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上中学后才体会到,拼命学的优势,在拥有这个特点的“普娃”面前,不堪一击

  大家好,我是逃妈。

  昨天小半爸推荐的「学而思科学思维课」,你们看了吗?

  我家逃逃早过了适用年龄,但作为我们团队的年度重磅推荐,我当然也是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参与了整个课程的体验和测评。

  特别有感,无论是课程大纲,还是教学方式,和美国小学科学课堂都很类似。

  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点,也不是照葫芦画瓢地做实验,而是让孩子在每一个科学小项目中去实践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真正的科学思维。

  比如【设计和实施】环节,老师主要引导孩子思考: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要控制哪些变量,实验才是有效的?我们要收集哪些实验数据,才能达到实验目的?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什么?

  又比如【科学圆桌会】环节,展示实验方案、解释实验结论、分享实验心得,自评和成员互评等等,和逃逃他们每次做完科学小项目后的小组讨论简直一模一样。

  这让我想起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的这篇:

  注意哦,那都是三年前的事了~

  看到这个日期,又重读下这篇旧文,突然有些不吐不快的小感慨,和大家随便聊几句。

  /

  1

  微信教育公号那么多,我们肯定不是做得最好的。

  但有一点我很自豪,在很多教育理念的输出,以及大方向的把握上,我们可能是「最具有超前意识」的。

  比如,最早和大家聊自然拼读、分级读物时,牛津树都还没引进呢;我们硬是凭一己之力带动平台的一大波原版牛娃;

  再比如,一开始和大家掰少儿编程时,有些人还以为是智商税;而动作快的,信奥 CSP 起步早的娃,现在已经小升初提前上岸;

  不过,也正因为超前,很多时候不那么主流,回头读自己的旧文,感触就很深。

  我在那篇谈科学课的文章里,生怕被大家吐糟太不接地气,有很多的 OS,很多的解释,很多的 " 丑话说在前头 ":

  " 语数外,学习,作业,作业群打卡,排名,已经压得孩子和老母亲们喘不过气。

  " 我内心是隐隐有一股担忧存在的,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我时不时给大家分享美国孩子一会儿在学这个,一会儿在做那个,是不是有点风格不搭?"

  现在看来,我算是又一次「具有超前意识」了。

  科学现在有多重要,大家应该比我更清楚,肉眼可见的,教育部的动作越来越密集:

  把科学课提到一年级、增加科学课时、增加科技竞赛白名单;禁赛奥数、取消艺术特长生,但大力鼓励「科技特长生」……

  很多家长说看不清现在的教育,双减都把人减糊涂了,但我觉得,至少大方向是可以肯定的——国家强大靠科技;科技强大靠科学人才。

  再往前推,就很清晰了。

  2

  回头读旧文,我还有另一点小感慨:自己当年的认知,还是浅了。

  我和大家分享了美国科学课的特点。

  一是「知识面很广」。有物质形态、动植物、地球生态、力学、电学、光学、元素周期表等等。比如 4 年级的科学考试题,就已经涉及到串联并联电路,以及光的反射、折射:

  二是非常重视「思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比如同样是学习动物,

  1-2 年级时老师会让孩子选几种感兴趣的动物,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调查研究它们的特征、生活环境、习性、分布;

  而到了 3 年级,则去研究几种动物族群,分析寻找它们的共性,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塑造?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习性?为什么选择生活在这些地区?为什么是群居 / 独居?

  我当时对科学课的认可,主要是觉得它正好顺应了孩子的天性,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你想,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嘴里常挂着 " 为什么 " 的时候:

  火箭为什么能飞起来?

  洗手液为什么会带走细菌?

  极地动物如何生存?

  ……

  这时给孩子铺开知识面,本身就是对好奇心的一种积极回应,点燃兴趣的可能性极大。

  而且,也正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能充分感受和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而不是等到将来记原理背公式。

  比如:

  从火箭起飞,去理解物理中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从洗手液带走细菌,去理解化学中的" 相似相溶原理 ";

  从极地动物的生存,去理解生物的" 环境适应性 ";

  现在再看,这些都只是停留在第一层。

  其实更有意义,对孩子后续学习帮助更大的是第二层——打下良好的科学思维。

  逃逃上中学后,我发现身边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小学目标明确,考哪儿练哪儿,从不出错,成绩爆好的娃,到了中学后,渐渐泯然众人。

  反而一些 " 喜欢观察生活,爱捣鼓,爱做白日梦,问题特多,不着边际 " 的「普娃」,后劲十足。

  究其原因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强度指数级增长。

  别的不说,就突然增加的这几门,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地理,它们统统都依赖孩子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够不够强,够不够活,基本决定了孩子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

  但思维类的东西,是很难靠 " 临时抱佛脚、大量刷题 " 搞起来的,它就像在海平面下托起冰山的那一大块,得靠长期积淀。

  3

  那科学思维究竟要怎么培养?

  我想有这些关键词:开放的,创新的,经过思考分析、实践验证的,每一步都要符合逻辑的。

  举个例子,我记得逃逃在科学课上曾做过这么一个项目。

  他们统计了美国某个地区一年的气温、降水量:

  这个地区有所小学正好建在低洼处,学校食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会有雨水淹进来。所以,需要为它寻找一个雨水防护解决方案。

  怎么办呢?孩子列出能想到的一些方案,比如雨季在食堂门口堆放沙袋:

  或者修一个足够高的防护栏:

  或者索性把食堂的门换成可以防水的材质:

  然后,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之处。

  虽然它们都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但各有区别:

  沙袋的成本最低,但不能重复利用,而且,准备时间很长,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活动秩序,还有,沙袋被雨水侵蚀后,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宜放在食堂门口;

  洪水防护栏安装很方便,一小时内可以搞定,也可以每年重复利用,但雨季把它装上去之后,门就打不开了;

  改装大门似乎是最好的方案,但成本很高,远超了预算……

  孩子们不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方案,但通过分析比较,再结合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总能找到相对理想的办法。

  你肯定能感受到,类似这样的学习,能让孩子的科学思维得到提高。

  EASTWEST

  不过你肯定也想到了,这样的科学课并不好找。

  这条读者留言的困惑,也曾是我的困惑:

  市面上不是没有科学课,各种科学实验课、科学盒子之类的很多,但充其量只解决了我刚才说的第一层,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

  能拉到第二层,每个环节都引导孩子思考,帮孩子建构起科学思维的,我们直到今年,直到体验评测了学而思的 " 科学思维课 " 后,才算是有了满意的答案。

  其实也没啥意外," 豆神大语文、数理学而思、外语新东方 ",本来就是给孩子选课的基本准则。

  但这次寒假的「科学冬令营」,还是让我感觉有点超出预期。

  寒假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它能通过短短 8 个科学小项目,就帮孩子搭建起初步的科学思维框架,乐趣、思考、收获一个都不少,不得不说,这很 " 学而思 "

  讲起来抽象,大家和孩子直接听一下,就肯定能感受得到(点这里看详细介绍,每个年级对应不同的级别)。

  讲真,从近几年的升学掐尖、高校专业需求、就业情况看,科学,还远没到它该有的热度。

  我们大可以先走一步,提早布局。

  直播预告 | ?现在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本以外的大语文知识积累,普遍觉得范围广、难点散,积累和课内语文联系不起来。今天中午 12 点来直播间,biu 妈告诉你大语文积累的正确方法。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