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要做好“三个转变”

  原标题:善用“大思政课”要做好“三个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自信自立,做好“三个转变”,高质量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要做好“大思政”向“大思政课”的转变。“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阶段。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更注重高质量的中国化教育模式,要充分动员社会各方教育力量,整合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方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队伍职业化、教育内容体系化、教育过程标准化、教育实践导向化、教育评价科学化。

  要做好大学思政课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转变。全阶段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发挥教师队伍优势、理论研究优势、信息技术优势、信息学科优势、实践探索优势,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联动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打造全阶段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和示范“金课”,培养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要做好思政课向思政课程群的转变。在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高校要注重思政模块化教学探索,打造“基础+专业+实践+特色”思政课程群,突破“思政教学”模式局限,推进“本硕一体”导学思政,统筹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动机,增强思政课程的灵活性、科学性、实用性。

  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从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情感认同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社会实践规律五个维度,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想认知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思想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高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时代新人培育的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充实“思政课+专业课”一线教师队伍,强化专职学工队伍“选、用、育、管”一体化,配齐“导师+班主任”队伍,培育“优秀校友+学生骨干”队伍,把党的创新理论由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地被广大青年学子认知掌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

  情感认同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催化剂。情感认同规律是一种重要心理认知的肯定过程,需要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沟通交流,突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正向引导,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感,促进思想共鸣与观念认同。高校要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注重把思政工作做到一线,关心关爱学生的现实生活,定期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把切实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认同,做到与学生共理、共情、共声。

  教书育人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教书育人规律是一种向个体传授知识技能、提升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言教又身教,形成相对稳定且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高校要不断拓展传统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充分贯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理念,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通与社会、生活的壁垒,形成“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

  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是一种社会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过程,需要把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高校在深入推进各类阵地的建设与管理的同时,要提升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影响力和辐射度,从政治、角色、责任和情怀等提高认识和站位,实现由“被动协同”到“主动担当”的突破与转变,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社会实践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社会实践规律是一种内在思想和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在实际行动的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增长才干,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要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实践导向,注重实践的前沿性、科学性、创造性,完善创新创业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将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

  (罗锦银,作者为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来源:湖北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