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少年文艺》于1953年7月创刊于上海,系新中国最早创刊的少年文学月刊,由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了题为《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的发刊词。杂志创办近70年来,培养了本土第一批至此后多批儿童文学专业作家队伍,刊登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滋润了几亿少年儿童的心灵,是具有持续广泛影响力的经典品牌刊物。《少年文艺》是中国儿童文学一面鲜艳的旗帜,是培养年轻作家神圣的摇篮。《少年文艺》的70年,也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

  “《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开幕式

  为纪念《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的指导下,浦东图书馆和《少年文艺》编辑部联合举办“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展览为期一个月,将持续到9月28日。

  展览现场

  8月28日,展览开幕式暨海派儿童文学报刊发展研讨会于在浦东图书馆举行。这次特展通过历史照片、名人手迹、旧杂志等丰富的展品,回顾《少年文艺》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画卷,引发几代读者和作家的共同回忆。

  名人贺词

  开幕式上,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在欢迎致辞中表达了对上海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家笔耕不辍的感谢和致敬,他认为是这些作家、编辑的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是他们的故事、精神给人影响和启发。同时他认为上海儿童文学有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几代人相互支撑、相互爱护,共同创作共同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辉煌,才成就了这“开遍鲜花的园地”。

  宋庆龄为《少年文艺》撰写的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向大家介绍了《少年文艺》创刊以来的各类活动,表示《少年文艺》非常重视对新人的提携和扶持。他认为一本杂志能历七十年依然为人瞩目,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以及一代又一代专业编辑的敬业工作。同时,他表达了对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和浦东图书馆等单位鼎力支持的感谢,通过筹备本次展览,让所有参与者对《少年文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突出的文化贡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文运在讲话中总结了上海儿童文学的四个特点: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海派风格、强调儿童趣味和审美以及拥有世界眼光,悲悯情怀和生命张力,正是这“开放前瞻,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造就了上海儿童文学多元、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视野和进取精神,彰显了海纳百川的独特文学气质。他希望今后各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等可以进行资源互享,把宝贵的历史资源守护好,把上海儿童文学的文脉传承好。《少年文艺》编辑部为本次展览捐赠并借展大量珍贵资料,包括历史照片,期刊原件,手稿,荣誉等。展览从中选取了183件资料进行展陈,现场不仅设有历史照片墙,名家贺辞展示墙,还有任大星、樊发稼、沈石溪、桂文亚、李肇星等作家专柜,更有《少年文艺》编辑部的故事专柜。通过本次展览,期望广大读者可以了解《少年文艺》光辉灿烂的70年发展历程,走进和喜爱中国原创儿童文学。

  《少年文艺》故事专柜

  开幕式后,还举办了海派儿童文学报刊发展研讨会,会议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朱艳琴主持。

  会上,上海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殷健灵谈到了她和《少年文艺》的往事,感慨没有《少年文艺》就没有她现在的人生,研讨会现场还坐着当时给她写作文批改意见的单德昌老师和任哥舒老师。《少年文艺》给了她当时作为一个稚嫩新人,一个刚摸到门道的初学者莫大的鼓励。她认为上海儿童文学报刊有着非常好的生态,像《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好儿童画报》这类刊物都有着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引领,整个上海儿童文学是一个大家庭,且不断延续了几十年,海派儿童文学报刊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1953年7月《少年文艺》创刊号

  《文学报》总编辑,著名作家陆梅总结了海派儿童文学的特点,一是“亲切、新鲜、多样、有趣”的编辑方针和态度,二是“开放、多元、创新、融合”的编辑风格。她认为《少年文艺》领衔着《小朋友》《娃娃画报》这些儿童报刊一路成长,让海派儿童文化一代代传承,她真诚祝福《少年文艺》永远年轻。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副社长陈苏谈到,海派儿童文学报刊离不开孕育它的这片文化的土壤,也离不开报刊界前辈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好的刊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并且互相推动和发展,编辑和刊物也一样,互相成就。她认为海派儿童文学报刊发展拥有创新求变的精神和工匠精神,那些童心未泯的前辈们从未离开过,她致敬了这些前辈。

  1979年1月《少年文艺》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副编审、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副主任、《好儿童画报》《小百花》主编姜丽军对海派文化儿童报刊这几个字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海派文化是开放式的吸收和敢于第一的创新精神,儿童两字是儿童本位,为儿童真情实感写作的儿童观,报刊则是体现时代的记录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是天使,天使有翅膀,是儿童文学赋予其翅膀,让他们得以飞翔。”姜丽军如此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