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校焕发新光彩?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师生说 “努力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引擎

  

  快乐六一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周文君

  点开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一小学(下文简称“光谷二十一小”)的微信公众号,总能发现,这里的活动多、点子新、热情高——即使在七、八月的暑假,该校的月发稿也有30多篇,在五月甚至高达52篇。

  “学校的每项工作,我们都希望能与人建立深度连接。”光谷二十一小校长刘敏说,比如说,在做下周食谱介绍时同时请学生出镜做其中的一道菜,每月都请各学科组给学生们提供书单,“对孩子、老师是鼓励,对其他人是示范。我们希望更多人成为学校办学的合伙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度连接”,开启了“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引擎”之旅。

  表彰和汇报,都变成夸奖

  走进光谷二十一小,人们会很容易发现,这里的“夸奖”特别多。

  比如,表彰优秀班主任时,不仅会照片上墙,还会请当班学生都来录夸奖视频。

  “‘夸夸我的班主任’已经做到第十三期了,基本每周出一期。我们对作品质量的要求比较高,会讲究拍摄时长、地点、服装等,还请音乐老师创作并演奏、演唱了片头。最自豪的人是学生,他们会360度地夸老师!”该校德育副校长陈皓晖笑着说,这让老师们工作更有干劲,也使家长们更亲近学校。

  社团工作汇报也被转换成了类似的“夸”,学校推出了“我型我秀”栏目,老师们都精心制作社团视频。“为了夸得漂亮,我们平时会更关注学生和记录更多素材,与学生的连接也越来越深。”排箫社团指导老师、该校音乐教师李文君说。

  加上平日里的师生、学校获奖,学校几乎已做到“每日一夸”。这还不够,每个月还要总结起来夸一次——在每月的“行走路线图”中,集中展示每个人、每项工作的进步。“每个人做了事都能被看到,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在让学校变好,干事的氛围自然越来越浓。”该校校长助理张娇说。

  生活很平淡?多加仪式感

  光谷二十一小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当然是生日会!活动很温暖,学校会准备长寿面、生日蛋糕,音乐老师弹钢琴伴奏,老师们齐唱生日歌。”多位老师说。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是在营造仪式感。但它可不是形式主义,表达的是我们对每个人的关注。”刘敏说。

  除了生日会,荣退仪式、交流老师欢送会、教师读书会等都是常态。“活动都是见缝插针地做,耗时很短,但对老师们的鼓舞却很大。”该校工会主席王雄说。

  入职不到三年,刚在市里赛课获奖的数学教师张萌对此有更深感受:“师傅鼓励我不要畏难,教我上课,赛课当天怕孩子们肚子饿,和张校长一起买很多面包给大家;刘校长更不用说了,每天和教研组的各位老师一起,帮我磨课到晚上10时多。”

  张萌的师傅李巍正是学校此前评出的“清廉人物”,多年带着徒弟蹲点六年级的他总跟年轻的同事们说:“从收入上说,干好干坏,差别并不大。可是,我们的后代都会在这里读书,把学校建成名校,我们最光荣!”

  融入社会里,建“共享课堂”

  连接不仅发生在校内,还发生在校外。

  刚刚过去的暑假,光谷二十一小的党团员教师们很忙:学校和所在的清和里社区联合推出的“共享课堂”,吸引了很多小朋友。

  “校社党建怎么做,我们以前也很困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有青少年空间、家长有教育孩子的需求却找不到好课程时,想到了‘家校社’联动的关键,那就是我们最擅长的教育。”光谷二十一小党支部书记刘雅莉说。

  《语文其实很好“玩”》《有趣的推理》《school》《听,音乐的秘密》《神秘的石头》等课程,就这样走进了社区孩子的心里。参与授课的科学教师殷铅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年后,我应该还会想起这次‘非常规’的课。学生是不同学段的,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却是一样的。我希望用自己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学校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植根于我们所在的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向同行,也是学校的使命。”刘敏说,光谷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必须跟上,围绕着“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目标的努力,正赢得更多“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