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布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从2006年开始收集世界各国儿童的情况、交流经验,历时6年之久的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近日正式公布了。这个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成长阶梯”,共有32项标准。
那么,你家的孩子达到这些要求了吗?昨天,笔者就《指南》中提到的3~6岁孩子的标准,分别走访了部分老师和家长。
老师
感恩教育一直都有
“3~4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绝大多数孩子应该都能做到。”某幼儿园中二班的王老师告诉笔者,幼儿园在小班时就对孩子们进行过这样的训练。“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
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这是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中的歌词,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告诉笔者,从托儿班起课程中就穿插着“体会父母辛苦”的课程,“我们在小班还教孩子用珠子给妈妈做一串项链,让孩子边唱《我的好妈妈》边把项链套到妈妈的脖子上,那次亲子活动中,好几个妈妈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家长“32个目标”早就不成问题
“5岁才懂得说家庭地址?太小儿科了!”市民刘先生的女儿小颖今年刚好5岁,明年就要上小学一年级。“我看了《指南》,32个目标早就不成问题了。另外,她掌握的生字大概到了小学二年级的水平;数学呢,百以内的加减也会了,但是和周围同事的孩子比,还是有差距。我很担心,她上小学会不会跟上进度。”
刘先生的担心在一年级新生
家长陈女士那里得到印证。“我孩子今年刚上小学,班上不少同学的基础都比他好,拼音、简单数学基本都会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加快进度,一笔带过地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怎么办?只能到校外找补课老师了。”
陈女士强调,自己是主张尊重生长规律,给孩子快乐童年的,所以没报兴趣班,没提前学,“但是现在,我有点后悔。我的孩子不仅学习跟不上,也因为没特长少了很多表现机会”。
官方解读不能把《指南》当“标尺”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指南》是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
训练。
幼儿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指南》中说: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
有幼儿。同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拔苗助长”,这些都是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依据。 (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