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网课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日前,天河一所学校的老师,在群里发布了这么一段话:
显而易见的,这是老师发给自己的学生(学生家长)的话,意在提醒大家做好线上预案,且一半的篇幅重点在对孩子的督促、鼓励上。
但是,在度过这充满不确定性,隔三差五“加钟”,“今日唔知听日事”的一个多月后,早已是惊弓之鸟的民众,却单独选出“网课至明年3月”这几个字并广为传播,哪怕这几个字后面还有“准备”二字,哪怕后半段是如此正能量的话。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话语,也体现了学校和老师的担当和重视,但最后这成了谣言。
在这关键当口,这名老师和这所学校,将不可避免地承受压力,可能来自民众,可能来自上级。
但是,他们何错之有?
硬件再先进,科技再发达,网课也不可能长期替代线下教学。学生听课质量无法保证,甚至或主动或被动地“凭空消失”,老师对知识的描述和表达常常词不达意,无法通过学生的表现判断他们的掌握情况,作业质量大打折扣……
网课,老师才是最焦急的一群人!负责人的老师,想尽办法提升网课效率和质量,备课时尽量图文并茂多下功夫,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安排各种打卡任务,三句一叮嘱,五句一鸡汤。一切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让网课打的折扣不至于太多。
我们当然希望可以尽早投入校园,但没有人知道事情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我还是说,做好网课持续下去,并且不知道持续多久的准备。
抱怨无助于改变事实,唯一的方法就是应对。
成绩普通,或者说波动程度较大的同学,建议把学习重点放在新知识框架,以及典型例题和基础题型上。在网课的连贯性和学习质量都不如线下教学的时候,但是新课还是需要继续的时候,“苟住别崩”就是最大的成功。
所谓的“苟住”,最起码的要求,是你要知道你正在学什么,并能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楚,基本的公式定理以及需要记忆的部分扎实做到位。如果光凭网课不行,那么课后是必须要通过回看、课本和辅导书自己吃下来,直到熟练讲出来。
然后就是典型例题和基础题型,就是那种课本上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常见的题目,不需要动太多脑,没有太多变化的题目,能够保持高正确率。
对那些基础问题不大,成绩还不错的同学,那么更进一步就是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发现自己弱项并对症下药的做法。
我常说,判断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归纳总结能力。课本上有的、老师讲过的,练习做过的,考试考过的那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当中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那些简单哪些困难,哪些是我能轻而易举解决的,哪些是目前还不行但稍微加把劲就可以的,哪些对我来说是强人所难的?
这些问题如果有答案,那么学生就有了方向,就不会像盲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接下来,只需要对症下药解决,比如自行购买,或者问老师要针对性的练习来完成,通过密集训练来提升对题目的见识和熟练度。
比学习内容更难处理的,其实是主观能动性和坚持。日复一日独自一人长时间枯燥地对着屏幕学习,还要保持饱满的积极性,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上周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学习任务的拆分,这在网课中同样适用。时间上,把可支配的时间拆成若干个20分钟或者30分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完成某个任务。这个任务结束后适当放松和休息一下,再开始下一个任务,是一个更可行的方案。
家长方面,有要求可以提,有底线可以划,但尽可能少哔哔,少唠叨,否则你俩只会相看两相厌。
你们可以制目标,中长远的目标最好带有些许激励性,短期目标或任务则要具体化,稍加努力不难实现的那种。比如提前15分钟起床,背诵10个单词,做5道计算题不出错,能够复述出这个单元你在学什么等等。
另据家长反应,如果有相熟的,水平相当的同学,有条件在一起共同学习,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学生乃至家长之间也有娱乐、消遣、倾诉乃至吐槽对象,这是比在家单打独斗,大眼瞪小眼更积极的措施。
还是那句话:我们都不希望网课持续太久,但都应该做好它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准备。而且即便明天就能上学,后天呢,下周呢,下个月呢,下个学期呢?
往后的任何时间,一旦要网课,都应该要有一套预案。毕竟疫情已三年,网课已不新鲜,三年前手忙脚乱可以理解,倘若三年后仍然没有任何进步,家长们是不是首先应该反思一下了?
全文完
最后顺带宣传一下,区老师工作室寒假课程(中学数理化)安排已经出炉,线下是我们的首选,但是线上方案也已经存在,详情可以向小助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