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陆地区到开放前沿 河南“四条丝路”链接世界
本报记者 夏晨翔 郑州报道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古便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如今,从一个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典型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奋力迈进,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河南省抢抓历史机遇,努力破解地理限制的征程所在。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十年来,河南省全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国际贸易往来和产能合作,增进对外人文交流,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
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十年来,河南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进出口值从2013年的647.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228.9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比重由17.4%上升至26.1%。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60.5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省总额30.5%。
“钢铁驼队”行稳致远
在郑州铁路口岸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入口处,一辆辆装载各色集装箱的货车,正在排队等待进站,长龙似的车队已延伸到了200米开外。
站场内,机械轰鸣,四台高耸的龙门吊如同“抓娃娃”一般,将集装箱稳稳地吊装到列车上。用不了多久,这辆满载着机械零配件、纺织品、医疗器械等货品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会从这里驶出,经二连浩特开往德国汉堡。
2013年7月18日,首班从郑州出发至德国汉堡的郑州国际货运班列开行,标志着河南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从无到有”的实质性进展,沟通世界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由此打通。
十年间,一班班“钢铁驼队”驰骋在亚欧大陆上,班列开行频次也由2013年的每月1班,2016年实现每天1班,到目前达到每天12班。
截至今年8月底,河南省中欧班列(中豫号)总累计开行9224班,年底前预计突破10000列。总累计货值约2350亿元,货重约590万吨。
“以前,中欧班列主要运送食品、服装等货物,目的站也只是德国汉堡。十年里,我们不断拓展延伸中亚、东盟和亚太的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已初步构建了多站点、多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运输能力逐渐提升。”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陆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经过十年的建设,河南“陆上丝绸之路”已越跑越快,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
在境内,中欧班列(中豫号)以郑州为枢纽,以北上广等为二级集疏中心,辐射半径达1500公里,涵盖近四分之三国土面积。在境外,形成了以欧洲方向为主,中亚、东盟方向为辅,21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超过6000家。
“钢铁驼队”来往穿梭,将河南与世界紧紧相连。为精准服务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欧班列(中豫号)先后开行了焦作风神轮胎专列、信阳绿茶专列、新能源汽车专列、跨境电商专列、宇通客车专列、郑煤机液压支架专列等,助推河南产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如今,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了积极变化,手机、汽车、锂电池及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切片、盾构机等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河南省畅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产品。尤其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走俏海外,成为进入“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新的增长极。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7个月,河南省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合计出口41.3亿元,增长91.8%。
事实上,不靠海的河南还通过发展河海联运、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形式,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
据了解,十年来河南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实现了从0到20+的突破。郑州、洛阳、驻马店、新乡、平顶山等市开通至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等沿海主要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业务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22个省市,2022年全省铁海联运班列完成集装箱运输18.9万标箱,已成为助力豫货出海的“快速通道”。
“空中丝路”越飞越广
今年8月,一个长26.25米、重27.2吨的超长货物,由卢森堡货航从郑州运往巴西。这是卢森堡货航成立53年来运送的最长货物,同时刷新了郑州机场货物运输长度的纪录,在中国民航货运史上也属罕见。
十年来,卢森堡货航郑州航线多次保障了超长、超重、活体动物、冬奥会运动器材等特殊物品的运输,为郑州枢纽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运力和技术支持。
在9月上旬召开的跨国公司交流会期间,卢森堡货航董事会主席汤姆·维斯格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要犹豫,大胆来豫投资。”这种认可和肯定,得益于郑卢“空中丝路”为卢森堡货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十年前,郑州机场没有一家属于河南的货运航空公司,更没有成型的洲际货运航线网络。
2014年1月,河南民航发展投资集团成功收购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的35%股权,开启了以国际航空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同年6月,首班卢森堡货航“郑州号”顺利启航,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一条横贯中欧的货运“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启。
从开航到今年9月20日,卢森堡货航郑州航线已累计执飞航班6062班,贡献货运量超过100万吨。运输的货物种类,由单一的传统轻工业品,逐步发展到涵盖精密仪器、活体动物等10余大类200多个品种,已经成为郑州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的中坚力量。
而在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的引领带动下,郑州机场客运航空公司也由19家增加至59家,通航城市由60个增加至121个;货运航空公司由14家提升至32家,货运航点由24个提升至57个,在全球前20个货运枢纽机场中通航17个,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运航线网络。
郑州机场货运量也由25.6万吨提升至70.5万吨,连续3年居全国第6位,其中国际地区货运量由11.3万吨提升至54.5万吨,连续6年居全国第5位。
2022年,河南省以航空运输方式对共建国家进出口1489.9亿元、增长24.5%,占全省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42.7%。从货值来看,航空运输已成为河南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第一大运输方式。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新冠疫情期间,以河南郑州—卢森堡为代表的“空中丝绸之路”不停飞、不断航,运送大量抗疫物资,在中欧间发挥了“空中生命线”的作用,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买全球、卖全球”
保加利亚的精华液、印尼的椰汁、乌克兰的果味啤酒、波兰的全脂纯牛奶……在郑州市E贸易博览交易中心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摆放在货架上,琳琅满目,供市民挑选。
“以前想买些进口商品都需要海外代购,等上十几天的时间。现在在家门口,只需要等几分钟,海关放行后就可以现场提走,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优惠,品质也有保障,我和家人朋友已经习惯了来这里买东西。而且就算不想出门,网上下单后第二天就能送货上门。”一位在此购物的郑州市民告诉记者。
2012年,郑州市获批国家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以此为契机,河南省紧抓“丝路电商”新机遇,首创了“网购保税1210”监管服务模式,“无中生有”建设起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向着在家门口“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
“网购保税1210”监管服务模式,即跨境电商参与主体(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可以先将未销售的海外商品整批发送至国内保税物流中心,再进行网上零售,销售一件,清关一件,未销售的商品不能出保税中心,但也无需报关,还可直接退回国外。
而相较于其他模式,该模式在清关和物流环节更加节省时间。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能更直观地追踪到商品的物流轨迹。
市民在家门口可以“买全球”,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也可以在这“卖全球”。
据了解,郑州市通过创新“跨境电商+”模式,引导传统企业“上线触网”,开通国际跨境电商包机业务,打造跨境电商出口物流通道,让郑州制造、河南制造走出国门。
2016年以来,河南省先后获批设立了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监管模式、产业生态、平台载体等建设水平国内领先,业务覆盖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此外,为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互联互通的平台,河南还连续举办了七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如今,河南省全省跨境电商备案企业超过了4.6万家,在4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仓206个,贸易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年间,河南跨境电商年进出口总额也从不足1亿元跃升至2209.2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0%,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口商品从最初的100多种增长到10万多种,一张连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云端大网”逐渐编织而成,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