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城市更新的上海探索
◇解决今天问题的办法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今年上海重点实施历史风貌的魅力重塑行动,着手留住城市文脉,使历史风貌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活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永前?杨金志?郑钧天张园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2023 年 2 月 20 日摄) 刘颖摄 / 本刊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之地。如今这座全球超大城市进入城市更新关键时期。在近日举办的“人民城市有机更新”——2023上海城市更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更新是上海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惠民生、护文脉——上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努力答好这道“双选题”,实现居民生活改善、历史文脉传承的协同共进,在留住城市记忆、为人民群众提供情感寄托的同时,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图景。直面“双选题”:在惠民生、护文脉中推进城市更新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离繁华的南京西路仅一步之遥,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这片曾住过“72家房客”的石库门里弄,经过四年保护性修缮,以更胜往昔的活力与生机,于2022年底重返公众视野。新老共生、烟火传续。张园里的历史建筑及里弄房屋,经过原汁原味的修缮,让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合用厨卫的蜗居生活,在悉心的保留保护中获得新生,成为传承传统石库门里弄的风貌街区,留住了城市记忆。据上海市静安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9月30日,张园地块启动保护性征收,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人走”即通过动迁方式,让1122户居民在他处改善居住条件;“房留”,则是将原有房屋修旧如故,并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保留历史风貌。上海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除了完整保留街道界面、成片保护屋顶平面,维持弄堂原有里弄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之外,老弄堂名称也被全面保留并展示出来。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园实施了“一幢一档”历史建筑全覆盖建档工作,完成了170幢历史建筑、2053个房间的查勘测绘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张园历史建筑资料库”房屋档案。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看来,张园地区通过搬迁保护、资料保护、建筑保护及现场保护等四个方面来实施更新,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张园、上生新所、豫园、蟠龙天地……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优秀历史建筑经过不断更新和活化,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点”。“城市更新面对的不仅仅是建筑与空间,更关系到2500万市民的幸福生活。”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胡广杰表示,近年来,上海不断优化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以城市更新活化历史空间,促进城市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打造出不少既传承城市文脉又兼具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更新作品,既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为群众留住乡愁、创造幸福生活。答好惠民生、护文脉这道“双选题”始终贯穿于上海城市更新全过程。2022年7月底,接力推进30年、涉及308万平方米和16.5万户居民的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紧接着,上海马不停蹄地打响了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两旧一村”攻坚战,开启更加艰巨的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任务。“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两旧一村’改造过程中,将着重保留保护好上海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及更新思路的升级版。”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长王桢说,今年上海重点实施历史风貌魅力重塑行动,着手留住城市文脉,使历史风貌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活力。重塑功能:城市“边角料”化身区域中枢适应现代都市发展要求,重塑城市形象和功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之一。上海盘活低效用地,实施区域更新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双提升。“解决今天问题的办法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上海市主要负责人在调研城市更新工作时指出。原华东最大的果品市场、上海最大的海鲜市场集聚地,正焕新成为未来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数字科创产业集聚区。曾是中心城区最大城中村的普陀区红旗村,已变身成为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真如境”综合体。上述曾经的城市“边角料”,如今崛起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区域中枢:地上是约6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廊公园,地下是客流如梭的山姆会员店;6栋商务办公楼相继开业运营,可容纳近3万人办公;购物公园“中海环宇城MAX”年底开业,未来将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消费娱乐的新场所;集演出、互动、策展、戏剧培训等业态于一体的现代时尚体验空间——真如海心剧院,将为周边居民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将时钟拨回到2014年之前,在红旗村586亩土地上,聚集着90家印刷厂、207个冷库、9个大型初级集贸市场。这是红旗村数十年来的支柱产业,也使得这里人口复杂、违建密布,流动人口达6万。原红旗村村民归惠莉回忆说:“天气再好,村民也得穿着雨鞋,蹚过四处横流的污水。”混杂破败的建筑群落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成为历史。改造过程中,红旗村一棵500多岁的古银杏树“阻挡”了原规划设计路线。为将这棵古银杏保护下来,开发商中海地产聘请专业机构为它量身定制维护保养方案——“中海环宇城MAX”临街面被设计成为向内凹陷的结构。为了让古银杏树获得充分日照,“中海环宇城MAX”主动“后退”30米,为其预留充足生长空间。留白空间被设计成银杏广场,叠加景观桥和真如港水系,别成一景。走进“真如境”综合体,人文历史韵味与现代城市空间融合的案例比比皆是。“城市更新必须算大账,用商业面积换来城市记忆,让古树带着不同阶段的城市印记活下去。”中海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金天说,城市更新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要传承文脉、留住老百姓的情感记忆。一棵银杏树,道出了上海的城市温情。短短几年,原红旗村地块的城市界面不仅焕然一新,更让老百姓获得了真正的实惠。在“真如境”,有一栋名为“鸿企中心”的甲级写字楼,为村集体回购资产。由于集体企业缺乏高端商务办公楼的管理经验,便委托中海地产商务管理团队进行代理经租,同时为村集体培养人才团队、构建专业的运作模式,逐步实现从“输血”变“造血”。归惠莉就是人才团队中的一员,如今她作为招商专员,自豪地向各方推介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三年多来,归惠莉等6名村民在“中海中心”驻点办公,有人学招商,有人学物业管理,未来他们将肩负起红旗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任。村民许文彦以前是一名菜农,如今在“中海中心”做物业管理,“这么高档的写字楼,以后肯定发展潜力非常大,村民们期待商办租金的收益分红”。在红旗村的周边,上海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正在崛起,目前已聚集了一批蓬勃的数字经济产业,包括360、京东、阿里、哪吒汽车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在此“相会”,其溢出效应正惠及“真如境”,逐步改变着长三角的数字经济生态。王桢在2023上海城市更新论坛上表示,城市更新将带动解决城市环境、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实现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改善和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整体提升。以用促保:不断提升城市神韵魅力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转换为“留改拆”,让饱含人民情感的旧街区、老建筑重新回归市民生活。这种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不仅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条件,更在活化利用中推动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塑造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修葺一新的巷弄老楼、前卫新潮的艺术空间、接地气的海派集市……在虹口区,包括8条里弄、60余幢石库门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今潮8弄”焕新后成为海派新地标。虹口区文旅局局长赵明说,在“今潮8弄”的改造修缮中,虹口在“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修”和“用”,从而实现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这是当年我们住过的房子!”来到“今潮8弄”怀旧的吴先生感慨万千地说,通过改造,老弄堂褪去了“72家房客”的局促脏乱,“修旧如旧”使得这里散发出一种“有尊严的烟火气”。胡广杰说,上海一直坚定不移地传承城市文脉,旨在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居民生活改善、城市魅力提升、历史文脉传承协同共进,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市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的大新天地区域,早已从一片破败的石库门里弄区域,变身为城市生活的“24小时社交目的地”。白天,这片极具老上海风情的开放式街区游人如织;夜晚,这里灯光璀璨,人们在上海石库门的文化肌理中休闲娱乐,感受过去和未来交融的魅力。这片“最上海”同时又是“最国际”的区域,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也成为中国高品质生活的标志之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依规、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创新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机制,为老百姓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尤其是品质提升账。”上海市主要负责人多次聚焦城市更新做专题调研,表示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城市更新,“其实是检验我们新发展理念的试金石”。(《瞭望》2023年第42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