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123行动计划出台,三地将共建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10月8日,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简称“123”行动计划,“1”是指围绕疏解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推动“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是指抓好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两翼”齐飞新格局更加明显;“3”是指增强京津冀三地联动,推动区域教育总体布局更加优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将提供智力保障和教科研支撑当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共同签署了《深化共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总体框架协议》。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看来,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核心在于促进三地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远程方式,实现三地,尤其是两地之间的课程教学、教师交流备课的一体化。同时,也要破解三地集团化办学中的一些机制、体制问题。”冯洪荣表示,学校办学过程中,尤其是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教研十分关键,“教研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我们对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也变得十分重要。”针对当天签署的共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总体框架协议,冯洪荣表示,中心将为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特别是为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智力保障和教研科研支撑,“中心实际上是一种协作机制,大家共同研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共同分享好的经验,共同推进需要长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进而使得教育,特别基础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是北京市支援雄安新区“建三援四”项目的首批学校, 2018年援助安新县二中、2021年援助容和第一高级中学和兴贤初级中学。该校校长任炜东十分关注三地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共建,“我们也期待像常规的教材分析、教学研究、考试命题研究,这些在北京已经很成熟的教师队伍建设成长机制能够在雄安落地,常态化地支撑当地老师的专业成长。”京津202所中小幼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办学合作河北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董兆伟在会上透露,目前,京津202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办学合作;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属高校已对口帮扶河北10所县域高中;15所职业院校开展跨省单招和中高职联合培养;三地高校共建16个高校联盟,河北51所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将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游钧表示,将坚定不移推动教育领域协同发展,积极支持和服务疏解转移,确保非首都功能疏得出、落得下、能发展。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努力拓展新领域、探索新赛道,鼓励北京优质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职业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融合发展,高校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目前,京津冀教育协同已经建立三地对接、统筹协调、工作督促、工作通报、信息报送、调研工作“六项机制”。计划要求,严格落实京津冀相关协议、行动方案,实施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制定任务台账,分解重点内容,逐项细化方案,倒排工期,明确线路图和时间表。将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到人、细化到岗,确保落到实处。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