掉了酷热?语境给出了,抓住关键词“珍惜”“夏季”,“劳苦”“酷热”,也就可知答案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了。学生背熟了课文,发现亲切的词语,那分数,自然属于自己。李密的《陈情表》设题,答案还是那个前文“外无”“内无”,出题的形式却发生了变化,拟题成了“请写出表现其孤单苦楚令人为之落泪的诗句”。

  这样题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同的知识点,隔着三五年,题型上都有着改变。简单的识记,开始城头变幻大王旗,语境的联系开始更加紧密。学生的能力,很快得到彰显;学生的惊讶,也就随之而来。

  六月末,2023年高考真题新课标Ⅱ卷发下来时,学生大呼,《五代史伶馆传序》在目录里的带★号的,是自读课文呀,这为什么要考呢?又有人愤愤,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不属于课文的单元目录,是在“古诗词诵读”里呢,居然考到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笑道,无论是不是背诵篇目,可都在教材里,都是文化经典,阅读面越广越好。

  前排一个女生说:“英语作文的女主是‘李华’,今年语文的名篇名句里出现了‘小刚’,应该是个帅哥。”她笑着自顾读出声来:“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后排一男生率尔对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教室里“哄”的一声笑起来了。

  我也忍俊不禁:“各位别笑,看看他的回答扣题不?前人写景名句,不对吗?”一同学站起来:“看题干中‘月下’,‘床前明月光’是可以,但是‘壮阔的景象’的感觉没有。”教室里就热闹起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在,意境也在,妥帖。

  今年的高考,全国四套卷,有三套卷的名篇名句填空都以“小刚”做人设。小刚画了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哪两句合适?高中课文杜甫的《蜀相》里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教练发了一句诗鼓励他,要充满信心,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佳。

  年年岁月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其实,背熟了诗文,看准了语境,那属于你的分数,都稳稳地拽在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