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基因塑造“深大精神”

  

  1985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批准,成立深圳大

  学实验银行,由学生自我管理。图为在校学生在实验银行工作

  一部深大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创新、实干为关键词的高校创业经,同时也是一部微缩版的深圳特区发展史。

  ?文|吴美娜

  在中国,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比它更“前卫”,更通晓改革开放的律动,更明了那段“春天的故事”……它就是与深圳城市同名的特区“高校长子”——深圳大学。40载风雨踏歌行,荔园漫步话峥嵘;古石不语长伫立,空海缭绕“三自经”……高楼林立的深圳街头,处处闪耀着奋进的面孔,数不清的玻璃幕墙,见证着日升月沉,阴晴圆缺,也倒映出无数深大人奔跑圆梦的足迹。

  为特区建设而生

  一只国风脚印书画章,内嵌“實地”二字,清新雅致又浓墨重彩地出现在深圳大学“校训墙”中央,寓意脚踏实地,与环绕在四周的“自立、自律、自强”校训词相得益彰。凝望着这面地标式的墙壁,也许有人脑海中就会浮现这所大学横空出世的一幕幕。

  

  一切,肇始于那场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作出成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决定。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布成立。一夜之间,这个字面意思为“田间有一条深水沟”的边陲小镇,成为了“春天的故事”的大主角。

  荒草滩上万人簇,热火朝天筑宏图。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困住了当时的管理者们——人才奇缺。由此,在当地创办大学的呼声有力发出。“这样的大学,既不同于现有的普通大学,也不同于以往的红专大学,而是适合于我国国情和特区建设实际需要的新型大学。”《关于创办深圳大学的建议——向深圳市委汇报提纲》中提到,“在深圳办一所新型大学,就可以培养出一批掌握特区特殊规律的崭新人才,使特区建设更好地按照特区的崭新建设需要发展。”“在深圳办一所新型大学,不但对特区建设有重大意义……我们创办这个新型大学,可以摸索经验,走出办新型大学的新路子,这对全国都有意义。”

  群英荟萃斩荆棘

  在深大创办史上,“八条汉子”(第一批正式调入深圳大学筹委会办公室的成员)的故事,经常被人提起。这八条汉子,他们分别是陈建辉、王克来、李业盛、黄祖基、张仲春、廖汉光、梁树屏、文振国。

  一切从零开始,一无领导班子,二无师资队伍,三无永久性校舍,四无教学、图书仪器的深圳大学,在当时的一个外号是“四无大学”,比“四无大学”更出名的一个戏称是“皮包大学”。由于当时还没有办公室,第一批筹办工作人员“游击办公”,由于流动性大,筹备办的印章便由深圳大学第一位筹备办工作人员陈建辉用一个皮包装着随身携带。

  选校址、搞基建、添设备、聘请校领导、筹师资、忙招生、制订教学计划……以“八条汉子”为代表的深大奠基者拿出了超人的毅力,在那个激荡人心的时代,将眼含希望、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攻克无数个棘手项目。

  尽管当时有那么多困难,但他们始终坚信深圳大学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前途是光明的。“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当年深圳市财政收入仅1个亿,深圳市拿出了5000万元来办深圳大学。“这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创建深圳大学的胆量和决心。”陈建辉说。

  粤海门前杂草生,南山钟鼓汇群英。深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全国最优秀的一群人站在一起,星光璀璨。1983年7月,教育部向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发出《关于支援深圳大学师资力量的通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援建学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招聘教师的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聘任校长的工作,多次派人到北京与教育部联系。经教育部推荐,并同有关高校协商,征得广东省委有关领导同意,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选派校领导或著名学者“南下”深圳,组建深大校领导班子。

  招生工作也不含糊。深大第一批共招收了英语、法律、管理、建筑学4个系6个专业的212名本科生,其中不少是华南师院附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广东省著名中学的尖子考生,从而保证了深大第一批新生的质量。

  敢想敢干勇争先

  “我们把‘标新立特’作为我们学校的指导思想。凡事都要想新在哪里,特在何处……我们不是在旧有的质量观上去赶超国内外的老大哥学校,而是要探索一条新路……”时任深圳大学校领导如是说。

  深圳大学早在筹办中就已确定了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基本思路,这其中,学生在学校既学习又工作的“双重身份”勤工俭学形式,是至今仍为无数人津津乐道的一大创新模式,系1983年9月深大建校后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改革探索。与勤工俭学相配套的,是取消助学金,设立奖学金。

  据“八条汉子”之一,深大正式开始办学后任校办主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校企管办主任的王克来回忆,那时候学生到了深大之后几乎都要找勤工俭学的工作,不找会被人看不起。这种勤工俭学,成为深大融通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面旗帜,为深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1984年,深圳大学出台《深圳大学改革创新方案》,在全国率先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此外,深大学分制、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后勤社会化管理、试读制等都备受关注。这些深大开先河的举措,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办学经验。

  1986年,深圳大学校训“自立、自律、自强”初定。“自立”,由时任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黄其江提出;“自律”源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自强”出自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由当年援建深大的邓飞帆、罗远翔等老师提出。它们与时任文人画研究所所长郭西元老师寓意着脚踏实地的“大脚丫”书画章、时任艺术中心主任李瑞生老师设计的“校训墙”一起,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可歌可泣的深大往事……

  在深圳大学中文系老教授吴俊忠看来,关于“深大精神”,不能只是讲“三自”,“三自”是校训,“深大精神”是教代会正式确定的两句话——“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这是深大精神的概述。而深圳精神是‘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深大精神和深圳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深圳大学新一轮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1993年3月,深圳大学进一步确立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地方大学特色发展的新范式。

  “今人看古石,移山倒海词。古石看今人,春花秋叶诗。”一部深大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创新、实干为关键词的高校创业经,同时也是一部微缩版的深圳特区发展史。时至今日,这种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