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热线】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10月24日《政风行风热线》上线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4日

  发布主题: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我市自然保护地体系

  受邀嘉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祥海;规划设计管理科科长吴鹏生,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副科长赵哲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登记科科长单雷

  发布地点:蚌埠市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各位观众、听众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上线的单位是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蚌埠市林业局),上线的主题是“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我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参加上线的领导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祥海;规划设计管理科科长吴鹏生,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副科长赵哲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登记科科长单雷。

  主持人:现在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请问我们这里所说的湿地,是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自然保护地呢?

  嘉宾:“湿地”和“自然保护地”是两个近似的概念,但在定义、类型和保护方式上有所不同。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湿地的保护注重通过科学修复和管理,使湿地能够发挥净化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改善功能。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强调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严格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主持人: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自然保护地?

  嘉宾:好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类。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现在已建立起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我们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的是什么?

  嘉宾:我们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一是全面系统守护自然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三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要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

  主持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呢?

  嘉宾: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目前,我国正式建立了5个国家公园,分别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夷山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级。我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鹞(yào)落坪、清凉峰、古牛绛、扬子鳄、升金湖等;我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

  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自然公园也分为国家级自然公园和地方级自然公园两级。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然保护地分为3类,那具体到蚌埠情况怎样呢?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蚌埠市的自然保护地的情况。

  嘉宾: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以及我市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以及生态价值、保护强度等情况,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两类、两级,共8处。其中,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为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怀远四方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固镇两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有5处,分别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龙子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涂山-白乳泉省级风景名胜区、五河大巩山省级森林公园。8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9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86%。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了我市自然保护地分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两类,请问这两类自然保护地在管控方面有哪些规定和要求呢?

  嘉宾:刚才提到我市自然保护地有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两类。自然公园又包括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都有相应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如自然保护区有《自然保护区条例》,湿地公园有《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有《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有《森林法》《安徽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这些条例和办法对自然保护地管控方面,都提出了一些禁止规定和要求。

  主持人:作为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我们在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一是加强统一管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两统一”要求,在2019年机构改革中,我市将原来分属市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管理的8个自然保护地,归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市级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市局、县局均成立了自然保护地管理内设科室,有效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依据。2019年以来,我们组织完成了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大巩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固镇两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并获批复;对已到期的龙子湖、涂山-白乳泉两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组织进行修编(因整合优化原因,目前修编正在进行);协调推进怀远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在自然保护地内实施退网还湖、退耕还湿、生态补水、鸟类栖息地修复等工程,着力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栖息环境。我市自然保护地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呈现稳增态势,各类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如: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对鸟类栖息地(鸟岛)的修复、建设,改善了鸟类栖息环境,鸟类从最初的103种增加到目前的178种。

  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积极督促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加强日常管护,结合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实日常巡查巡护制度,发现并制止非法侵占自然保护地行为。在8个自然保护地划分网格,配备网格员,树立公示牌,安装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落实“定格、定人、定责、定绩效”“四定”机制。认真落实了自然保护地半年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积极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3次专项排查整治,共排查出问题52处,建立了整改“三清单”,目前已全部完成了问题整改和销号。

  五是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工作。依据《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以8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为基础,对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勘界,对数据、图件与现地不符等问题按规定进行修正,建立勘界矢量数据库,做好了勘界成果的审核审查、修改完善。

      六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按照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按照“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对人口密集的村镇、永久基本农田、探(采)矿权等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同时把一些生态价值高、联系紧密的区域调入自然保护地或补划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我市自然保护地数量由8个增加到10个(含2个补划待建的自然保护地),确保了保护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