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血栓日,长宁医生提醒你远离这个“沉默杀手”

  今天(10月13日)是第十个世界血栓日。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胡其源提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相关疾病,都是远离血栓这个“沉默杀手”的好方法。

  

  胡其源介绍,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地凝固,形成血栓,部分或完全堵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血栓相关疾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现。“如果血栓堵塞了脑血管会发生脑梗死,轻则丧失语言能力和部分肢体运动能力,重则出现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血栓堵住了心脏血管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如果血栓堵塞了肺部血管,会造成肺栓塞,严重会危及生命;如果血栓发生在腿部的血管,会导致腿部血管堵塞,引起下肢疼痛、肿胀,运动能力下降,甚至肢体坏死。”胡其源告诉记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那么血栓发生会有哪些征兆?如何预防血栓形成?一起来看→血栓发生征兆有哪些?

  大多数血栓在形成后、发病前往往不易被察觉,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身体出现的一些症状,来及时发现身体中的血栓。

  1. 突发性头晕头痛、言语不清

  脑动脉堵塞会导致大脑缺氧,容易头晕头痛。如果出现多次眩晕,或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晰、不由控制地流口水、手中的东西拿不住等情况,极有可能是脑梗发生的前兆。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2. 胸闷心悸、呼吸困难

  临床统计显示,有50%—80%的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而血栓发生在肺动脉的分支或主干上,引起的大面积肺梗塞,会导致胸闷气短、胸部疼痛、咳嗽不止、呼吸受阻等不适。

  3. 单侧腿脚麻木、肿胀或疼痛

  血栓会导致腿部血液流动受阻,很可能频繁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或引起肿胀疼痛,行走异常。

  4. 腿脚皮肤出现红色条纹,触摸有热感

  从肢体到心脏的血液血流量减少会增加静脉的压力,使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引发发热、发红等炎症表现。虽然深静脉血栓肉眼很难看到,但多数情况下,可以看到皮肤上的条纹,颜色比淤红色略浅,用手触摸时会有发热感。

  胡其源指出,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管“垃圾”是血栓形成的三种主要原因。

  当血管损伤,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便会在伤口处聚集修补创口,阻止出血进一步加重,这便是凝血机制,也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出现过度时也会“弄巧成拙”。

  “比如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人体为了止血,在血管内形成血块,造成血管堵塞。”胡其源介绍道,长期久坐,缺少水分和运动等则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血液中的不溶性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更容易凝结成块。

  此外,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吸烟喝酒、压力大等也会使血液粘稠度大、脂质超标,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常见疾病患者,是血栓的高危人群。”胡其源解释,一旦对这些疾病缺乏控制,极有可能引起冠心病、脑中风、肺栓塞、下肢动脉血栓等并发症。此外,处于高凝状态的孕妇,育龄女性食用避孕药,以及血小板升高都易产生血栓。

  

  避免血栓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合理饮食、足量饮水、适当运动、减轻体重、戒烟戒酒、定期体检等,都是远离血栓这个‘沉默杀手’的办法。”

  避免血栓可以这样做:

  1. 清淡饮食

  饮食过于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容易造成血液粘稠,使得血流变慢,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因此饮食应低糖、低脂、减少炒菜用油。控制油炸食品、食用盐的摄入,多吃新鲜果蔬,如西红柿、芹菜、茄子、猕猴桃、洋葱等。

  2. 积极运动,避免久坐

  如果长时间(4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甚至形成血栓。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可以起到预防血栓的效果。如骑自行车、跳广场舞、慢跑以及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操。

  3. 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做好长期预防

  采取包括抗凝药等预防措施,病人在卧床或休息时可以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循环。身体情况允许时应多活动。

  4. 合理饮水

  建议每天饮用水量至少1升左右,这样不仅有利于血液循环,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5. 主动戒烟

  长期大量吸烟会使有害物质后进入血液,破坏血管的内皮,提高血液粘度,使血液流速减慢,加速血管斑块的形成。

  6. 定期复查

  在生活中要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建议每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有血栓的症状出现,可以及时进行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何郁柠

  编辑:陈 莎(见习)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