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广东小学生亲身体验“天宫课堂”地面实验

  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在广东科学中心,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大学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43名小学生,在主持人和实验辅导员的引导下观看了“天宫课堂”的视频直播,并在现场同步进行了地面相关实验。

  “火球”和“水球”:微重力的奇妙景观

  课程开始后,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向观看直播的学生们打招呼,并介绍了其所处的梦天实验舱的空间布置和设备安排。

  这是“天宫课堂”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开设。梦天实验舱是空间站内科学实验设备相对集中的区域。航天员向同学们分别展示了舱中的锻炼设备、货物气闸舱和实验载荷区等。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在实验载荷区,桂海潮和朱杨柱介绍了两相系统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和流体物理实验柜等科学实验设备。

  北京课堂的一位同学对微重力环境下的燃烧现象表示好奇。为了解答他的疑问,桂海潮和朱杨柱两位航天员用蜡烛进行了燃烧实验。地面现场的学生们惊讶地发现,空间站镜头前的火焰是蓝色的,而且呈球形。

  航天员们解释,在地球上因为重力影响,燃烧产生的冷热空气形成对流,导致火焰呈锥形;空间站氧气补充不够及时,火焰温度更低,所以看起来是蓝色。

  之后,两位航天员还引导同学们进行了“奇妙‘乒乓球’”、动量守恒实验和“又见陀螺”实验。

  在“奇妙‘乒乓球’”实验中,两位航天员将运动毛巾包裹在乒乓球拍上,漂浮的水滴在碰到拍面之后像乒乓球一样被弹开了。

  广东科学中心展教主管邱涛涛解释,“奇妙‘乒乓球’”实验,是借助微重力环境下水滴的特性,用“乒乓球对打”的方式,形象地说明固体表面的疏水性和浸润现象,是一种更容易让小朋友理解的科普方法。

  动量守恒实验展示了不同质量的钢球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质心碰撞现象。两颗钢球正面碰撞之后发生动量交换,相同质量的球运动速度相同,质量更小的球在碰撞过程中速度更快。

  “四两拨千斤”:叶光富桂海潮的两次太空转身

  在2021年的第一次“天宫课堂”中,航天员叶光富通过旋转上肢就让自己整个身体旋转起来。

  而在第四次“天宫课堂”中,桂海潮利用手中旋转的陀螺,通过摆动陀螺的方向也实现了“太空转身”。利用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两次“天宫课堂”解释了同一个规律,达成了“梦幻联动”。

  据了解,本次“天宫课堂”的实验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物理知识,从较复杂的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规律到小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燃烧现象,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适合广大中小学生观看。

  课程结束后,许多小朋友仍然围在实验桌前向实验辅导员提问。小学生汪佑晨说:“感觉今天看到的实验现象很神奇、很好玩。尤其是空间站里的蜡烛火苗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做饭时的火苗形状很不一样。”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华师附小副校长、华师附属大学城小学执行校长王福华表示,学生能在广东科学中心地面实验小课堂现场,一边观看“天宫课堂”,一边观察太空实验和地面实验结果的异同,探讨其中的科学道理,能帮助点亮孩子的航天梦想,给学生种下科学的种子。“我们在学校里每个学期也会安排科技节,并引进了人工智能实验室,让同学们了解前沿科学。”

  近年来,华师附小与广东科学中心共同开展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地面实验小课堂、同上一堂航天科学课《火箭梦之旅》等活动。学校希望借用这样高质量的太空科普课,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的关注、对探索的坚持。

  “‘天宫课堂’第四课,既是科研,也是科普。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感受国家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学习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王福华说,相信孩子们可以在这样的太空课堂中学到科学知识,感受到太空的奇妙,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展翅高飞,去往更广袤的天地。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辛腾旋 吴雅楠 记者 钟哲 通讯员 李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