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雁山瓯水”,瓯水原来指的竟是这条江……

  温州人常用“雁山瓯水”,指代温州一方山水,寄托游子乡愁。

  2010年,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来温州游览了向往已久的雁荡山、江心屿,写下近万字的精彩游记——《雁山瓯水》,在海内外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非要给雁山瓯水找到出处,大多数温州人都知道“雁山”就是指雁荡山,可你能清楚地说出“瓯水”到底指的是哪条江吗?千年之前,最初在史籍中出现的“瓯水”,说的又是谁?

  瓯为水名

  温州古名瓯、东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就有“瓯居海中”的记载,晋朝学者郭璞注解说:“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

  

  据《史记·东越列传》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廷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称为东瓯王。东瓯国都城就在温州。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姚察注解云:“瓯,水名。”

  

    瓯江帆影 1973 叶金甫 摄

  温州很多特产常在前面冠以“瓯”字,如瓯柑、瓯绣、瓯塑等。温州境内的河流则被叫做瓯江、瓯水、瓯海。如朱自清为温州中学写的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淙”,新闻巨子马星野著名的思乡诗句“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等。

  瓯水出永宁山

  广义的瓯水,与瓯海、瓯江同样被文人墨客用来指代温州地区的河流。而狭义的瓯水,则与清代温州学者孙诒让有关。

  南朝刘宋年间,郑缉之撰《永嘉郡记》,是温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这本书虽自宋代以后失传,但在清同治年间经由孙诒让辑校,将50多条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佚文汇集成册,才令众多关于温州的珍贵史料重现于世。在“瓯水”条中记载:“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

  

  孙诒让认为东瓯是历史悠久的城邑,因水得名,“瓯水盖即今楠溪,入江即谓入永宁江。”他还感慨明清以来郡县志都以永宁江为瓯江,“而于瓯水本派不复能识”。其实“永宁江原出处州,乃大溪下流,与瓯水同委异源也。”瓯江,古称永宁江、永嘉江,明清时称瓯江,又别称慎江、温江、蜃江等。

  由此可见,狭义的瓯水就是指楠溪江。楠溪江是瓯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永嘉县北的括苍山及乐清的雁荡山,主要流经永嘉县境内,自北向南注入瓯江,全长145千米。宋代、明代多称“南溪”,明以后各种府志、县志陆续改称枏溪,后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楠溪之名。南北朝时期,王羲之、谢灵运都曾到过楠溪江,明万历《温州府志》中记载有王羲之到永宁山采华严石为砚的故事。

  

    楠溪江

  清初顺治年间,劳大舆在《瓯江逸志》中,引用唐代诗人卢仝《茶经》之文提到,“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宕山水为佳”。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罗列茶圣陆羽所品二十水,认为温州仙岩瀑布之水,亦不下排名第七的南零水。因此卢仝所说的“瓯水”,也应该是狭义的温州一条河流之水。

  雁山瓯水组合

  古人关于“瓯水”的诗句不多,瓯江的名字也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雁山瓯水的说法更是鲜见,大致在孙诒让校辑《永嘉郡记》之后,才渐渐流传开来。

  

    温州中学校歌

  民国之后常见诸学者和文人笔下。较早的组合多为雁山瓯海,如前文提到的朱自清于1923年写的温州中学校歌中“雁山云影,瓯海潮淙”、1983年马星野诗中的“雁山瓯海土生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夏鼐为恩师金嵘轩撰写的挽联中,有“雁山瓯水同含悲”之句。此后,雁山瓯水越来越多见诸于媒体和各类文字中。

  

    雁荡风光

  如今,“雁山瓯水”广为传播,成为温州人寄托乡思最常用之语,并在温州各地演绎出新词。如平阳就常将鳌江之水与南雁荡的风光连在一起,冠以“雁山鳌水”之美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诗称赞故乡“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诗人、书法家苏渊雷也有“凤翅蛾眉饮艳名,雁门鳌水壮山城”之句。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常说“雁山瓯水”,瓯水原来指的竟是这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