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全是花言巧语!电诈“剧本杀”就是障眼法
身份伪装巧妙,话术环环相扣,花招不断翻新,诈骗分子成功地将一个个受害人骗到倾家荡产。受害者中,不仅有信息相对闭塞的老人、涉世未深的孩子,也包括熟悉网络的年轻人以及社会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近日,“中国科学院博士张某被骗至缅甸一年”的新闻引发关注。据介绍,张博士原以为去新加坡从事翻译工作,在跟所谓的中介联系时,经数月反复了解核实,才确定出国工作,最终还是被骗至缅甸;一名毕业于知名大学、在知名法制栏目工作过、现就职于央企的女性,同样没有经受住骗子的“考验”。她先是经“客服”介绍加入股票交流群,群中成员声称能帮其获得高额回报,还纷纷贴出投资收益的截图,诱使她在短短3天内投入170万巨额资金,直至接到反诈中心电话,才意识到遭遇理财投资诈骗。原来,“群里只有我是受害人”,其他人全是骗子。
既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丰富职场履历,按说防诈知识和意识都该在线,为什么还是失去判断力听从骗子摆布?学业或职场上的佼佼者,对诈骗从心怀警惕到深信不疑的过程,恰恰说明诈骗分子心思之缜密、布局之凶险。他们有的是时间建立用户对自己的信任感,有的是办法把用户引入逼真的剧本,有的是帮凶从角色扮演、专业讲授到软件开发撑起一整条电诈产业链。电诈职业化、专业化的操作方式,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精通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意味着就是防诈“优等生”;既然诈骗分子深谙心理操纵术,公众就要对诈骗套路心明眼亮。可以说,对骗子的防范,再小心都不嫌多;对防诈的宣传,再唠叨都不为过。只有在平日多了解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才能将反诈理念深植大脑;就算一不小心误入骗子布下的“剧本杀”,也能识破对方角色,时刻保持冷静。毕竟,捂好自己的钱袋子,就是护好全家的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