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良:“冰花男孩”想看城里孩子上学,但有些事他不知道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成良】
云南昭通那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小男孩无意间走红了,“留守儿童”、“贫困山区”等标签,小男孩执着的梦想、漫长的上学道路……这些或许能让人潸然泪下,而深度贫困区教育的痛点却远远不止这些。当城市的学区房价格一路暴涨时,当城市的父母在犹豫着如何为孩子报培训班时,深度贫困区的教育状况与城市之间的这种反差,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冰花男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当下政府轰轰烈烈推动的精准扶贫运动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当前的运动过于集中对谁是贫困户的评判以及贫困户收入的精细算计,却很难从实际上来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问题。
既有的教育政策对农民子女上学有非常多的优惠,精准扶贫政策也非常关注因学致贫。但是焦点在于,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而是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化的问题,是深度贫困区农民教育观念薄弱的问题,是农村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引导的问题。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责任的问题,也有农民的观念问题,还有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
笔者在全国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发现,国家在农村教育中投入的大量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虽然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农民子女上学可以说不仅不用拿钱,还能够额外获得很多方面的补贴,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讲,获得的各项政策优惠就更多了。但是,笔者发现了两类现象值得重视:
一是农民宁可读高价的私立学校,也不愿意读免费的公立学校
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宁可把子女送到收高价学费的私立学校,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到免费的中小学去读书,造成公办中小学的学生严重流失,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私立学校的发展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之下,私立学校和国家不断进行投入的公立学校相比,更容易占据主动地位。一方面,它利用比较好的区位优势,能较快地整合集中教师、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它也在逐渐掏空公办学校,使农民和公办小学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大趋势之下,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农民不得不多花一些钱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国家对公办学校资源的投入也会逐渐闲置。
一方面是私立学校抢夺或者吸引生源、师资等,自身发展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是公立学校损失生源和优秀教师,在并校中不断萎缩。农民不得不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一些私立学校为了扩大盈利,盲目地扩张学校招生规模,而其相应的师资、教室、宿舍等难以跟上,不仅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同时也给学生的生活、成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这些又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规范和监管。
过早的地离开家庭、进入封闭化的校园环境后,孩子的身心发展在缺乏父母这一家庭教育环节的引导和帮助下,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同时他们上学、放学的路上,或者是校车接送的路上,学生的安全又靠谁来保障?当前不断涌现出的校车事故不正是这个原因吗?难道仅靠政府不断地强调注意校车安全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制定校车标准就能减少事故吗?如果抓不到根本,仅仅靠隔靴搔痒之策,起到的作用真的是杯水车薪。
二是“读书无用论”在乡村社会蔓延,农村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当下的农村教育现状对于农民来讲,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家长非常重视教育的话,就会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去,因此就有了上文讲述的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而有的地区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不重视,就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读不读书是子女的事情,家长只要责任尽到了就行,而在父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子女的教育就几乎成了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农村的很多孩子更容易在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中迷失自我。
在西南深度贫困区M县调研时,当地农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成年人中90%以上的都是小学文化,而且这个小学还不一定读完。而在未成年学生中,多数正在重复着父辈的轨迹。笔者在工作日上午十点多到A农户家调研时,农户14岁的儿子仍然躺在床上玩游戏……当地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农民大都依靠农牧业生活,即便是年轻人也多数闲在家里,很少出去打工,而手机游戏成为了他们打发时间最好的选择。
A的儿子在玩《王者荣耀》
调研中遇到的聚精会神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
在西南深度贫困区W县调研时,很多农民感慨,“在农村社会,被手机废掉的孩子有一大批。”农民的无奈在于孩子对游戏的热爱,让家长和老师到了无法管束的地步。由于这些深度贫困区山高路远,像“冰花男孩”那样跑一个小时去上学的不在少数,因此多数学生选择平时住校。有的学生会偷偷地把手机带到学校去玩,有的虽然没有手机,但是学校周边的商店竟然会赊账给这些学生买手机。
村民Z发现有段时间13岁的儿子成绩下降很多,竟然降到了年级一百多名。原来是班级第六,在年级250多人中排到40多名。他意外发现儿子竟然拿着手机在玩游戏,追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从学校门口的商店里赊来的一部两三百元的智能手机。
知道这个消息后,他很气愤,觉得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手机影响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店家丝毫不考虑小孩的经济能力,大胆把手机卖给小孩实在是很荒唐。万一小孩子还不上钱,又不敢给家里说,肯定就会走上歪门邪道。
而学校周边的这些商店向学生提供赊账买手机的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多数学生都背着父母和老师在那里拿到手机;尽管学校已经通过在宿舍不设置充电插口等形式来防止学校玩游戏,但是这些商店还向学生提供充电服务,充一次电两元钱;这些学生晚上在宿舍玩游戏的时候,还会专门派一个人去盯梢,以防老师的突然检查。
总之,游戏给农村教育带来的问题已经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久而久之,农村的很多中小学生对于读书没有了任何兴趣,反而对于游戏世界、对于外出打工赚钱自由支配自由消费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然而这些思想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造成农村学生的实际辍学比例偏高。
游戏社会、消费社会的巨大魔力,使得这些正处于成长期而又缺乏有效引导的学生很难抵抗得住这种诱惑。尽管游戏公司在舆论的压力下,出台了一些措施,事实上,这些措施在农村地区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一方面,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多数还在外面打工,如何监督子女合理的玩游戏?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拿到父母的身份证注册账号,哄骗家里的钱去买手机,谁又管的了呢?
所谓的电竞发展,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更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许真有那么一两个人最终站到了世界电竞的舞台上,但是因为游戏而耽误学业、最后堕入贫困陷阱的学生谁真正的会去关心呢!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能简简单单的归因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也有相当大的责任。事实上,当前农村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育体制的不顺畅恐怕脱不了干系,调研中接触到的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此深以为然。
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对于农村来讲意味着什么?
在谈教育体制的问题之前,还是先分享笔者调研中接触的两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当前的城乡教育差距有多大!
第一组是笔者在Q县调研时全县2016年的小考语文成绩,见下表:
事实上,数学成绩更加惨不忍睹。要知道,Q县仅仅是西部地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然如此之大,那么Q县的农村教育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相比,其差距难以想象。笔者和Q县教育局的一个官员关于当前的教育问题聊得非常投机,他还向笔者展示了另外一组比较敏感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7年,全县辍学的初中生有639人,其中男生466人,女生173人,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实际数量还要更多。
第二组数据是:B县某城郊中学,2016年对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初一学生共有303人,语文和数学加起来超过120分的仅有39人,这意味着语文和数学都及格的还远远达不到39人。这个中学还地处城郊,基本上算是除了城区中学以外最好的中学了,其他乡镇的成绩可想而知了。类似的数据还有很多,很多更加触目惊心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为何说当前的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问题,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脱不了干系呢?这些年来,很多教育政策都是围绕着“减负”“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口号,这些口号听起来的确很好,也很在理,但是对农村教育来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就是一颗漂亮的毒蘑菇。
小学下午三四点放学后,农村的学生该做什么?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给学生减负,学校不得拖堂、不得违规补课,那么小学下午三四点钟放学之后,该怎么办?
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可以去快快乐乐的学习,当然也少不了学生会抱怨负担过重。尽管很多城市人对于小学放学过早等存在很多抱怨,但是最起码还有比较多的替代性选择,有家长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下午四点放学,结伴回家的学生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这么早放学,恐怕只能去蹦蹦跳跳的玩耍了。没有那么多补习班、也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陪伴,除了玩耍,还能做什么呢?在很多80后的回忆中,他们过去放学后,虽然也没有补习班,但是老师可以把学生留下来做作业,可以让学生放学背不完书不回家,可以在周六周末给学生义务补课,或许那个时候对此都有抱怨,但至少是幸运的。
这些做法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想都不要想。老师占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补课,属于违规行为,老师更不能在课外办补习班,一旦有举报,学校和老师还要受到惩罚。不仅如此,如果因为老师拖堂导致放学时间延迟,学生要是在放学路上出了安全问题,学校和老师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对于学生过多的保护措施成为了一层厚厚的铠甲,隔离了伤害,但也隔离了成长。
这些仅仅是教育政策中问题的一角,那么当前的教育体制问题,更让农村的学校和老师感到无奈。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本质上是要减轻国民教育负担,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但是,在农村教育中却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效果。义务教育意味着接受中小学教育既是未成年学生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因此,学校不能开除学生,也不能让学生留级,财政会根据学生的教育年限给予固定的拨款。
在农村的教育现状中,却出现了很多让教师感到无奈的地方:一方面,有的学生成绩实在是差,家长希望学生能够留级,巩固基础知识,但是政策坚决不允许,哪怕是自费也不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实在是调皮捣蛋,老师又丝毫没有管理办法,过去打骂一下,或者以留级、开除等名义威胁一下,学生还会老实一些,但是现在政策严格限定了教师不许体罚学生,过去能够采用的一些手段也被完全限定死,对于老师来讲,就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更重要的是,在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政策方针的指导下,要淡化学生的成绩排名,并且小学阶段的成绩和升学没有任何关联,有没有成绩都可以升入初中,谁叫是义务教育呢?那么谁还来在乎这些成绩呢,谁还来在乎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农村的学生因为没有那么多课外的补习班可以上,也没有老师能够随时补课,很多学生也实在是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教育政策又在淡化这些成绩排名,那么农村的学生该拿什么和城市比呢?
对于学生的各项权利保护已经成为了阻碍学生进步的枷锁,学生打不得、骂不得,不能留级,不能补课,不能开除,一些非常差甚至是祸害教育秩序而自愿辍学的学生,因为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辍学率这个指标,老师还要求着他们去读书。家长、社会舆论、以及教育部门动不动就将板子打在老师身上,老师出于自保,能不管就不管,反正不出事就行。
事实上,农村真的不比城市,既有的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实现基础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的环境保障,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来讲,这些显然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过去,农村的孩子可以依靠苦读书、学校加班加点的给学生开小灶,升学淘汰、成绩排名虽然看起来残酷一些,但是最起码在这条道路上,农村的孩子和学校可以通过勤奋来获得进步和成长,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但是现在政策的硬约束又彻底将农村教育中一些可以变通的做法限定死,那么就只能越来越差了。在基层从事教育的很多中小学老师都在感慨,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是农村教育却反而不如过去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管理学生越来越难。
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提升,所谓的人力资本提升,非常核心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教育中逐渐学会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规则,如何与师长与社会交往,如何用一种较为科学的眼光来规划自我的发展方向,如何遵守规则并且接收必要的社会规训。而不是像当前这样,随波逐流,在无规则中肆意成长。一旦学生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在社会中将被迫接受现实的惨痛教训,并且这种教训往往更为残酷。教育的政策和环境给学生成长中包裹上一层厚厚的铠甲,虽然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其受到伤害,但是与此同时这层铠甲也成为了阻碍学生进步的隔离层。
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问题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阶段性矛盾,优秀人才向城市集中,城乡差距扩大化是不争的现实,单靠鞭策农村教育来独揽狂澜显然也不现实。社会和政策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的矛盾真的不再是上不起学的问题了,而是教育政策如何能够接地气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