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教培机构焦虑营销属于严重误导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近日,一则“教培机构制造焦虑,‘剧场效应’让家长被‘绑架’”的消息刷屏,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朋友圈里的段子在现实中真实存在。

  依靠超前教育和焦虑营销这两个法宝,课外教培机构让家长和孩子一方面疲于奔命“赶场”,另一方面却又乐此不彼、沉醉其中。这种矛盾暴露出当前教培市场的乱象,也直击家长们教育焦虑的痛点。课外教育培训拥有很大的市场,对其存在要客观看待,理性包容。但其中的乱象要治理,折射出的痛点更需解决。

  诚然,作为对学生个性化辅导的补充,教培机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积极意义,然而,一些教培机构夸大宣传营造焦虑却名不副实。为了业绩将课外培训包装成学生的成才必备,输出“抢到就是赚到”的观念,属于严重误导家长与学生。据报道,不少教培机构甚至没有合格老师,没有培训资质,对教学情况不了解,教学质量堪忧,甚至有“培训机构老师用教鞭抽打学生”的新闻曝出。在学生人身安全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家长盲目地为孩子报名课外辅导,提升成绩的实际作用本身就有待检验,更不用提在焦虑营销下的病急乱投医,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事实上,培训机构对学生起到的更多是安慰剂的作用,据教培机构的老师透露,很多前来报名的学生其实知识结构和学科基础都不错,只是成绩不够理想,于是把原因归结为班里的同学都报了课外培训班,怕自己落后于人便来了。“给自己一个成绩好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课外班的真实心态。然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有极大可能出现仗着有课外辅导班,正常的课堂反而听课态度不认真,很随意,最终却是两头扑空。在教育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有教育焦虑是正常反应,但决不能把宝押在课外培训班上。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快人一步,抛离同龄人,于是幼儿园学小学课程,小学学中学课程,中学学大学课程,并以此为荣、乐此不彼。但超前教育只能在一定阶段帮助孩子跑在前面,而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心和恒心,抢跑不仅决定不了最终的成绩,反而可能因为早期用力过猛,消耗过多导致后劲不足。每个人生阶段都应有相应的主题,学习的投入也应该适度并且循序渐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否则只是满足家长的急功近利和攀比之心。

  近期,电视剧《小欢喜》热播,掀起了关于教育焦虑的全民讨论。这充分说明,在教育长跑中,没有哪个家长能置身事外。尽管跑出什么结果不可控,但至少可以控制跑步过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别让急功近利阻挡孩子的健康成长。

  (责编:董晓伟、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