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鲁先生”真的能保持理智吗?更多的孩子,生活在悲哀中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鲁先生打人”这件事情,风波不小,其中最关注的事件动向的,应该就是家有孩子的父母了。

  故事线,果妈就不详细说了,大致就是祖姓孩子弄破了鲁姓孩子的头部,鲁先生上门找说法,教训祖姓孩子的时候,情绪失控掌掴了祖同学。然后祖爷爷便拿起塑料椅对鲁先生进行攻击,鲁先生挡住之后,祖爷爷再抡起木椅攻击,又成功惹怒了鲁先生,将其推倒致伤。

  这件事情前前后后,祖姓家长的发声,前后不一致,视频也曾经过剪辑,误导过网友。总之,事情的真相,就这么一直慢慢被扒开,结果却已定。

  

  果妈原本不想写这件事情的,但是身边依旧有很多人在议论,鲁先生打人对不对、换成自己,自己会怎么做。

  有人说,一个孩子伤了自家孩子,还不止一次,家长不作为、孩子不认错,那么自己就替对方家长去收拾,教教他们该怎么做人,让他们再也不敢对自己的孩子动手,所以,他们支持鲁先生;

  有人说,孩子之间玩闹,磕磕碰碰是正常的,何必如此较真?

  也有人说,让孩子打回去,对方孩子下次便再也不敢了。

  01 生活中的“鲁先生”真的能保持理智吗?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开心果被欺负的一件事情。

  开心果3岁的时候,去亲戚家玩,她凑到一个6岁的姐姐身边,原本玩得也挺好。但是,两人同时看中一个玩具,便抢了起来。

  

  姐姐自然更具优势,将玩具抢过来了,然后,还恶狠狠地瞪着开心果,故意用胯部使劲顶了开心果一下,开心果立马摔在一旁,哇哇大哭起来。

  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很愤怒的,我是没有想到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恶意,玩具枪到手了,还要故意推小妹妹一下。

  就在我正在想如何解决这件事情,让姐姐对妹妹道歉的时候,对方的妈妈大声对姐姐说:“XXX,道歉!”姐姐“哼”了一声,不愿道歉。

  然后,妈妈暴怒,拎起姐姐吼到:“你为什么要推妹妹?给我道歉!”姐姐也开始哇哇大哭,最后被妈妈训了十来分钟,终于道歉了。

  过程中,原本哭唧唧的开心果,也被对方妈妈的气势给惊到不敢哭了。在姐姐终于说出对不起之后,开心果还去安慰姐姐不哭。那一瞬间,果妈真的是哭笑不得。

  

  在看到开心果被恶意推到的那一刻,果妈便是这生活中的“鲁先生”,因为孩子没有受伤,而且又是亲戚,所以,我保持了理智,但是却很愤怒。

  对方家长的态度,也让我的愤怒值逐渐下降。

  但是生活中的“鲁先生”,是否会遇到这样明事理的家长呢?

  又或者,生活中的“鲁先生”,在遇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有皮外伤后,还能够保持理智吗?

  02 “理智”之下,是有可用的方法

  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打人,一定不对。孩子间打闹是一回事儿,家长打孩子,那就上升到法律层面了,原本有理的鲁先生,现在也变得无理。

  

  所以,家长无论多么不理智,都不可以打人,这是一定的。

  实在不理智,哪怕用“骂人”来发泄一下,最多也就算个“泼妇”,而不是“以暴制暴”了。但是,这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其实在“鲁先生打人”这件事情中,家长最关心的一件事情便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该如何处理?

  只有知道处理方法,家长才能够保持理智。

  鲁先生孩子受伤,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那就是孩子受伤,是在幼儿园发生的。

  

  在对方家长不作为、孩子反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幼儿园。甚至,在第一次孩子受伤的时候,就该直接找幼儿园。

  因为,对方家长的态度、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正确教育孩子,或者在意孩子打人这件事情。

  但是,幼儿园也害怕担责任,所以,对于这种“有伤害行为”的事情,他们会处理。

  比如鲁先生,其实他可以拿着孩子的验伤报告,然后要求道歉、要求医疗费培养,然后要求老师将孩子隔开做,甚至给孩子换班。

  相对而言,这个处理方式,将会理智很多。

  这种处理方式之下,对方家长的态度、做法、孩子的行为,将都变得次要,这些都将是老师需要去费心做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的说服力,其实更优于别家家长的说服力。

  

  03 更多的孩子,生活在悲哀之中

  “鲁先生打人”的起因,是孩子被打伤了,然后他想为孩子讨回公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只是“过度”了,将自己送进了号子。

  只是,我们身边依旧存在一堆“不作为”的家长,亲手将孩子送向“被欺凌”的群体。

  说一件身边真实的事情吧。

  同学A和同学B,都被班上一个喜欢欺凌其他同学的同学C给欺负了。

  回家后,同学A的爸爸说:怎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但是同学B的爸爸说:他再打你,你就打回去,出事了爸爸负责!

  后来,同学C持续欺负同学A,逐渐的,同学A越来越胆小、内向,哪怕是上了初中、高中,也是常被别人欺凌的对象。

  而同学B,在同学C抢他笔盒、拍他脑袋的时候,同学B直接抢回笔盒,拍在了同学C的脑门上,自此,同学C再也没有敢欺负过同学B。

  

  虽说孩子的交际问题,作为家长不该过多插手,但不代表不要引导。

  在孩子遇到问题、被欺凌的时候,家长如果选择漠视、一笑泯恩仇、算了、责备自家孩子等态度,那么会让孩子觉得:是我的问题,我活该被欺负。

  而那些引导孩子、教导孩子处理方法、协助孩子处理、做孩子坚强后盾的父母,他们会给到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快速学会处理、解决欺凌事件。

  所以,“鲁先生打人”不对,家长千万不能学习,处理的方式不对,家长要知道该如何改进。

  但是,他维护孩子的那颗心,是所有家长不能丢的。

  否则,孩子便将活在一个“父母不爱、谁都可以欺负”的悲哀之中。

  寄语

  孩子间的矛盾,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让孩子看到家长如何处事,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

  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交际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适当关注,理智、有效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