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独子陈由伟:高中学文、大学改学数学系,延续父亲的传承

  “我终于有脸给我爸扫墓了。”

  这是陈景润的独子——陈由伟在一个访谈节目上发出的感慨。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曾发表“1+2”的详细证明,这一证明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对国际数学界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作为他的独子,陈由伟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在中学期间选学文科,反而对数学避之不及。尽管他上学期间成绩优异,旁人还是忍不住惋惜,陈景润的儿子怎么能不学数学呢? 因此,有不少人说他辱没了陈景润的基因。

  

  但陈由伟上大学后,却又重新选择数学系,延续父亲的传承,一直考到数学系的硕士。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陈景润对儿子的选择又有着怎样的态度?

  一、陈景润老来得子,视儿子为掌中宝

  陈景润前半生坎坷,家里兄弟姐妹六个,母亲早亡,好在父亲和继母省吃俭用将他们拉扯长大。他父亲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们家六个孩子都上过学,认识些字,但最后只有陈景润坚持了下去,只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他非常感兴趣的学科——数学。

  也是在年少时,陈景润第一次接触到哥德巴赫猜想,当时,同为福州人士的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沈元教授回家探亲,即兴给孩子们上了一门课,课程的内容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幼年时的陈景润对这个看似简单却无解的谜题非常上心,自此,在研究数学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陈景润考上厦门大学的数学系,1956年,陈景润完成论文《塔利问题》,改进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这使他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挖到北京数学研究所。有优秀的老师和先进的数据库的加持,陈景润自此走上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经过不舍昼夜的思考,他终于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

  

  因为前半生颠沛流离,再加上一直投身于数学研究,陈景润直到45岁还没有结婚,所有人都担心他会孤独终老,为他牵线搭桥的人有很多,可陈景润始终没碰到令自己心动的人。直至1978年,他终于遇到自己那份迟到的爱情。

  令伟大数学家心动的女孩叫由昆,是陈景润在北京住院时遇到的一位护士,才27岁,跟程景润相差18岁。最开始是郎有情,妾无意,由昆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护士,而陈景润已经是著名的数学家。由昆觉得两个人不管是身份还是年龄都不合适。

  面对她的顾虑,陈景润没有放弃,一直默默地关心着她,帮她学英语,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温柔里,由昆沦陷了,两个人在1980年正式进入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一年生下独子——陈由伟。

  

  孩子刚出世,陈景润本想让孩子跟着母亲姓,因为母亲在生他的过程中付出的心血最多,想让孩子叫由陈伟,但由昆曾觉得名字太过拗口,才改成陈由伟,小名欢欢。 陈景润老来得子,对儿子十分宠爱,在他们家里一直都是慈父严母,在陈由伟的记忆里,不管他在家闯了什么祸,父亲永远都是自己的保护神和最敦实的后台。

  尽管自己调皮捣蛋,父亲却从来没对自己红过脸。陈由伟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乱拆家里的东西,比如家里的钟表,妈妈用的缝纫机等等。但陈景润认为孩子拆东西代表着他对事物的构造保持着好奇,是件好事。可陈由伟拆完东西后,完全不知道要怎么把它们安装回去,只能让父亲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陈景润自然是毫无怨言。

  陈由伟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把父亲的计算机弄坏了。当时中国还没有电脑的概念,计算机是一台非常大的机器,外形很像手风琴。这是研究所为了陈景润工作需要,放置在他家里的。

  

  年幼的陈由伟看到,对它很是好奇,把计算机上能拔的所有按键全部拔光,差点把它大卸八块,好在由昆回来得及时,及时制止,才让计算机勉强“苟活”。这东西陈景润也不会修,最后只能把它送到专门的维修店,花费好大一番功夫,才把它修好。

  即使是这样,陈景润也没有生气,妻子想要教训儿子,他劝道,这是孩子在努力钻研,孩子的童年就应该这样充满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察觉到孩子好动且有探索精神,陈景润最开始也想培养儿子和自己走上同一条路,他在欢欢很小的时候就特意强化儿子对数学的敏感度,比如说在马路上让他数有几辆自行车,让他寄飞驰过去的汽车车牌号是多少……

  在父亲的熏陶下,陈由伟对数学展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可惜这种兴趣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二、陈由伟决意报考文科,对数学避之不及

  作为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无疑是幸福的,他的父亲非常优秀,并给予他包容与尊重。 但有这样的父亲也是不幸的,陈景润是个非常优秀的数学家,这使得陈由伟不得不被父亲的光环所笼罩,自他记事起,几乎每天都有人问各种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欢欢,你有没有报那个奥赛?” “你为什么不去数学班?”“你父亲数学那么好,你的数学怎么样?”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小小的陈由伟产生恐慌,他开始害怕,如果自己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天赋,该怎么面对众人?如果他没有父亲那么聪明,怎么办?如果他的数学考砸,会不会有人说他不配当陈景润的儿子?

  

  在这样的强压下,陈由伟产生一种叛逆心理,他抛下数学,选择去上音乐兴趣班。 陈景润对音乐一窍不通,连儿子学的小号都被他叫成是喇叭。 但他依旧没有对孩子生气,帮他阻挡很多外界的声音,让他全心全意地去追求自己的新爱好。

  那段时间,不少人来劝陈景润,让他好好培养一下自己的儿子,但他觉得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既然儿子现在排斥数学,就不能再去强求。

  否则会把他心里关于数学的最后的美好给毁掉。有父亲的支持,陈由伟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旁人见陈景润都不说什么,自然也不好多说。这样的父亲给陈由伟带去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医院病逝。

  世上最包容他的父亲离开,让陈由伟很伤心,所有人都在叹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陨落,只有他在难过,这个世界上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爸爸。

  

  父亲离世,再也没有人毫无保留地支持他所谓的爱好,不少人都希望他能够代替父亲在研究数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无疑让陈由伟有很大的压力,毕竟他当时只有14岁,人们的期盼让他非常恐慌,开始逃避数学。

  在高中时,为了离数学远一点,甚至选择文科。眼见陈由伟如此抵触,其他人只能感慨陈由伟把陈景润那么好的基因浪费了。高中毕业要报考专业那年,陈由伟本想报考音乐系,而那段时间家庭比较困难,整个家庭的收入都靠母亲工作所得,看着母亲那么辛苦,陈友伟萌生经商赚钱的想法。

  他拒绝厦大的橄榄枝,报考北京的一所学校学习商科。然而,大学四年间,仍有人在他身边说,他父亲在数学界有多么大的成就,他应该继承父亲的衣钵,这些话让陈陈由伟不厌其烦。

  

  为继续逃避父亲给他带来的影响,陈由伟决定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去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始发展。在另一个国家,没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没有人会用非常惋惜的眼神看着他。可在这样一个新环境里待的时间长了,陈由伟突然迷茫起来,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他是讨厌数学吗?得出的答案是——并不。

  相反,他特别喜欢数学,即使读的是商科,他的数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那他为什么那么抵触数学?

  因为别人总是喜欢把他的数学跟父亲相比,但世上哪儿来的那么多陈景润呢?他单纯地热爱数学,可他的数学天赋远不及父亲,别人总把他跟数学之间掺杂很多其他的利益关系,这才导致他远离数学,对理科避之不及。

  

  想明白这层关系,陈由伟回忆起小时候自己和父亲一起学数学的日子,父亲是真心热爱数学的,当然,也希望他可以喜欢上数学,不过,这种希望中并没有强求和严苛。陈景润曾经教过他一道数学题:“1+2+3+……+9”,当时陈由伟还没有摸到数学的窍门,只会笨拙的一个一个地计算。

  但父亲并没有因他的笨拙而生气,只是笑着跟他说,做得不错,只是方法慢了些。继而教他更为简单的算法,正因为父亲的态度,让他在学数学这方面很是轻松,如果不是后来旁人的态度,他应该会继续去学数学。

  回想到这里,陈由伟内心充满对父亲的愧疚,如果不是少年时期的叛逆,自己应该是继承父亲衣钵,在父亲所喜欢的数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经过内心的挣扎,陈由伟决定与其内疚,不如重新选择数学,当下便决定转系。

  三、大学醒悟转系,弃商从数学

  据由昆回忆,儿子在国外给自己打电话,说要转到数学系时,她并没有很吃惊,虽然之前儿子对数学表现得很抗拒,但她莫名有一种感觉,儿子的未来还会去学数学。

  

  所以听到儿子转系的想法,她让儿子顺心而行。 转系这个想法提出是在一瞬间的事,但要做出来并不容易。陈由伟大学期间,高数成绩是非常亮眼的,但商科的数学和数学系的数学是有壁垒的,没有系统学过数学系的基础数学,是很难融入到其中的。

  他刚开始学习,就屡遭挫折,陈由伟感觉很挫败,懊悔自己当初没有跟父亲一起学习数学。

  不过,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用一个最笨的方法——题海战术,重新开始学习。在不断的刷题中,他和那些原本陌生的公式越来越熟悉,做起题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在接触数学的过程中,他渐渐深爱上数学,这个学科再也不是他的禁区、阴影,而是他和父亲最闪亮的一段交集。

  

  陈由伟是有学习数学的天分的,凭借他的不懈努力,很快便在数学系读上硕士,这是个不小的成就。虽然没有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优秀数学学家,可对单纯热爱数学的陈由伟而言,这些已经足够,至少这个数学系硕士可以让他有面子去给父亲扫墓。

  陈景润考完数学系的硕士后,对数学方面的研究也就此止步,他并没有继承到陈景润超常的数学敏感度,自知无法深入研究数学。因此,陈由伟毕业后,并没有进入数学研究所,而是开了一家医疗公司。也算是子承母业,他现在的心愿只有照顾好母亲的后半生,以及为父亲留下的手稿找到可以托付的人。

  陈景润离开的时候,给他们母子两个留的东西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他当年做研究时使用的手稿,陈由伟自觉是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只能等待有一个像父亲那样优秀的人来接手那些手稿,帮助中国数学发展更上一层楼。

  

  回顾陈由伟的前半生,他迷茫过,叛逆过,因为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他逃避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为了一个虚妄的执念,错过数学多年,最终却还是抵不住自己内心的热爱,重回数学的怀抱。

  其实陈由伟之所以能够顺心而为,还是应该感谢父亲的教育。父亲教他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包容他的任性,让他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正是这些教诲,才让陈由伟可以义无反顾地重新来过,即使他在数学方面并没有达成和父亲一样的成就,但他为之努力过,奋斗过,为它欣喜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