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宝文物对话,探寻古蜀文明

  

  在成都市石笋街学校与师生深入交流;在宝墩遗址探寻天赋之根、古蜀之源;在三星堆见证“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神秘瑰宝;在金沙遗址,一览成都文明史……四天研学活动充实又有趣,师生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次充满力量的学习之旅。

  

  01

  匠心独具的策划力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用中华文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携手“让青少年读懂中国”品牌,联合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读写》杂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旗下《东方教育时报》、第一教育等优质媒体平台,开展“嘉+”号博物馆研学系列活动之“穿越‘古蜀国’,品中华文明”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是市教委“以大学为引领的幼小初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子项目之一,旨在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读懂中国,行走世界。

  

  

  为什么将探寻古蜀文明作为研学的第一站?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的师生有着自己的思考。学校常务副校长陈肖前表示,成都与上海,一个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一个位于长江上游,一江文脉贯古今。因此,让上海学生深入地体会巴山蜀水的优秀文化,自下而上追溯长江一脉的文明,一起感受千年文脉的传承成为了本次研学的初心。未来,学校将沿着长江继续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构建独特的研学活动品牌。

  

  

  02

  火花四溅的思考力

  探寻古蜀文明的研学活动一启动就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由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主讲的三星堆“大咖说”面向全市青少年拉开了活动序幕,超过千名来自幼小初高不同学段的上海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通道参与。最终经过初赛、复赛和面试等环节,遴选出18位优秀的初高中学生,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各学段青少年代表赴蜀考察。

  

  遴选中,学生们火花四溅的思考力着实令人赞叹。他们中有英语演讲达人,要用世界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明;他们中有建模高手,想用三维模型还原与修复文物;他们中有视频爱好者,想要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拓展文物与人的时空边界;他们中还有善于动手制作的能人,想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文创物品,让人们把美好的博物馆记忆永藏心中。

  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背后是他们对中华古文明深刻的思考力,稚嫩脸庞上浮现的深邃思考,赋予了古文明富有生命力、青春的表达。

  

  

  03

  知行合一的学习力

  8月14日,出发!

  经过缜密的前期部署与准备,古蜀研学之旅正式启航,师生们带着兴奋与期待登上了飞往成都的航班。

  研学团第一站来到了成都市石笋街学校。成都市石笋街学校集团总校长张友红与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常务副校长陈肖前携两校师生代表就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随即,两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两地师生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缔结下美好真挚的校际友谊。

  

  两地学生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分别精心准备了伴手礼和文艺表演。四川学生英姿飒爽的舞剑表演与瞬息变化的川剧变脸,上海学生神奇的魔术表演与现场教学,都让现场掌声、惊叹声接连不断,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特殊魅力。

  

  

  

  

  本次与成都市石笋街学校的友好交流活动,不仅为沪蜀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在丰富有趣的活动和朋辈交流中,增进了两地青少年对两地文化的了解,而且在共同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基础上,增进了两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信。

  

  带着这份友好与自信,研学团全体成员开始了对宝墩古城、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的深入学习。

  04

  孜孜以求的探究力

  站在4000年前的古城墙上,你会发现什么?凝视3000年前的黄金面具,你会联想到什么?为什么说三星堆是活着的《山海经》?学生们的脑海中总有各种问号浮现,它们指引着大家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古城内群居先民何以为食,又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的?古蜀先民如何与水博弈?学生们在宝墩遗址展馆一一寻找答案。

  

  

  一段段平地起建、斜坡堆筑的人工城墙围成了一座面积约276万平方米的古城——宝墩古城,这是成都平原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古城,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史前古城。这些城墙主要用于防范洪水和保护稻作农耕经济发展,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此地的文明已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古蜀先民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精妙绝伦的文物,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引人入胜。金杖上的纹样是否在告诉我们它的主人是鱼凫王?青铜大立人像手中拿的到底是什么?青铜纵目面具是否指向的是“其目纵”的蜀王蚕丛?一度鼎盛的三星堆文明为何会消失?学生们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一探究竟。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发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与解谜的过程,而我们的研学之旅也是这样一个探索、解谜与体验的过程。

  

  

  是谁铸造了如此精美的黄金面具?这个面具为何与三星堆金面具造型如此相似?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怎样的关联?按照古蜀文明发展的脉络,同学们又走进了金沙,叩响古蜀王国神秘的大门。

  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商周时期古蜀王国灿烂的文化,而且为我们了解古蜀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同学们还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体验“文物修复”;模拟青铜器铸造工艺,亲手浇筑“青铜器”,开出属于自己的“盲盒”;还体验了古法制玉,制作了一枚精致可爱的小鱼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一颗保护文化遗产与传承历史文化的种子也悄悄埋下。

  

  

  

  

  05

  互相扶持的协作力

  “这里有很大一个墓葬,大家快来帮忙挖。”随着小营员的一声呼喊,大家纷纷加入“挖宝”的行列。这是出现在“模拟考古”现场的一幕。事实上,互相扶持式的合作协助充满了研学的各个环节。

  

  

  

  在宝墩模拟考古现场,学生们站在探方内,手持著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对照着考古工具的用法,纷纷跃跃欲试。天气炎热,蝉鸣阵阵,汗水披面的学生们蹲在土坑中努力挖掘,或是三五结对互相合作着勘探,每个“出土文物”都能让人心潮澎湃,成就感爆棚。

  

  在三星堆博物馆现场,与一众国宝文物面对面,学生们一边聆听一边观察,一边发现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一边交流。他们学着通过面部特征来辨别青铜人像的性别,通过冠发样式与衣饰纹样来推测青铜人像的族群、职能和身份地位,惊叹于古蜀先民高超的青铜设计和铸造技艺、制玉工艺,敬佩于他们的虔敬之心,也尝试着联系史料记载和神话传说来与眼前的文物相印证并讨论如何与自己的研学课题相结合……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沉醉于这样的群体性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

  

  

  

  

  在晚间研讨时段,整个研学团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以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每日总结和明日计划。年幼的营员常有惊人之语,而年长的营员又总会发挥主动性,协助团队完成研学的任务。从陌生到熟悉,跨性别、跨年龄、跨学段、跨学校……本次研学成员的多样化也使得大家能博采众人之长,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同伴、互助、学习与成长。

  06

  精彩纷呈的创造力

  ted组就位,vlog组ok,文创组全齐,建模组完成……本次研学营的一大特点就是分组,根据学生的特长,结合课题所需,分社了ted、vlog、文创与建模4个小组,在整个研学活动和后期成果展示环节表现出精彩纷呈的创造力。

  《世说“星”语》是ted组的课题名,他们以文化比较的方式,来一场三星堆古蜀文明与世界的对话,并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的影响。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之间的相似因素有很多,这并不意味着谁传播给谁,而是在相同生产力水平、精神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世界各地的先民可以独自创造一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将人与自然的联系进行艺术再现。如今,ted组想以世界的维度, 用世界的语言,让人们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也有共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世说“星”语也是一次人类文明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表达。

  

  vlog除了记录研学日常之外,他们还要以博物馆数字化为题,讨论如何运用光影技术让文物“说话”。尝试从向青少年科普与宣讲的角度,制作数字化博物馆介绍。总会有人无法到实地参观,也总有人无法多次去到实地,所以数字影像的价值就在于拓展了人们可触的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从当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探讨如何让古蜀文明搭上数字化的高速通道,让全世界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来了解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华文明。

  

  文创组则与当下时代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们乐意接触和接受的代表古蜀文明的艺术品形式。他们想设计一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创意产品,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融入进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中,让每一位使用者在使用该产品时,能用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让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宣传。

  

  当古老的文物遇见现代的游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建模组将在“我的世界”这款游戏里为三星堆文物进行3d建模,让文物以一种年轻人更喜爱的方式呈现,以游戏为载体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弘扬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

  

  四天的研学之旅很快过去,长久的文化探究才刚刚开始。回望短暂的研学之旅,忙碌而充实,有趣且生动;展望悠远的文明探索,持久而坚定,有心且有力。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委引领,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的组织,获得了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等大学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与成都市石笋街学校的热情接待,是全社会一起凝聚起了合力,托举起未成年人的成长力,让生命与学习绽放出无限可能,也让研习优秀传统文化与探究中华文明的宏大主题始终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赵晓军  王静宇  楚静静  周晓明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上观号作者:东方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