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林科学院将科技成果“种”在田间地头

  “老朱,我们家快要下牛犊的母牛子宫掉出来了,你快来看看!”8月23日一大早,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科研人员朱新忠,接到彭阳县古城镇丁岗堡村李湾队村民马宝林焦急的求救电话。朱新忠立刻放下手中的早饭,急匆匆收拾好必备工具开上车直奔马宝林家。

  看着朱新忠为自家母牛做好缝合手术,马宝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紧握着朱新忠的手不住道谢:“太感谢了,我的母牛和牛犊都保住了!”

  给牛羊看病,为群众排忧解难,朱新忠总是风雨无阻、随叫随到。也正因为这份坚持不懈和为民初心,他不仅多次收到锦旗和感谢信,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朱”或“朱大哥”,成为彭阳县远近闻名的“大兽医”和“大专家”。

  宁夏农科院通过持续组织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深入县(区)开展“一对一”帮扶和组团式科技服务,强化示范应用技术指导,通过手把手教、开讲座、做专题培训等活动,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截至目前,宁夏农科院在各地先后举办84场培训班,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4667人次,很多人因此变身为“土专家”“田秀才”。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夏农科院坚持把为民办实事贯穿始终,深入基层调研访民意,建立“民呼我为”长效机制和服务群众暖民心机制,围绕粮食安全、产业振兴、成果推广、科技服务等重点任务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切实推动解决35项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开展科技帮扶以来,在宁夏农科院科技工作者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本来就有养牛传统的丁岗堡村,村民更积极了。如今家家饲养肉牛,平均每户14头、人均2.5头牛的数量,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4年的48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3800余元。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祥河村,也是宁夏农科院重点科技支持的行政村之一。今年,宁夏农科院在这里布局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点,重点发展设施食用菌、葡萄和番茄等特色产业。

  “科研人员常来这里手把手教村民技术,最忙时会和村民吃住在一起,要是不在现场就通过电话、视频指导村民解决问题,让我们的产业发展更有科学‘底气’。”祥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小龙说,告别了过去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下水排不出,晚上没路灯”,如今的祥河村不仅村容焕然一新,产业也积蓄了更多新动能。

  “我们坚持将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宁夏实际把科研项目和课题布局到相关帮扶村、移民村、企业、合作社等,帮助群众科学发展特色产业,做足做好‘土特产’,让农林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宁夏农科院党组书记罗成虎说。

  只有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今年以来,宁夏农科院以“科技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技术攻关,研发的灌区春小麦精播精种技术、水稻精量旱直播栽培技术、旱作雨养区玉米全膜双垄沟侧早播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38项农业技术和5项绿色技术模式,列入自治区2023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和绿色技术模式。同时,转化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40项,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10.2万亩,辐射带动130万亩。(记者 张 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