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复旦首次户外开学典礼!校长:“‘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

  近日,复旦大学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举行,这是学校近20年来第一次在户外、本研一起举行开学典礼。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余名新同学,齐聚光草,共赴这场青春盛会。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并颁发《文化校历》,校长金力以《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为题作开学讲话,寄语新生。

  

  开场前同学们的舞蹈和歌曲,让现场沸腾。然而,过去3天上海一直下雨,不少师生典礼前担忧户外典礼能否正常进行。

  “‘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金力的讲话引起现场师生的掌声和欢笑。他介绍,学校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测耗时3秒以内。金力以这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案例,勉励同学们跨越学科边界,交叉融合,“实现融合创新的主力军,不仅仅是院系、学科和老师,更要看在座的同学们”。

  

  据悉,为了这次户外开学典礼,连续三个晚上,伏羲气象大模型团队成员将下载的全球大气状态输入给“伏羲”模型,预测未来15天的天气状态。基于复旦CFFF智能计算平台,3秒即可完成15天的预测,团队成员随后进行分析并形成最新预报结论。根据伏羲大模型过去三天的连续预测,典礼筹备团队心里已经比较有底,大模型预测,开学典礼可以在良好天气下举行。

  

  复旦大学能够诞生如此强大的“伏羲”气象大模型,主要归功于学校在AI for Science(简称:AI4S)方面的前瞻布局和前沿探索。今年6月,复旦上线了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它们是“切问”一号、“近思”一号,分别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两者虽远隔千里,但同频共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科学智能研究与应用需求。未来学校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攻关领域推进AI4S布局。

  基于这台科研“超级计算机”,复旦师生可探索过去无法计算的科研课题,创造全新的科研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复旦新生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化校历》。

  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群众性活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以校历为载体,遴选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现了复旦这片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学校今年推出的这份‘文化校历’,是送给新生们的一份充满复旦气息的大礼。”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沈佳懿说,期待《文化校历》成为每位新复旦人的“活动宝典”,记录同学们难忘又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

  据悉,复旦将以《文化校历》为窗口,加强文化建设,让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对师生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丰富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解决培养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的土壤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