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认识大变局须警惕历史决定论

  参考消息网9月6日报道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9月1日发表题为《大历史的塞壬之歌》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哈罗德·詹姆斯。全文摘编如下:原文提要 鉴于现代全球经济和国际秩序极为复杂,决策者和专家自然会试图套用简单的历史叙事来理解这一切。但这样的框架对当前的决策而言是糟糕的指引。在今天的全球乱局背后,有两种叙事解释着各国在全球权力角逐中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一种叙事关于国家和文明的长远兴衰,另一种则是关于近得多的事态。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第一种叙事以中国的非凡实力为由,认为它是威胁;第二种叙事则以中国内在的弱点为由,将中国视为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将美国视为威胁是因为美国在结构上软弱无力,由老人政治精英把持,但同时也是因为美国依然非常强大,决心在近期阻断任何对手的发展。兴衰分析不应简单化对未来的第一种看法依据的是对地缘政治的简单分析。地缘政治学家们正勾勒出兴衰的远期场景。他们的剧情总是清晰明了:一个国家主宰世界大约一个世纪后,随着它变得精疲力竭和名声扫地,会遭遇逆转。这一方法的一个绝佳例证就是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87年出版的名著《大国的兴衰》,该书设置的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正如他所述,西班牙在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称霸,随后是法国在18世纪称霸,英国在19世纪称霸,美国在1945年以后称霸。基于前述远期框架,他的言下之意是现在轮到中国了。通常情况下,从一个大国或超级大国向下一个大国或超级大国的过渡会引发紧张局势和战争,因为老的衰落大国会试图抵御和挫败挑战者的崛起。这往往会制造一种自证预言:在保罗·肯尼迪对每一个历史案例进行的研究中,大国的消亡都因军事冲突而加速。在当前背景下,中美关系“脱钩”是由双方几乎对称的担忧造成的。美国人指责中国系统性地颠覆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窃取技术和知识产权。同样,中国政府担心美国或许会从监视和情报搜集活动中了解到什么情况。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确信,美国致力于阻止中国的自然崛起。有时这些较远期的观点会与较近期的考虑相抵触。例如,最近几个月,西方各国的政客和记者一直在从国民收入增长的短期变化出发作出推断,对谁将赢得或输掉这场新的大博弈作出重大预测。在本世纪初德国经济表现不佳的时候,评论员们拿它是“欧洲病夫”这一观点大做文章。随后,德国上演了一场非凡逆袭,成为全球化新时代的主要贸易受益者之一。但随着其经济表现的相对走弱,它再次被宣布为“欧洲病夫”。短期挫折或可以克服今天的评论员们也敏锐地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它的失业率和房地产市场。这与美国继《通胀削减法案》等重大立法之后的投资和制造业新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采取这种短期视角的人自然会得出结论说,中国正在削弱,美国仍是头号强国。这样的乐观——有些人可能会说是狂妄自大——助长了中国对被颠覆的担忧,因为它唤起了强烈的历史对比。霸主们能够而且通常会对它们眼中的挑战者进行邪恶的应对:英国在19世纪初用鸦片摧毁了中国;美国在20世纪末解决了日本的挑战。人们很容易忘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对来自日本的不公平产业竞争的担忧如此明显,以至于知名评论员出版了《即将到来的对日战争》这样的书籍。1991年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时,许多日本人怀疑这是美国的阴谋,因为美国的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不可持续的债务积累中发挥了作用。很容易把这一场景更新为适应当前背景。可悲的事实是,这两种叙事都是对当前政策困境的糟糕引导。在做长远思考时,决策者必须避免唱响决定论这一塞壬海妖之歌(塞壬是古希腊神话中人首鸟身的海妖,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导致航船触礁沉没——本报注)。没有任何一条历史法则可以决定可靠的制度能够维持多久。从17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金融霸权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金融霸权将持续同样长的时间。短期波动是一个更糟糕的指引。毕竟很多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经历了冲击和挫折,结果它们都适应了情况并以更强势的姿态反弹。房地产泡沫崩塌未必会摧毁中国,正如2008年房地产崩盘没有摧毁美国一样。中国可能会学习韩国等其他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体的经验。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80年代初(国际债务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深刻的混乱,每次它都调整了增长模式,实现繁荣。所有人都想要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历史分析的真正任务应该是瓦解决定论的叙事,而不是沉湎其中。(编译/冯雪)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