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一年,这个武大学生回来了!
在飘雪的十月初穿上棉衣
从珞珈山下到青藏高原
测绘学院2018级的杨霄汉
心怀对边疆、对基层的向往
在保研成功后
主动选择休学一年
参加“西部计划”服务工作
为什么选择前往西藏?
在“世界屋脊”上工作,又有什么样的体验?
快和珞珞珈珈一起
走入杨霄汉的西藏之旅吧!
萌芽的种子,在“世界屋脊”扎根
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或许在某个时刻,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路口,而冥冥之中的一个答案,却可以牵动一个人、两个人乃至一处远方的关键。
在2022年武汉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典礼上发言的杨霄汉,做出了一个特殊的人生选择:确定保研,已经“上岸”的杨霄汉选择休学一年,参与到“西部计划”中。但对于在青马班就读的他而言,选择的原因格外简单——“我就是想去边疆,越远、越基层、越艰苦越好。”
究竟祖国的美好画卷长什么样子?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杨霄汉想要亲眼去看看。去年的春天,杨霄汉在与青马班一位同学的交谈中,感受到祖国,尤其是西部对身为党员的自己的强烈召唤,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的指示在他的心中不断回响。
因为艰苦的援藏生活条件和不得不暂停的学术科研,杨霄汉本以为援藏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萌芽阶段。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上到父母导师、下至好友同学的全力支持,让他的想法慢慢开花、长大。“导师考虑到西部计划的时间里我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尽可能地为我减轻科研的工作量,父母亲也对我全力支持。他们说,‘儿子都不怕困难,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于是,起于春夜的一次交谈的想法就此落地,怀着对祖国边疆的无限憧憬,杨霄汉坚定了援藏的决心。却没想到准备面试的路上,还有一份特殊的“意外之喜”在等待着他。
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杨霄汉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外国语言文学院院法语专业的一位同学,她同样怀揣着支援边疆的理想。两颗志同道合的赤子之心相互吸引——互帮互助,二人双双通过西部计划的选拔;彼此倾诉,他们成为困难来临时互相的精神依靠。
意料之外的一份情缘、梦想即将成真的激动,都让杨霄汉的毕业不止于结束本身,而变成下一阶段的开始:他把毕业旅行选择在了青藏高原之上,海拔3000米的甘肃甘南,提前适应较高海拔的环境,为在西藏工作生活做准备;“网上冲浪”的内容也变成西藏的风土人情、在边境生活的小知识......
最终,他被分配到了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西南部的吉隆县。抗高反的红景天、冲锋衣与棉袄装入了杨霄汉的行囊,同他一起踏上西部之路。这一程,他希望以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在世界屋脊扎下根去——更深刻地认识西藏、认识祖国大地。
他的西藏生活,到底什么样?
初到吉隆沟,杨霄汉被这里不同于传统高原的景观所震撼,不只有光秃秃的岩石,还有水草丰茂的山川画卷——“往远处一看,高处一点是雪山,下面是草甸,然后是郁郁的森林,碧蓝的湖水。”在手可摘云霞的生态画卷中工作,让杨霄汉为人民服务的心更加热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跟随领导下乡、撰写工作简报。
怀抱着满腔热血的他却被残酷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不会藏语。“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因为不懂藏语,所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藏族干部和我们一起。”
基层群众最热切的需要经过一层层的转述,到达杨霄汉耳中的,便可能只剩下三成;再加之从小生长在内陆地区、从未接触过边疆人民的生活,他们的问题对于杨霄汉便更加陌生——“如果不是下乡走村,我是很难想象直到今天,有些地方还是没有路、没有电,靠烧牛粪来取暖做饭。”
在抬头便可以望见雪山的办公室里,他无数次看见清晨与傍晚的日照金山,一遍遍翻阅藏族干部的材料、一次次修改工作简报。如今再度回望他在乃村的时候,却也“轻舟已过万重山”,“要说基层工作里遇到多大的困难,其实也没有,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去处理很多琐碎的工作。”然而,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一个个人民最真实的需要,在浩渺的字纸堆里被他精准书写,一个怀抱着热情的年轻人,正在慢慢长大......
经历了上半年的驻村工作过后,2022下半年,已经安排休息的杨霄汉又遇到了一个选择——西藏疫情需要工作人员,是选择奔赴前线还是归家休息?
杨霄汉没有犹豫,经历半年的历练,他主动请缨、逆行冲锋,前往高风险区吉隆镇进行疫情防控。疫情一线人手不足,抵达后的第二天晚上才学会穿脱防护服的他,就需要紧急采集核酸。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萦绕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中。在一片沉寂之中,一位从昂仁县调到吉隆县,已经准备退休的藏族老干部率先站了出来,报名前往一线采集核酸。当“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有了具象,选择“心怀国之大者”便不再抽象。在藏族老干部的鼓舞下,一行四人四个小时就干完了原本预计需要六个小时的采集任务。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干部存在,藏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才能心心相印,成为彼此的第一选择。杨霄汉分享了一个故事:15年吉隆县地震的时候,一位藏族老阿妈第一个从屋里抱出来的、拼命保护的东西,不是金银器具,而是她当年收藏的毛主席画像。
危难时刻人的第一选择是无法伪饰的,正如同八年前后的两次选择:2015年,藏族老阿妈舍身保护领袖画像,守卫她的信仰;2023年,藏族老党员干部选择奔赴前线,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共鸣不是偶然,而是久久为功的一场相互奔赴。
担负让青春有了厚度
汗水,以珍珠般的光芒,闪烁着令人瞩目的耀眼光辉。在这里留下的每一份简报和每一串足迹,都铭刻着他这一段奋斗的岁月。从适应生活到主动请缨,他在一次次选择中不断靠近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在寒冬之时积蓄力量,用书籍构建起理想的乌托邦,他在自我完善里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为现实。汗水也终将化作灵魂的滋养,孕育出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在西部服务的这一年,让杨霄汉的青春有了厚度。 “我最近晚上做梦老是能梦到我在西藏”,离开的时候,杨霄汉舍不得这片土地: “马上要离开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了,回想这一年,在盛夏浓郁的生机和强烈的期待之下,坐上了通向雪域高原的列车;在秋意盎然的时节和充沛的干劲之下,一头扎入到抗击疫情的大潮之中;在万物萧条的肃杀和身体的极度不适应之下,熬过了漫漫寒冬;在迟迟未到的春天和书籍的浸淫之下,看到了阳光和乌云充斥的天空。春去秋来,花开花谢,雪从十月下到了五月,我也在喜马拉雅山里待了一年。窗前的雪山依旧圣洁,我对未来终究满怀期待。”
当青年的点点微火,汇聚成炬,便能照耀祖国需要的地方。这是杨霄汉对于自己的青春做出的最好答卷——人生不是一条单行道,在无数人生道路上,都可以绽放出最美丽的青春之花。面向百卅珞珈,武大青年会不断向前,在祖国的大地中找寻青春的意义。
跨越山河万里
奔赴西藏吉隆
用一段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这是武大学子对于祖国的告白
更是祖国大地对于青年的召唤
青年不惧未来长
彼方尚有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