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我的家小书院里“红色”故事多
在涿鹿县大堡镇下虎盆村,有一家小有名气的民间书院,叫做小五台山麓书院。书院虽小,却建有图书馆、红色记忆馆、京畿民俗文化馆、黄土地文学艺术社、虎盆泉水山庄等,其中,红色记忆馆中的几千件藏品和本地先驱英烈的事迹,成为家乡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书院的主人是山西省侯马市退休干部姚兴河。
红色收藏再现时代精神
从下花园高速路口下高速,沿着109国道到涿鹿县境内,穿过古佛堡村便到了下虎盆村。
小五台山麓书院就在这里。65岁的姚兴河个头不高,瘦黑瘦黑的,干练中带着一份儒雅。他带着我们走进用老院改造的书院。
书院不大,分为内外两院,外院青砖小路,两边桃李杏枣樱桃树,绿色盎然;内院16间房舍,菜田花畦点缀其间,红色记忆馆占了其中三间。
从左手边的小屋进入,墙上挂着革命前辈的照片、开国元帅的画像,桌上摆放着毛主席像章、红色邮票等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红色藏品,记录着我党我军走过的光辉历程。
另外一间屋内,摆放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及《革命老区抗日英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宣涿怀联合县革命斗争史》《蔚涿宣联合县领导合影》等红色书籍,汇集了几代人的红色记忆,留住了一段如歌岁月的无言感动。其中摆放着一本没有封皮的旧书,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姚兴河说:“这本书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记录着抗日战争期间本地的英烈,是我收集英烈事迹的重要依据,很珍贵。”
最里间的院子,展出着宣化、蔚县、涿鹿三地的革命先驱和英烈事迹的展板,这些是姚兴河耗费多年心血,整理文史资料、采访英烈后代获得的,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马宝玉、革命英雄董存瑞、全国特级独胆战斗英雄杨世安、民族英雄李明全、本地革命烈士程涛、姚兴礼、姚福明、刘元基等18位。
姚兴河说,英烈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精华,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是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的宝贵财富,是对英烈以及后代的尊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里的红色藏品既有姚兴河的长期积累,也有友人的捐赠,每件红色藏品背后都蕴涵着激动人心的故事,闪耀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光辉,是后人最好的精神营养剂。
回家乡传播红色文化
今年65岁的姚兴河,明明可以和爱人在侯马市颐养天年,却回到家乡,建起小五台山麓书院,每年都要开办书画展、红色记忆展等活动,是因为他们都是下虎盆村人,心底抹不去浓浓乡愁。
姚兴河说,他出生时,父母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家里极为困难,他的出生让家庭更添困顿。4岁时,他在屋中睡觉,屋顶突然坍塌,是母亲急中生智,破窗而入,将他救出。全家人都要饿肚子时,是村里号召村民各家省出一些小米,才让一家人渡过难关。
上学后,姚兴河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是那届全村唯一考上高中的人。高中期间,又遇到了恩师,发现了姚兴河的文学才华,一直培养他从事校园课外活动编辑等文字工作,后来上小学时的启蒙老师还将自己的女儿胡秉华托付给他。毕业后,他回乡任人民公社通讯员,跟随公社领导练笔,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为他以后到部队,成为报道员奠定了基础。
2012年,姚兴河和胡秉华回老家探亲,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了解到涿鹿本地有很多英烈,但有的记录很翔实,有的记录比较简单,于是萌发了寻访英烈后代,整理英烈故事,展出英烈事迹的念头。
姚兴河说干就干,开始重新修建老房,搬砖、运水泥、推沙子……凡是自己能干的活,他都亲力亲为。家里院子小,只有一个小小独轮车能出入大门,他靠着这辆独轮车,院里院外运送材料,每天来来回回不知要走多少趟,袜子的脚底板磨出好几个洞,舍不得扔,让老伴为他补好接着穿,他说:“袜子穿在里面没人看到,能省则省。”
姚兴河对自己很“抠门”,可在收集红色藏品和英雄事迹时,该花钱时一点不含糊。
有一次,姚兴河打听到一位英烈的后代在包头市,他费尽心思联系到英烈后人约好了采访的时间。当时从侯马市到包头,还没有动车,普通火车要坐十多个小时,不仅一路颠簸,包括吃住往返车票需要花费近千元,姚兴河毫不犹豫踏上旅途,顺利拿到了英烈的第一手资料。他说:“再苦再累也值得。”
十年初心不变坚定前行
姚兴河利用闲暇时间,一心扑在兴建书院上。胡秉华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打理好他的吃穿住行,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个信念,十年的坚守和前行。这与姚兴河的部队生涯不无关系。
1976年冬季,姚兴河入伍,成为全村的骄傲,当时全村老小都来送行,县政府颁发的“光荣军属”牌匾至今还挂在大门的正中,成为大门永久的横批。
在部队,学军事,学文化,学科技,种稻子。挖工事,多少次手上打起血泡。野营拉练、装车操炮,脱皮、流血、掉肉是常有的事。一天下来,浑身上下,灰土拌着汗水,头发眉毛摩丝定型,一个个简直就像会动弹能出气的泥菩萨。一路吃苦过来,姚兴河从连队到机关,从机关到军办企业,由一名山里娃到成长为部队团级领导干部,二十几年当兵生涯,让他重新树立了人生的价值观。
他认为,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对于人生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追求。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奉献,摆正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以实际行动实践自身价值,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执着地追求,才是幸福。
小五台山麓书院就是他幸福的另一个起点。
如今,小小的书院远近闻名,先后有数百位国内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艺术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莅临,成为本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符号。
小五台山麓书院里,不仅有红色记忆馆,还建有图书馆、京畿民俗文化馆、黄土地文学艺术社、虎盆泉水山庄等,为立足家乡、走出家乡的优秀儿女搭建创作研讨、互动交流平台;为服务父老乡亲休闲阅读和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更成为本土作家、书画家、艺术家、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
最近,姚兴河又收集了不少当地居民的刺绣作品,准备装裱后展出。他说:“这些刺绣作品很有本地的特色,或许可以抛砖引玉,为当地村民寻找一条致富的新路子。”(记者 赵娜)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