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
原标题:努力建设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仅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任务,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办学基础和条件相对不足,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办学定位也多有不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努力做到走出新路。
坚持以本为本,办学层次不盲目攀高。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办学层次,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地方高校数量和本科生占绝对多数,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办好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首要的职责和使命。
坚持规模适度,办学规模不盲目贪大。大不一定意味着强,受资源条件的制约,要又大又强十分不易。地方高校办学基础和条件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办好本科教育上,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办学规模要适度,不宜盲目贪大。
坚持合理配置,学科专业结构不盲目求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要合理。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在于全,而在于基础学科与精干应用学科的合理配置。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遵循有限有为的原则,按照基础学科大体齐全和适度发展精干应用学科的原则,合理布局学科专业。
坚持以生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基本使命。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优先事项,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都要围绕教书育人来展开,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坚持育人为本,办学目标切忌重才轻人。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人。先成人,再成才。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育人本身就是目的。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切忌重才轻人,要努力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作为其办学的目标。
坚持通专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和为就业作准备是大学本科教育普遍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努力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通识教育阶段要以人文情怀、科学素养为核心,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专业教育阶段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多元”和“实践”模块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和增强学生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坚持教学相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为抓手,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发展能力为重点,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评价机制、学生选择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要坚持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业挑战度、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收获;规范教学大纲,让其成为教与学“契约”;完善课程助教制度;深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开展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学业评价;实施各类导师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办公室时间制度,所有任课教师每周固定时间在办公室接待学生,与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注重实践育人,积极开展社会实习实践活动。
坚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着力构建教学治理、资源配置、教学规范、质量标准和评价督导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保障体系。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努力构建以学校、学院、教研室和教师分级职责,健全教学责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把主要按照学生数量分配经费改为按照学院开课数量、学时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挂钩分配经费;建立健全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教学文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助教制度、考试制度、教师教学事故、学生学业管理等基本教学规范制度;构建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和课堂教学标准;强化“学校—学院—督学—教师”以及“专业—课程—课堂”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反馈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主体作用。
(陈芳媛,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来源:贵州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