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百年侨乡近悦远来 粤东明珠迎头赶上
从年初引爆海内外潮人“朋友圈”的内海湾“焰火秀”,到“五一”假期气势磅礴“火出圈”的千人潮汕英歌舞展演;从端午期间奋楫争先的龙舟竞渡,到国庆黄金周融合潮侨文化与滨海美景的巡游“大闹热”;从规模空前的国际潮团总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盛大举行,到越来越多的侨团侨领跨越山海奔赴汕头……阶段来,海内外华侨华人与故乡相互联结“双向奔赴”的场景,在汕头频频出现,这既是百年侨乡引侨心、联侨情、聚侨力的务实之举,也是汕头经济特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亮丽答卷。如今,站上新时代的关键节点,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汕头,将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坚定不移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把侨乡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为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开创新局、续写新传。侨韵汕头:深挖文化底蕴维系乡情纽带木制的船只高高竖起两张布帆,船头漆成朱红,船侧画以大眼……在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旧址和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入门处,都能见到这样一艘供游客参观的仿古“红头船”。一百多年前,类似这样的红头船曾无数次扬帆远航,运载往来货物,搭乘成千上万的潮汕华侨出海谋生。彼时的樟林古港是粤东第一大港,其岸上的永定楼,则是商人洽谈和船工休闲之地,后为汇款、家书同体的侨批互通节点,如今被改造成一家镇级侨批展览馆,上百件侨批文物承载了华侨的奋斗心路与家国情怀。而更多的侨批文物,则被收藏在位于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之中,作为记录海外侨胞“活的文物”,成为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也是中华民族践行重信守诺精神的具体表达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生动教材。近年来,汕头着力从政策机制、征集渠道、保护手段等方面着手,认真谋划推动侨批征集、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以“一纸侨批”联结海内外侨胞家国根脉情怀,以“一封封尘封银信”展现华侨爱国爱乡精神,对外洞开了一扇扇讲述侨批故事、侨乡故事、华侨故事的生动窗口。不止侨批文化,汕头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其独特的人文和景观也是全球潮人的共同记忆和牵挂。因此,深挖潮侨历史文化底蕴,是汕头维系海内外华侨华人精神连接的关键,也是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重中之重。为此,汕头持续聚焦城市根脉文化传承,通过立法保护、举办研修班、牵手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海外潮剧传承中心等举措加强对潮剧的保护传承,用乡音凝结乡情,在海内外潮人间架起一座更为紧密的文化“连心桥”;推出保育活化特色古迹、建设“最美侨村”、打造华侨华人主题馆等系列举措,将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等华侨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华侨文化旅游线路、华侨寻根文化线路,吸引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回国旅游观光、回汕寻根探访。其中,小公园开埠区便按照“汕头源地、活力街区”的总体定位,在修复过程中不断注入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气息,融合非遗展示、文创活化、美食体验和红色教育等元素,打造了众多惠民文化主题展馆和镇邦路“美食一条街”,探索“美食+文化+旅游”路径,用多维立体的侨文化空间唤醒海外侨胞乡愁记忆,凝聚起侨乡向心力量。如今,随着保育活化工程的持续纵深推进,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全新活力,别具一格的环形放射状老街和以文化符号为导向的专题展馆,共同将千年潮汕文化和百载潮侨商埠跨越时空植入每一处雕梁画栋,修旧如旧的骑楼建筑群不仅成为了文旅盛会的天然舞台,也是汕头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爆点。9月下旬,回到汕头的美国潮商基金会团长董晓艺就表示,看到小公园保育活化的成果,能够感受到汕头对侨文化、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视。海内外的潮属社团也将继续弘扬潮汕文化,以潮汕文化为纽带,团结更多潮汕乡亲一起助力家乡汕头的发展。自小公园开埠区往东,穿过繁华的老市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正在致力于打造成为汇聚侨资侨智的重大开放平台,与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城两端交相辉映,百年侨乡再添新侨韵。侨助汕头:双向奔赴搭起返乡兴业“连心桥”“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在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的展柜里,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写在泛黄发皱的侨批上。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于早年片帆过海、漂泊异乡的潮籍先民而言,家乡、家园、家人永远是他们坚韧外表下最柔软的部分。而侨批则是他们心系桑梓、情牵家国的生动注脚,体现了潮汕华侨“尽心竭力,责无旁贷”的宗亲义务。相关资料显示,在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万潮汕籍侨胞中,来自汕头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500多万人,汕头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达200多万人。离家闯荡多年后,这个庞大的潮侨群体历经风雨飘摇仍乡音无改、潮风依旧,助力家乡发展。据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李宏新介绍,曾有一段时期,潮汕地区靠海外侨胞寄回批款为生的民众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五十,不少乡村则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此外,侨批还为潮汕地区解决外贸逆差问题,为保持外汇平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侨胞报效桑梓、支持祖国的正义事业提供了方便。20世纪初至40年代,潮汕海外侨胞在汕头投资创办的民用工厂近二十家,推动了当时汕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潮汕境外侨胞积极投资汕头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兴办了华侨糖厂、华侨橡胶厂、华侨针织厂等一批华侨投资的工业企业,为汕头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门打开,来汕头投资办厂、造桥修路、建校兴学等的华侨络绎不绝,为经济特区40年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无可替代的“家己人”力量。依托侨乡优势,汕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特区、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今,漫步于汕头的大街小巷,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汕头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汕头市潮汕体育馆、谢易初中学、汕头大学等标志性建筑,无不在静静诉说着华侨乡愁浓浓、心系桑梓的侨乡故事。侨胞赤子不忘桑梓,家乡也忘不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今年以来,汕头市委主要领导先赴香港、澳门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后赴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开展访问活动。每到一处,代表团都与乡亲们叙乡情、话桑梓、谋发展。在泰国,18个签约项目总金额达127亿元;在印度尼西亚,8个签约项目总金额达53.5亿元;在新加坡,11个签约合作项目总金额达28亿元……近年来,汕头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密集开展与海外潮籍侨胞特别是侨领侨商的“面对面”联谊交往,有效增进了与华侨华人、潮人社团的联系交往,促进经贸、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说不尽的家乡话,道不尽的故土情。眼下,汕头正依托遍布海内外的潮籍乡贤、社团、商会力量,不断扩大“朋友圈”,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侨约汕头:“相约2024”全球乡亲共同期待金秋时节稻花香,乡音乡情乐融融。9月18日,“‘共赏明月·同心筑梦’侨助汕头高质量发展行动暨国际潮团总会2023年度会员大会”在汕头市隆重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个潮团嘉宾参会,创下潮团参会数量“历史之最”,在家乡汕头留下了参会会员最齐的一张“全家福”。汕头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吸引着海外潮人纷至沓来。中秋节前夕,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泰国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和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纷纷回到家乡参观访问,今年以来已有60多个海内外访问团约2500人先后踏足汕头。侨领团聚的背后,是汕头多维度推动落实侨务盛会的用心举措。值得期待的是,去年汕头从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获得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的主办权。阶段来,汕头以筹办2024年国际潮团、潮商“两大潮人盛会”为抓手,加快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数字虚拟潮汕家园“三大工程”,持续深化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切实推动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优势。以办好“两大盛会”为抓手,汕头还将抓紧谋划建设一批重大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科创平台、文化精品、会展旅游、重大涉侨项目,全方位展示汕头发展成就,创新引导全球华人侨商积极融入祖国发展、参与家乡建设。当前,汕头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去年,汕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粤东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速为全省第二。“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86亿元,同比增长10.2%,进一步激发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汕头发展的热情。今年来,“三新两特一大”六大产业捷报频传,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国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地濠江区;第二届服博会、第22届玩博会、2023中数大会硕果累累;南澳科学会议打造“北有香山、南有南澳”的学术交流新格局;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启动……而这当中,不乏侨胞侨资助汕头发展的身影。在全国唯一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中,截至今年7月,试验区涉侨企业就有64家,涉及国际支付、跨境电商、文创设计、在线海外华文教育、医药健康等领域;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累计注册挂牌企业更是多达689家,切实将汕头独特的侨资源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红利。此外,汕头积极发挥侨乡优势,通过“聚数联侨”的创新探索,在华侨试验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对外开放服务华侨的国际级平台;构建“AI+5G”应用算法应用推广和区域数据中心等产业业态,加快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为全球华侨华人提供数字便利化服务。迈步向未来,汕头将继续以“侨”文化赋能城市新活力,持续深化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将交流的大门越开越大,携手侨胞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更多海内外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文 | 记者 陈锴跃 赵映光 实习生 周自航 通讯员 汕宣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磊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