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社联动”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优化课后服务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强化“校社联动”,盘活校内外资源,不断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

  一、社区力量走进来,助力学校课后服务

  一是组建三方育人团队。邀请“五老”志愿者进校园服务。区关工委成立“五老”专家库,学校组织“五老”志愿者进校园参与课后托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宣讲、农业科技、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指导。吸引培训力量进校园服务。根据区教育局公布的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课后服务有关规定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学校结合师资实际及学生需求,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开设科技创新、体育运动、竹笛演奏等18个课后服务项目。组织家长进校园服务。经过自主申报和筛选,每学期组织家长代表参与课后托管。如外科医生为学生们讲授急救课,使学生们了解心肺复苏的流程原理,以及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的方法等。

  二是设计多元拓展项目。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设置包括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身心健康、艺术表现、劳动素养等五大模块课程,通过教师、志愿者、培训人员自发申报项目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细化为30余门拓展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展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后服务项目,开展拓展学习,助力学生多样化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补充。如区农业局退休农艺师向学生们分享种桑养蚕经验技巧,使学生们获得更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三是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学校制定一系列措施,强化课后服务监管。为每位进校授课的人员配备一名本校教师协助开展教学;由学校提议、社区关工委和区级机关牵头单位召集,每学期召开1次学校“大关工”联席会议,明确任务分工;与校外遴选的课后服务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课后对授课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总结反馈;结合校园劳动技能竞赛、金手指笛子演奏赛、个人风采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展示平台。

  二、学校教师走出去,助力学生拓展学习

  一是开设爱心假日班,党员教师热心送教。学校开设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暑期托管班,统筹安排“五老”志愿者等参与托管服务,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周边社区组织暑期公益爱心假日班,号召30余名党员教师积极报名参与授课,主动认领有关课程。

  二是设立公益图书角,教师志愿者主动管理。学校与社区发动学生、居民捐赠图书并在各小区设立公益图书角,规范阅读时间及规则,并由学校教师志愿者轮流进行管理与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或在教师带领下进行阅读交流,提升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受到了居民们的广泛好评。

  三是就近指导服务,学校教师爱心引领。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周末、寒暑假、节假日等空余时间,通过指导体育运动、美术创造、素质拓展等形式,主动为所在社区孩子提供帮助,更好地服务社区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社区双联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促进协同育人,丰富课程体验。一年来,“五老”志愿者进校园授课16人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入校开设科技创新、器乐演奏等课后服务项目18项,累计3000余课时。190余位(次)家长走上学校讲坛,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拓展课程。学校党员教师暑期为社区孩子提供爱心公益服务100余次。各班假日小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班以劳动清单为主要内容,每周组织1至2次劳动竞赛、体育竞赛打卡活动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获得广泛好评。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聚焦素养·劳动赋能·特色点亮》入选浙江省中小学课后服务优秀实施方案。杭州日报、富阳电视台等专题报道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获得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