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如灯,照亮人生——记全国优秀教师、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李文
“同学们,最近快要到什么节日了?”
“教师节!”
在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三年级教室里,传来聋哑孩子经多年训练后,手语伴随着艰难说出的口齿不够清晰的回答……
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一所集听障、视障、智障、学前康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该校98%的学生来自农村,于2023年6月搬迁至毕节金海湖新校区办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00亩。
9月7日,该校教师李文走进每间教室,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老师表达感恩之情。
同学们有的用手语比划着“教师节快乐!”有的比划着“谢谢老师!”有的则直接走上讲台,给老师一个暖暖的拥抱。接着是一群孩子都来给老师拥抱。老师感动得想要每个孩子都拥着他们的肩膀。
图为学生和老师合影表达祝福。
李文走出教室时说,教师节快要到了,组织部要做一个教师节的推文和视频,其中就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的内容,他们联系李文整理好发过去。
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因残障,遭遇困难和不幸,但他们天真善良,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李文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需要老师用更多的耐心、爱心、信心来陪伴鼓励。老师们深深爱着他们,浇灌花开,让他们精彩绽放,我们为他们的未来喝彩!”
李文2002年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21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用一颗赤诚之心,用自己的辛勤耕耘,浇灌出美丽的特殊儿童花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神圣职责,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为花苗播撒爱的小心心。
21年来,李文先后任教学校的律动课、小学语文、高中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她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只要学生有需要,学校需要,我都会尽力做好。”
图为李文在教室上课。
在舞蹈和律动课教学中,李文是非专业的专业老师。
李文最初任教律动课,但她并不是舞蹈专业。她从小喜欢舞蹈,身体协调性好,读书期间经常被老师拉到前排领舞。来到毕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学校急需年轻的舞蹈教师,热爱舞蹈的李文便在政教处主任付黔玫的带领下,苦练舞蹈半年,学习与舞蹈有关的资料,之后“走马上任”,开始舞蹈教学。教学中,李文不断探索,为了增强学生节奏感,她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数代乐”“以型代情”的教学方法,从节奏入手,让学生看她的口型、脚手的配合,去体会快慢强弱、轻重缓急和力度的大小变化。
她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由她指导并参与演出的小品《哑女》在广东举办的2005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金奖”,实现了当时贵州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金奖”零的突破,舞蹈《草海铃韵》也在此次汇演中荣获“铜奖”和省级金奖。
2007年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令李文难以忘怀。由她带领的舞蹈队表演完后,有评委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跳舞?”学生们用手语说:“我们要用舞蹈告诉大家,我们同样热爱着生活,我们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当李文把手语的意思翻译出来时,所有的评委和观众都起立了,现场掌声如热浪般此起彼伏,他们为这些身残志坚的学生鼓掌。李文说:“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成了鼓励我和学生们不懈努力的动力。”
2010年,李文开始担任班主任,2016年后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下,学生不能准时开学,也意味着当年高考要延期。特教学校的高考时间比普通学校提前两多个月。
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多数出现心理波动,不愿意参加当年的高考。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李文很担忧,网课期间就做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后,通过视频聊天,微信谈心的方式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上网课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反馈试卷作业情况。积极调整学生的心态,最后她的班级学生全部参与当年的高考,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其他学校学习,多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和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职业技术学院,帮助他们完成了求学梦。
“他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会告诉我,对我的称呼也从‘李老师’变成了‘文姐’。称呼的改变,也证明了对我信任,这份信任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信心。”李文回忆着说。
2022年4月,李文所教学的班级14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院校。“今后我会继续探索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多向同事学习,多听取前辈的方法,助力特殊孩子的成长。”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李文先后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两次获得由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颁发的“辅导奖”。2019年荣获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021年当选毕节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2022年当选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图为李文获得的荣誉证书。
如今,李文负责该校思政工作,也担任教学工作。面对获得的荣誉,李文说:“感谢组织的认可和肯定,成绩的取得,是学生和我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忘初心,我将继续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带着孩子们实现梦想。”(刘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