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阶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思政课教学既要讲求思想理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实际分领域分专题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创新本就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两个结合”思想及时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政课只有做到“两个结合”,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深入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才能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当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

  水文化是指与水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涵盖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利用和崇尚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水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一些地区,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和神圣的存在。在这些地方,人们尊重水,把水视为神圣的存在,以此表达对水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水文化还涉及人们对水的利用和管理的观念。在农业社会中,水是农田灌溉的重要资源,人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此外,水文化还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等方面。例如,一些地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以水为核心,体现了对水的重视和利用。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也以水为主题,表达了对水的情感和思考。

  水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以水这一生命之源为基础,在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本源性和要素性特征。二是历史的悠久性,水自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人类一经产生就有了对水的认识和利用,就形成了水文化,水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三是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由于水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水文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影响对象和内容具有广泛性,影响到各行各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对象涉及每一个人以及整个自然环境。

  “太一生水”之说在理论上奠定了水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择水而居到水利裕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水紧密互动,以农业立国的华夏文明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一部人水关系史。因此,将水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对水利类院校更具有特殊意义,不仅可以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做到同向同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来加强思政课建设。水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即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哲学思想、治水理念、政治智慧、历史经验等,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五行学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治水理念,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的共生系统,堵与疏、柔与刚的辩证思维,综合治水的系统观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观等。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古今治水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等治水品质,凝练了水利人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大禹精神、红旗渠精神、伟大抗洪精神、三峡精神、南水北调精神、东深供水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等水利人的精神谱系。道德规范主要包括道德意识和规范制度等,如: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以水比德,因治水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等。

  根据“两个结合”的目标,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治水实践案例、治水精神等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教学,建构相应的教学内容支撑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水文化育人三课堂联动机制。

  构建水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支撑体系。收集整理与思政理论课内容相关的水文化方面的理论、典籍、案例、学术论文、党和国家关于治水的报告、决议等,开展分析研究。将党领导人民开展伟大治水实践和论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水利人的精神谱系、水利制度法规、水利执法典型案例等,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照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归类和教学设计,完成辅助读本、教案、课件、案例、音视频资料、相关文献资源、题库等教学资源库。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库、线上课程和选学内容模块,逐步更新和增补选学模块。

  构建水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把学生更多参与水文化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评价考核。整合调动水利行业社会资源,与具有典型意义的水利博物馆、具有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的水利工程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水利系统领导、专家、模范人物、优秀校友等做思政讲座或担任实践导师,开展水文化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水文化知识竞赛和各类相关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实践和暑期水文化专题宣传调研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思政社会实践范围,扩大覆盖面,加深学生对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新时代的治水政策、水利人的职业精神等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建设水文化展示馆或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分析研判领会政策文件精神,调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建设水文化展示馆或虚拟仿真实验室,以治水历程、文化遗产、丰碑工程、治水精神、能力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将数字多媒体技术融入展厅,虚实结合。以展馆建设为契机,加强红色水文化挖掘研究,深化特色一流课程建设,形成微视频、案例资料库等一系列红色水文化教学科研成果。同时,借助此项目开展面向中小学及社会公众的红色水文化传播教育,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式,进一步发挥好合作共建的优势和作用。联合有关院校、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红色水文化教育研讨会、集体备课、交叉听课、教学观摩等交流活动,凝聚集体智慧,形成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合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与红色水文化宣传工作的创新,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提高”的思政资源社会服务新机制。

  实现校政企“大思政”常态化协作育人。加强与水利行业、相关高校及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将“单兵作战”工作模式拓展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传统教学与新媒体传播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职能部门联动的“四联动”工作大格局。利用行业文化优势,获得行业部门支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安排水法规宣传、水文化调查等服务项目,共享行业资源,从组织体系、师资队伍、平台资源、实践项目、经费投入等方面实现校政企“大思政”常态化协作育人。

  作者: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王伟英,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编号:14JDSZ201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水文化传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编号:14SWH19YB]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