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浙青情深,瀚海厚谊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浙青情深,瀚海厚谊

  ——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工作综述

  课间,援青教师与德令哈第一中学学生交流沟通。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供图

  从秀丽的西子湖畔,到苍茫的瀚海戈壁,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隔2500多公里漫漫长路,相距3000米海拔落差,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

  自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等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浙江省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和对口援青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创新实践对口支援海西州。

  “牵手”十三载,在浙青两省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浙江援青指挥部带领浙江援青工作队在项目援青、医疗援青、教育援青等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浙江智慧、浙江力量,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收获了一批具有浙江标识度的示范性援青成果。

  截至目前,浙江省开展对口支援项目394个,投资25.7亿元,先后派出5批206名援青干部人才投身海西建设,为海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力量”,谱写了一曲“浙青一家亲”的民族团结颂歌。

  援青教师封燕芳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供图

  激活产业发展,“输血”同时更注重“造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产业亦是受援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援青工作开展以来,浙江援青项目一批批到位并展开,最终显现良好成效。

  海西州德令哈市,蒙古语意为“金色世界”。在这里,牦牛数量多、适应性强,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畜种,被誉为“高原之舟”。

  2022年4月,浙江援青项目集中开工暨德令哈牦牛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启动,经过一年时间,该项目一、二期已竣工验收合格,达到使用条件,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进行牦牛生态育肥养殖。

  走进德令哈牦牛科技产业园,牛舍、成品饲料库、兽医检疫室、供水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现代化生态育肥养殖基地初具规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万头养殖规模,进而带动当地牧区繁育基地建设、牧草种植产业以及牛肉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

  “牦牛科技园项目是以推进德令哈‘技、农、牧、畜、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促进牦牛产业提档升级的科技产业园区。”德令哈市畜牧业发展办主任吴新介绍说,目前,科技园已建成的项目设施具备3000头牦牛养殖条件,项目投入运营将直接带动本地农畜产业发展,增加3000头牦牛的育肥养殖,每年可增加牦牛出栏6000头以上,可直接在当地消耗饲草产品2万吨,加上粪污还田,可扩大本地成片牧草种植规模。

  13年,是一个漫长的援建过程,更是一个汇聚和积淀深情厚谊的温暖历程。

  这些年,浙江充分发挥浙商、浙资、浙企优势,加强浙青产业协作、科技合作,共发动浙商投资产业项目120多个。制定消费帮扶“六条办法”、推进青货入浙“十城百店”等建设,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在杭州市建成,海西牦牛肉将进入杭州亚运会菜单。数据显示,海西特色产品在浙江多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销售额已累计突破3亿元。

  增进民生福祉,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感谢浙江援青项目和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我做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今年6月28日,患者马奴海将印有“医术精湛华佗显 告别无声创奇迹”的锦旗送到了海西州人民医院五官科。

  “浙青一家亲·助残献爱心”公益项目是浙江援青指挥部拨付专项资金,为海西地区残疾患者提供的免费诊疗服务。海西州人民医院作为项目实施医院,目前已成功开展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单髁关节置换术、人工耳蜗植入术等50余例复杂疑难手术,受到海西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成立海西地区第一个心血管内科、第一个泌尿外科和第一个胸痛中心;相继开展第一例心脏介入手术、第一例无痛支气管镜探查、第一例断指再植术……13年来,海西州人民医院开创了多个“第一”,这其中,援青医疗团队功不可没。

  浙江援青医疗专家、州人民医院院长单国栋说:“公益项目是受第四批援青医疗队‘红船关爱五复’行动启发而实施的。通过一项项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各个相关科室专业技术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医院总体服务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今,浙江省级7家医院与海西州人民医院建立了“组团式”帮扶关系,先后选派5批次34名专家以“组团式”模式开展医疗援青帮扶,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助力海西医疗水平明显提升。

  在治疗患者时,援青医疗队始终坚持“把知识和技能留在海西,为海西群众造福”,每接诊一个病人,他们总要和援助单位的同行一起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分析病情、介绍相关知识。

  同时,浙大附属医院对海西州人民医院实行“以院包科”,“十四五”以来共投入2280万元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医院顺利通过“三乙”现场复评并启动“三甲”创建。

  “医”心为民,情满高原。自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浙江援青医疗队为海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疗卫生骨干,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助力教育润青,传经验结硕果

  仲夏时节,海西州高级中学内书声琅琅。走进“浙江班”,来自浙江的援青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物理课,互动式的授课方式以及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一批又一批的援青教师来到这里,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副校长朱洪彦说。

  近年来,浙江省以“借脑借力”深化教育援青合作,组织浙江92所学校结对帮扶海西103所学校,并通过“互联网+精准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青鸟云课”“空中课堂”“空中教研”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海西师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听到高质量的课程。

  “我们学习的网络课程,有很多优秀的老师讲授,内容十分新颖。通过学习,大家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回报浙江的老师们。”海西州高级中学学生卓玛措说道。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封燕芳是第五批援青教师中唯一一名高校教师,挂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任职机电工程系副主任。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封燕芳在来之前主动与学院对接,了解相关需求,提前进入角色。2022年8月3日,她带领学院机电工程系的老师和学生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能大赛赛前训练。封燕芳表示:“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尽最大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学院的师生们体会到我们援青的诚意和努力。”

  2022年,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青海省参加6项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此次主要获奖项目是机电和化工专业,如今这两个专业已经在省内闻名,毕业生都成了企业的‘香饽饽’。”院长李洪德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援青以来,浙江援青教育队伍先后举办各类援青培训班23期,培训教师1120人次,邀请浙江省共35批次专家名师“组团式”赴海西开展专家讲座、公开课、示范课等多形式送教活动,受益师生6000余人,累计选派66名教育干部人才赴海西对口支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兼任州级教研员,多次赴乌兰县、大柴旦等地区开展示范课、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助推海西教师教研水平不断提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洪旭

  编辑:冯丽娟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