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杰:以德立身铸师魂 潜心教研谋教育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更远,在县委、县政府教育强基战略的引领下,我作为一个管理者,作为一个教研的引领者,应该带着我们的教师,带着我们的团队一起向前,通过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升我们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黄燕杰的誓言,也是他内心的理想信念。

  黄燕杰,吉利镇中心副校长,高级教师,第一批昭通市“兴昭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骨干人才,昭通市“骨干教师”,大关县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翻开他的履历和业绩,成绩斐然。

  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

  2003年,黄燕杰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山区教育一线,20年来始终坚持一手抓教学,孜孜不倦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注重青年骨干人才培养。

  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创建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指导教师运用此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开展教育创新与特色教学工作,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TCL公益基金会授予“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创新奖;被昭通市教育局评选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

  守护留守儿童心中的那抹光

  在山区,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等长辈监管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因家庭功能的缺失,是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群体。

  “我们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作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学习上给予引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心理上给予疏导。因此,我设计了《我们是真正的朋友》这样一节课,希望通过课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与朋友之间又应该怎样相处。”黄燕杰说。

  为改变留守儿童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紧张等习惯和情绪,避免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阳光自信的人格,他对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2023年5月,撰写的德育教育教学设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被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评选为第二届“相守好作品”大赛教学设计类一等奖。

  教育科学研究并进行成果转化,是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此,黄老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的市级课题《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研究已结题。主持的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申报2023年度昭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已立项。多篇教学论文在《大关教育》发表,并在省、市级论文大赛中获奖。研究成果已在区域内普遍应用,有效助推教育发展,被昭通市教育局评为先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者。

  面对诸多成绩,黄燕杰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将带领着我们的教研团队,引领全镇老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拿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做研究,通过研究,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据悉,近年来,大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大力实施“教育强基”战略,重点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努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黄燕杰这样的优秀教师,教育质量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云南网通讯员 何桂花 武琛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