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竺照轩:乡村美育不止于一堂美术课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俊娴 实习生 李若兮

  

  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现场

  这个夏天,来自江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8所项目学校的48名师生们跨越山海集结深圳。乡村孩子们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的创作导师们以美为媒,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为期8天7晚的限时装置艺术共创。孩子们通过城市寻访和装置艺术工坊,在“看见”和“行动”交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为期三周的“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随之启幕,展览作品立足乡土、面向未来,围绕“未来的我”、“未来通讯”、“未来建筑”、“未来的家”等主题进行创作,共完成9组风格迥异、想象力爆棚的乡村儿童装置作品,分别是“源未来”、“与海同频”、“摩天大楼”、“万物互联实验室”、“帽子的奇遇记”、“生命之色”、“理想家”、“利界之星”、“梦飞向哪里”。项目前后历经三个多月的创作筹备期,不仅汇聚了29所乡村学校数千名师生的创作灵感,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学-创-赛-展-游”社会美育新路径的第一次落地探索。

  

  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现场

  不同于往常的艺术展览,这是一次完全“从儿童中来”的美育装置展。除了整个展厅的作品都由参与夏令营的40位乡村儿童亲自创作和搭建,开幕当天的所有作品导览环节,也都是由孩子们协作完成的。这也同时激发企业、高校、公益组织、美术馆重新思考当下的社会应该如何为未来新生力量提供“美”与“创造”的土壤。

  来自中国各地乡村的孩子们带着这份关乎“美”的集体生活经历返程。一周的共同生活、共同创作所建立起的联结,不仅是城乡互动的起点,也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在孩子和大人的心中播下一颗想象力的种子,让创造成为生活的日常。

  

  《源未来》

  参与学校: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城关小学

  指导老师:李若凡 童弘正 黄雪梅

  173位乡村孩子共同创作,让观者可以切换儿童视角看待未来城市建设

  

  《源未来》局部

  问: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乡村儿童美育、社会美育探索实践,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策划,想请您谈谈这次实践的缘起。

  竺照轩(中国美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 这个活动其实是“大地拾遗”(青少年社会美育艺术装置展)的一种延续。“大地拾遗”是以机构为主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装置创作对孩子们的创造思维、表达能力,艺术修养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个能力除了城市里的孩子们之外,农村的孩子们其实是更需要的。相对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更多接触的还是学科教学,对艺术、对装置手工更加欠缺,所以我们今年跟vivo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一起发起了“童话未来”项目。

  

  《与海同频》

  参与学校: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指导老师:潘婕妤 孙楠 祁泽宇 马翼 魏毅佳 曾雨欣 温志虹

  132位乡村孩子利用废弃的纺织纤维材料对“我与海洋息息相关”命题的创作思考

  

  《与海同频》局部

  问:我们了解到“童画未来公益计划”是于2022年7月发起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您和团队成员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竺:在这一年中,我们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师沟通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互联网线上授课机制,给全国多地乡村孩子们线上授课。 其实,从202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就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以网络直播形式,打破美育资源传播的时空界限,以中国美院美育讲师线上直播授课、乡村学校当地教师线下辅助教学的方式,为各地乡村学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美育课程,最大限度将美术课开足开齐。在“双师制”云上共享美育资源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从自我、生活、乡土、文化等方面立足自己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呈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畅想,展现扎根乡土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这一次活动我们选取了8所农村小学共同完成这个项目。我们通过“乡村艺课”给全国乡村小学提供美育课程。授课结束后,收到孩子们的2000余幅优秀作品,随后我们邀请专家评委展开评选、线上展览。最终选择出10幅优胜作品,把它还原成1:1的立体装置。装置是由该作品的平面创作学生及我们美院师生组成的团队一起完成的。为期8天,在深圳海上艺术中心把这个作品搭建落地并进行展示。

  

  《理想家》

  参与学校: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小学

  指导老师:南露策 陈伟 王永龙 杨嘉荟

  163个来自乡村的未来理想家的手工设计模型,打开大众对于未来多元生活方式的思考

  问: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乡村美育一直在持续进行,但在乡村美育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难点和挑战。您认为乡村美育正在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竺:首先是思想观念层面,艺术教育在应试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农村的学校和学生家长常常将美育课程作为“副科”,在观念上不会引起重视。

  其实,设备实施层面,伴随着生源锐减、合校并校等现象,农村学校缺乏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体系。尽管当前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随着乡村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设施设备的困难得到更好的解决,农村学校的网络、电视基本上到位,但对于美育资源的投入仍然不足,无法满足乡村学校美育教学的需求。

  还有美育师资层面,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欠缺,专业的美育教师缺乏,美育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停留在初级阶段。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着乡村美育的发展。

  所开设的美育课程是否有乡土性,是否有乡村特点是比较关键的。最近几年我们在乡村美育过程中,选择的课程非常注重“面向生活”“面向传统”“面向自然”,这些内容对乡村的孩子们更容易接近。不能够完全把城里的那套课程,包括数码、绘画等运用于乡村,更多地还是运用身边的一些材料完成课程教学,例如我们教国画的时候,也会选择当地常见的植物做一些带入引导。

  

  《生命之色》

  参与学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第三完全小学

  指导老师:毛一鸣 李妍君 张丽艳

  124位孩子共创动植物主题环保作品,重新思考我们与环境的关系,让万物共生的生态文明走得更远

  

  《生命之色》 局部

  问:“乡村艺课”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竺: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提的美育理念,就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其实美术只是一种载体,我们更多是把人文、历史、科技、自然的内容灌输到艺术课程当中去,所以它是一个综合艺术的课程。通过一个创作把知识都融会贯通,而且更加面向传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来进行一个阐述。

  当然,一套完整、有效、可落地的课程体系,同样是开放包容的美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我们这一次围绕“美的感知与设计”,开发了面向1-6年级学生的课程体系。从感知自我、审美世界、创想未来三个维度出发,借用绘画、文学、手工、书法、夏令营等一系列美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培养他们对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现场

  从整个乡村美育生态的角度出发,想要达成对美育重要性的共识、全方位调动学校的美育氛围,校方和教育局的角色也不能缺位。因此,课程体系中特别开设了乡村校长研学营。这一次,在中国美术学院资深美育工作者的带领下,来自全国24所项目校的校长和老师在研学营中参观民艺博物馆,参加艺术疗愈、中国画之美等工作坊,在其中了解美育理念,切身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在价值。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美育教育的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和碰撞,校长和老师们也对如何开展美育课程教育有了更开拓的思考和计划,让乡村美育不再停留在一堂美术课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