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谈双减⑨ | 科学推进“双减”工作落地实施,构建具有未来意义的教育新生态
在“双减”工作落实过程中,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教育观,坚守教育初心与使命,不断开展教育新需求、新供给、新生态的实践与探索。本期的“双特谈双减”,带来三位特级校长、老师在科学推进“双减”工作落地实施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一起来看↓↓
为成长减负 给未来赋能
王欢(史家教育集团 )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史家教育集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政方针出发,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双减”工作的落地和落实,从集团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多维考量、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落脚点,科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实、做精、做细课后服务,以丰富的课后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的课后时光回归校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最大化降低学生校外负担,促进教育良好生态的形成,不断推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探索。
(可滚动查看)
一
系统谋划 整体推进
“双减”全面开展之前,集团首先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推进 “双减” 的顶层设计,从明确目标、系统设计和整合力量三个层面认真谋划“双减”落地、落实。
(一)明确目标,把牢改革方向盘
“双减”《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的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学的会、学得好、学得足,守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集团第一时间再思考、再梳理、再探索,依据东城区“双减”任务清单,再一次明确“双减”推进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政策学习引领,落实落细各级文件精神;
压实各级主体责任,聚焦“双减”推动“双升”;
完善集团四级教研,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明确教学质量主责,强化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层递设计,扩大发展推进面
2021 学年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内,集团以“双升”为工作目标,以“双减”为工作重点,做好教育改革的层递设计。
融合思想——集团校长带领六位党政一把手通过文件解读、 培训研讨等形式,在融合赋能中扩大改革推进面,教研力求做到“三全”“两跨”。“三全”即内容全覆盖、资源全共享、课堂全开放;“两跨”即教研活动跨学段、教学研讨跨校区。
融通文化——在“办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打造学习空间 赋能学生成长”为主题,与集团校园文化建设相融通,以校级、班级文化墙的形式生动展现集团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的风貌。
融汇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集团梳理、完善了各类管理制度及文件共计48 份,从而统一了育人要求,规范了工作流程,为提升办学品质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力量,构建改革动力群
集团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凝聚队伍,共促发展,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聚焦“双减”工作落实的现实难题。
党政领导挂帅,强化年级统筹管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党政领导明确自己的第二个角色,即集团年级组组长。每个集团年级组长,以项目为切入点,统筹组织集团内项目计划、实施、交流、总结。
专项研究深入,优化作业布置管理
集团深入开展各年级、全学科作业布置与管理研究,班主任充分发挥轴心作用,统筹班级每日作业数量,通过作业公示的方式,协调均衡各学科作业,提高作业质量的同时,保证孩子有更多自主实践的空间,让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有获得感。
学科教研优化,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初的9月份,集团8个学科共开展了20次大学科组教研,六所学校均参与其中,共计124人,275人次;集团10余位教师还先后参与到“双师课堂”的教学中;史家革新里小学37位教师主动报名参与“双师”课堂的教学实践,为注入课堂活力,提升课堂实效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干部教师流动,拓展跨校优质共享
目前,集团内流动干部教师 98 人,未来依托区域顶层设计及集团具体情况将会加大流动。集团内干部教师流动进一步带来基于思想、资源、项目的深度流动。
伙伴同行互促,融合教师队伍发展
集团设立了“伙伴同行”项目,对于有发展意愿、发展潜质的骨干教师,进行自我、他人、团队的多元诊断,基于诊断分析个体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基于分析设计“一对一”结对成长,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二
多措并举 拓宽路径
集团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建构推进“双减”六个层面的多元路径,将课程、课堂、教师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体要素,教师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中同生共长。
(一)创新理念,打造优质课程
集团以“博·悟”为构建课程框架的理念,让学生在“博”中打开学习空间,在“悟”中提升思维品质。鼓励教师依托国家课程,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通过学科综合的体系构建,进行大单元整体备课,通过研究、研磨、研讨,强化课程育人意识,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二)转变方式,生成高效课堂
集团致力于“学思知行”课堂构建,为学生成长拓展具有无限可能的成长空间。在此过程中,引导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逻辑自洽,删减不必要的、重复的内容,删除苍白的说教,改变“独角戏”的课堂样态,将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而提升课堂的质量。
(三)拓展结构,丰富课后供给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双减”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集团将其视为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整体课程设置等将课后服务分为五大空间,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课后服务清单:自主空间、悦读空间、律动空间、艺术空间、创意空间。
(四)健全制度,严格督导评价
集团以“双减”工作目标为导向,将督评工作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全面化、以“评”促“导”,让教育工作更加准确地朝着“双减”目标迈进。基于督评制度的建立健全,集团不断强化“双减”工作的落实、复盘、改进、梳理经验、固化成果。
(五)突破边界,推动资源整合
面对课后服务的全面推进,集团打破思维的惯性,建立整体供给的大资源观。一方面,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融入到课后服务的整体框架中;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课后服务中不断融合家校共育力量。
(六)多元群动,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集团致力于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以专业培训、研修为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综合素养、教学实绩。特别是引领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能力,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集团大年级组)、年段教研、校区教研、集团教研四级教研,深耕每一节课。每一级教研都认真做好计划,学科干部参加到教研一线,落实课堂视导。
三
聚焦重点 突破关键
在“双减”工作推进中,集团聚焦重点领域,以重点领域的深度改革带动学校办学实践的整体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变革、课堂转型、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家校共育等五个方面。
(一)课程“综”起来
教育面临全方位改变,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包容、交汇、渗透的特点更为突出。集团课程以无边界为理念,以“两级三层”为框架,致力于在成长综合指导中为学生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集团“创·智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接触中发现真实问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创制“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造品”,整体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相信,在广阔成长时空中让学生有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必将在回应时代呼唤中大有作为。
以“创·智汇”的“老人跌倒报警器”项目为例,孩子们创制的产品不仅实现了家庭层面老人所带的报警器与家人信息设备之间的基础性泛联,而且实现了学校层面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凝心聚力、创智聚慧的发展性泛联。
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立足于社会层面“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的现实关切,在产品设计制作中融入了深深的人文关切,切实将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贯通起来,从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泛联。
类似的“创·智汇”产品还有很多,如蜗牛智能物流机器人——自造一台能够为每个班级运输午饭的智能运输设备,“小智”&“小爱”智能语音机器人——自造一个能帮助孩子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并过滤垃圾信息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发音地球仪——自造一个会讲话、助学习的“智能发音地球仪”,爱眼宝——自造一款手持或桌用的能够提示小伙伴们预防近视的电子产品,自动翻书机器人——为行动不便者创制一个带有传感器的图书翻页机器人等。在“创?智汇”实践中,孩子们从健康益生、居家创意、校园生活、城市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研发产品。
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涵蕴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彰显出科学与爱心的相遇、个体与他者的通连。在这个广泛参与的综合学习项目中,孩子们因观点不同而争过、吵过,最终学会了怎样说服别人、怎样聆听对方,明白了艰巨的任务要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懂得了在团队中要勇于担当。
最重要的是,在全力以赴展现自我的同时,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一个孩子在作文中挥笔:“我们虽然小,但是我们的世界却可以很大!”
(二)课堂“连”起来
东城区是北京市“双减”政策落实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区,集团积极参与和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在按照区教委的整体部署推进校长交流轮岗的同时,集团积极探索把教师交流轮岗和“双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本学期开学初,集团制定了《史家教育集团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史家教育集团“双师课堂”工作方案》。在“双师课堂”中,集团开展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共同上课的实践探索,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普通教师作为合作教师。在“双师课堂”教学中,我们初期的着力点有两个。
其一是如何充分发挥两位老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主讲教师备课,另一位伙伴教师也要备课,然后通过两个教学设计找不同,互相借鉴,促进提升。
其二是如何巧用学生资源优化课堂生成。9月1日,特级教师万平老师跨校区“双师课堂”上了一节“我是一个好学生”的启蒙教育课,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她设计了让学生剥鸡蛋的活动,万老师执教班的一位同学刚开始信心满满上台剥鸡蛋,但是没剥好,遇到困难后便要退缩了,可是屏幕另一边的小同学却很顺利地剥好了,万老师便巧用“隔空成果”,实现零距离互动,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理能力。
在今年9月刚刚融入集团的革新里校区,“双师课堂”除了在国家级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在课后服务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
例如,史家和革新里两校区学生作文评改答疑的课程,就是基于学生在习作中的问题与困惑,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互相启发,释疑解惑,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为更多的孩子搭建可以自信表达、主动发展的学习场域。
再例如,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集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们统一备课上课。为了更好地推进落实《读本》进课堂,集团思政中心的骨干教师跨校区结成师徒帮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师徒帮对共同备课的形式统一推进。
在史家校区老师与革新里校区老师的共同教研中,两位老师还就《读本》中的《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一课进行了“双师进课堂”的演练,就《读本》中《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进行了说课。
“双师课堂”推广基于集团教师的专业共识,“双师课堂”的常态化机制让更多教师体验这种新型课堂教学实践的魅力, 并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双师课堂”之后的面对面交流研讨,特别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普通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引导。
在“双师课堂”绩效管理中,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统领作用,并加强了对团队教师的分布式激励,积极构建统分合成、群动共生的“多师课堂”生态。
(三)课后“实”起来
集团推进课后服务的主导思想是强化学校教育主渠道,把课内学习和课后服务有机整合起来。
集团开展课后服务遵循以下原则:
体现课后服务的丰富性——打开五大学习空间,供给赋能学生成长的丰富活动;
体现课后服务的普惠性——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在课后托管服务中受益;
体现课后服务的全员性——以优质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课后服务;
体现课后服务的规范性——从方案制定到课程安排再到课后管理实行闭环管理;
体现课后服务的优质性——汇集家、校、社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
集团课后服务中第一个时间段的自主空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的3:40—4:20。自主空间原则上是全员参与,语数英三科教师参与看护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校内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
集团课后服务在自主空间后从4:30开始,还有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后时间的各类社团活动。社团的组建、内容的确定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既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又注重个体的爱好与兴趣,既是学生常规课堂国家课程学习的延展与扩充,又是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平台。一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在开学初依据学校提供的社团活动招生简章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线上选课。
在课后服务中,集团将工作做得实之又实,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五大学习空间,既自主空间、悦读空间、律动空间、艺术空间、创意空间,共计开设了艺术、科技、创意、律动、人文、悦读等几大类376门课程。汇集了家、校、社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
9月4日周六早8:00,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同步进行线上选课。共有3402名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73.16%。每周总计惠及11538人次,平均每位学生每周参加3.39次课后服务。开学第二周全校共有学生853人,五天均参与课后服务的总人数为837人,占参与课后服务人数的98.1%。
9月份,通过东城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完成区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后服务需求调研”,回收问卷847份,占在校生总数的99.3%。结果显示,97.8%以上的学生家长对学校上学期课后服务内容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730名学生需要参加本学期课后服务,占参与调研学生总数的85.6%。
在集团一年级“零起点”教育调查中,包含课后服务的“童蒙养正”育人得到家长的认可,教育教学满意率高达97.71%。
集团课后服务通过精准推送和高质量构建,致力于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社会教育热点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回归学校,让学生的课后时间真正回归家庭,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本源,从而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安全感。
(四)作业“通”起来
集团制定了《史家教育集团学生作业管理实施细则》,从作业方式、作业质量、作业公示、作业管理主体和教学评估等不同层面,着力贯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升”“一减”之间的关系。
一是创新作业完成方式。在作业布置中设计具有横、纵、深立体三维的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学习内容在作业完成上采取不同方式:有以巩固学科知识为主的基础性作业、以大单元学习整体构化的主题探究式作业,以学生学习能力为落脚点的分层作业、以学科综合为切入点的弹性作业、以跨学科整合性的长作业,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究性作业。
二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深入探索作业的高质量设计,实现基础作业的少而精、分层作业的精准性、弹性作业的合理性、个性化作业的必要性。
三是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学期初各年级组、各学科组要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明确作业设计和作业公示流程和要求,学科组、年级组将作业的设计方案在校内进行公示,结合当天教学内容,各学科每天的作业每天在班中公示栏中进行公示。
四是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学校教学主管领导,严格把关,审核各学科开学初的作业研讨和作业设计文案;学科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教师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和学校作业管理细则研究本年级的作业设计,从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总量进行整体思考,年级作业基本保持一致;班主任负责班级全学科每天作业总量的把控,与各学科老师做好作业时长的对接,合理确定学科之间的作业比例,进行整体协调,监管每天班中作业公示。
五是教学评估促改提升。学校把作业布置和管理作为把学科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的重要维度,从作业总量把控、作业内容选择、作业形式设计、作业批改规范、作业反馈要求、作业辅导实效等贯通起来,形成一个闭环管理,把作业布置与管理作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家校“携”起来
在“双减”推进中,集团努力改变家庭教育结构,让家庭教育突破自体循环,家校携手打造广阔的学生成长引力场,扩展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时空。
集团倡导家长主动成为学校的教育伙伴。秉持着“理念共识、教育共谋、管理共为、成长共享”的理念,集团持续推进家长治理、家长论坛、家长沙龙、家长课程、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集团课程“家长资源专家库”等基础性家校工作,特别是着力增进家长融入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家校共育改变家庭教育结构,也推动学校教育结构发展。
集团积极回应家庭教育结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服务学习”活动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从而将家校共育导向广阔场域的家国情怀,进而以家国情怀涵育学生全面成长。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倡导理念、课程、教学、评价、资源的固有边界都要打开,让各种要素整体聚合于成长综合指导,重点是提升学生的无限性思维、成长型思维及综合运用知识并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集团通过积极推动综合学习项目点建设、积极推动综合学习课程群打造和积极完善综合学习行动的实施等方法,促进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成为为完整的人。
在多向打开的家校共育时空中,我们努力让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气一样充盈在学习行为与成长意义的引力场中,形成泛在连接,并着力突破学生成长中的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显在效应与潜在效应的传统界限,引力波呈涟漪状层层向外辐射传播,学生的学习时光弥漫引人入胜的生命成长气息。
例如,我们在“妈妈读书会”中强调“母传德”,在“爸爸运动队”中倡导“父传责”,在家长“星期六课程”中追求“共学共成长”。
四
深度构建 协调发展
“双减”很大程度改变了教育的需求、供给与生态,但是学生成长的逻辑、内核与价值没有改变。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考量工作,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地把握“双减”,从而能够更为系统地推进改革举措、取得发展实效。
(一)教育需求改变,基于连续时空的学生成长逻辑不变
“双减”从政策上高位引领全社会的教育需求,在落实过程中切实改变了许多家庭的教育观。基于教育需求改变,大家对成人、成才、成功关系下凸显成人的意义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或者说把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来。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促使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促使人首先成人。特别是一个人在18周岁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更应以“成人”为目标追求。
当然,如果把“成人”看成是未完成的存在,那么,成人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成才”只是人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成人的形式而已,“成功”也只是人在特定发展阶段获得某种程度的外界认可而已。
与此同时,教育还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内在价值。人是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的。尤其重要的是,人是整体性的人,是身心完美融合,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理性和实践的共同追求。
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祛功利化”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综合衡量,而不是对人所获得的某种外部要素的评价,人的立体发展体现在身心智趣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德养成上,而这正是“成人”的内在规定性,是“成才”与“成功”之意涵盖不了的。
成人比成才、成功更重要。成人决定成才的性质,成人规定成功的方向。在“双减”工作中,大批学生从教育培训市场回归家庭和学校教育,实现了学习时空的内在连续性。同时,也更加明确与强化了固有的成人背后的成长逻辑。
在史家教育中,我们认为,教育即成长,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长”的过程基于树人规律。
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关键是在促使学生成人的过程中给成长无限可能。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根本上体现为促使受教育者成人。成人主要是让孩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我们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对孩子成人的导向作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路径。
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追求学问的特有逻辑。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引导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厚植家国基因、筑梦种子生长。
现在坐在教室中的孩子,在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已成年、正作为,并要全力为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贡献、成栋梁。树木树人,善教善成。着眼国家整体建设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我们要把落实“双减”的工作成果切实转化提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成就。
(二)教育供给改变,基于综合指导的学生成长内核不变
只有把成长成人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规整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大写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在“双减”中切实将教育重心从培训转向培养,进一步打开传统教育的学校边界、学科边界、学段边界,在升级教育供给中让学生成长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未来。
育人要素的固有边界都要打开,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将这种新的育人特质称为“学习泛联化”。
“学习泛联化”的实质是使各种教育要素形成泛在关联、实现整体育人。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聚焦道德品质、深度理解、综合运用、合作意识和新场景转化应用这五个学生成长赋能点,不仅提倡“学以致用”、更积极落实“学以致慧”,不仅关注“有教无类”、更努力追求“有创无类”,在“德智体美劳”融合互育中突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收获成长。
在此过程中,学生因思维有品质而专注,因表达有创意而绽放。综合学习成为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场”与“态”。
在史家教育中,我们围绕学生成长赋能点,积极推动综合学习课程群打造,特别是让学生在博悟厚德、品源至慧、健康工程、审美素养、探客创造等一系列综合课程学习中建立起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体验的联系,推动学生在内驱力、生长力、学习力的步步形成、层层递增中真正实现课程无界、成长无限。
在“博悟学习”中,我们着眼家校社共育的结构性变化,开发一套课程,着力呈现民族性、系统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从文化传承角度表达中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探索。
我们选中博物馆中的文物。文物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态、文化发展及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贡献。于是按体系,15个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研发共同体,集合了近300名教师志愿者开始研发。老师们数不清走访了多少名专家,数不清翻阅了多少书籍,数不清多少天到深夜才离开学校。
由此,在博物馆进行双师学习的《漫步国博》教材出版。学生用书8册,教师用书4册,34个单元,全新形式开展学习。在学校由各学科老师都要以改革的方式任教的《博悟之旅》教材出版。学生用书15册,教师用书5册,48个学习单也集结出版。《博悟亲子研学》教材出版3册,30个单元。三维、高清、音频、视频俱佳的数字博物平台上线……
家校社融合、多学科联动、全资源共享的博悟课程,让孩子们面对每一件文物都学会多角度思考、多层面理解,不断涌起对祖先聪明才智的敬畏与尊重,持续生发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与践行。
由学校主导的家庭参与、馆校结合的系列博物馆课程还弥补了国际上博物馆学习只由博物馆开发的缺憾,也成为我们进行国际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
一次,某国最好的一所学校的学生上过课后激动地说:“我们上了一节奢侈的课。啊,原来他们是沉醉在5000年的文化熏陶中。”这套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这项改革被评为国家课程改革一等奖。
(三)教育生态改变,基于使命领动的学生成长价值不变
“双减”正在深刻地重塑教育新生态,给予学校更多探索发展的空间。无论是“五项管理”,还是“课后服务”,要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就要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在“双减”工作中提高学校发展水平,进而提升学生成长品质。学生成长品质提升基于成长价值实现。
只有彰显成长价值的教育,才是具有“双减”实效的教育。我们要在学校教育中贯通“家庭、家校、家国”的教育引力场,让教育新生态在“双减”工作推进中层层拓展。
在史家教育中,学生成长价值体现为最大可能地打开生命发展空间,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我们着眼教育生态改变,深入推动综合学习课程群建设,探索确立学生综合学习行动的坐标轴——“博悟赋能”,致力于以“博”打开成长的无限可能,由“悟”积聚发展的持久动能,为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多向赋能。
具体讲,“博”基于教育主题、结构、要素、路径及场域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体验的广域时空学习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成长的养分。
“悟”基于成长逻辑、规律、内涵、价值及信仰的层递性,让学生在深思、深研、深探究的高阶思维培养中最大程度地生发成长的意义。
在此过程中,“博悟”是输入和转化,“赋能”是输出和呈现。我们追求的“赋能”就是在创构世界的教育实践中让持久的发展动能外显为无限的成长可能,层层推动学生去实现个体生命意义的觉醒、群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人类生命道德的完满。
“博悟赋能”的行动轴在史家“服务学习”活动中得以不断明确,基于“双减”工作的学校教育新生态同时不断形成。
在“服务学习”中,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真实问题。特别是在“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亲子坏情绪,Go Away!”“以爱传家,回家做饭”“家书守护行动”等一系列亲子服务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共同关注家庭中的真实问题,如家人之间反而更难控制情绪、家人之间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家人之间很少能凑在一起做一顿饭、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家庭文化正能量越来越被忽视等。
为此,孩子们清晰地勾勒出心中的好家庭模样,并初步探索构建了“中国好家庭标准”——用心陪伴、平和交流、价值滋养。随着史家“服务学习”活动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孩子提出的好家庭标准所承载的质感和温度。
“服务学习”中的问题往往由班级中的一个孩子首先提议,本班或跨班、跨年级、跨校区的多个孩子及其家庭共同组织并面向社会推进。多方聚力,博悟赋能。
学生和家长还通过活动提出“史家好家长标准”:讲职责、少指责;应到位、少越位;倡等待、少替代;多动脑、少动恼;常对话、少对抗。简单的关键词,蕴含着家庭教育的精髓,逐渐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识。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开学不停学”期间,孩子们在战疫行动中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在“服务学习”中开展“一路有光、温暖相伴”“战旗在我心,传播在我行”“让冷门文化景点‘燃’起来”等一系列项目活动,活动中携手家人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用小小臂膀撑起一片同心战疫的蓝天晴空,彰显了“心有温度、行有智慧”“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史家学生成长品质,践行了由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成长担当,“家庭、家校、家国”的教育引力场不断拓展。
“双减”,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双减”工作落实过程中,我们不断开展教育新需求、新供给、新生态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的发展体系,为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以高质量校园生活促“双减”有效落地
刘国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教育生态得以重塑,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更为凸显。我们务必站在政治高度看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校,着眼未来育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提升教育审美境界,重构高质量校园生活,不断提高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学生吸引在课堂,吸引在校园,以此促进“双减”有效落地。
(可滚动查看)
一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系统构建育人体系
“双减”政策体现了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他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减”倒逼学生回归校园育人主阵地,课堂、作业、课后服务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唯有从人的成长出发,把它们纳入学校全面育人体系中,才能系统推进,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贸大附中“一三一”全面育人体系框图
贸大附中“一三一”全面育人体系,立足教师队伍这“一”基座,通过组织制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三大”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指向成就幸福这“一”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涵盖了作业减负、课堂质量以及课后服务“三项工作”,“组织制度”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保障,“资源共享”畅通了家校社育人渠道,而“队伍建设”则成为双减落地的第一软实力。
民主管理,激发师生内驱力
人本理念在贸大附中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是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成就人,给师生自由开放的参与权、建议权、否决权,营造学校无“官”的平等文化。
学校构建民主管理共同体,创新“双减”背景下师、生、家长“三级对话”机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教师代表走进校务会,与校务会零距离对话,参与学校决策;“心语信箱”架起学生与学校连心桥,校长每周回复来信,引领正确价值观念;试行“学生校长助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领导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落实“校长对话家长”制度,推行家校社共育“九五”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健全机制,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设置学生发展与卫生健康中心,打好“减作业负担、提课堂质量、增优质服务”及“五项管理”校本行动组合拳,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构建健康校园体系,提高体育健康工作标准。完善健康工作体系,制定《贸大附中健康十大行动》《贸大附中加强体育工作二十二条》《贸大附中手机管理3.0版》,系统推进体育健康工作;落实“双减”精神,推行党员干部“四陪”行动,即“陪吃”,干部陪餐保证饮食卫生健康;“陪住”,干部24小时值班住学生宿舍,守护平安校园;“陪跑”,干部教师带头陪学生跑操,打造健康校园;“陪学”,干部教师参与课后自习管理,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坚持课程育人,增强课堂活力
集团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建构推进“双减”六个层面的多元路径,将课程、课堂、教师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体要素,教师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中同生共长。
人本课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课程是落实“双减”的核心和基础。课程决定了校园的颜色,是黑白两色还是丰富多彩;课程决定了校园的生活,是枯燥无味还是充满生命活力;课程还决定了学校的品位,是急功近利还是志趣高雅。
与育人体系相适配,贸大附中“一三一”人本课程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鲜明特性。
贸大附中“一三一”人本课程体系
一是全面性。落实国家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补齐体育、劳动短板。学校开发“94121”体育特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走班选课,提高教会、勤练、常赛质量。借力大学等资源,引进冰壶、滑雪等十余个特色项目,给学生更多选择。以北京市规划课题“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引领,发掘校内资源,开发烘焙、小农场等劳动基地,让学生体悟劳动艰辛和劳动的乐趣,形成劳动价值观。
二是无界性。跨学科,开展“一带一路”等项目式学习,实现横向融合;跨学段,开展“生涯规划”等课程,实现纵向衔接贯通;跨章节,开展“整本书阅读”等大单元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跨年级,开设“论语大讲堂”等文化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开放性。利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化特色优势,开展国际理解等课程系列,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设小小研究员等科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引进北大资源,开设生涯规划、核心竞争力等课程,加强学生生涯指导。
活力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承载了课程育人的重任。课堂质量提高了,“双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学校姓“学”,就是要坚持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的中心位置,让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
贸大附中持续推进高阶思维活力课堂,聚焦“三高”目标:高情感体验、高思维互动、高自觉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活动,注重学生自主自觉参与,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有实际获得;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思维进阶,感悟生命成长。
实施“三合一”教学策略:教、学、评三合一,实现教向学的转变,尤其要把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新教材、新课标、新考试三合一,以新课标为标,追求目标最大达成;三维目标的三合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体化,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课程育人的进阶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尊重选择,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设计课后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常态+动态”“学业+活动”相结合的增值服务,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多样性。
学校开设四大类、近30门课后服务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校园生活提质。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和个性需求。增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做到教师先做、精选,提前预估作业时长,合理控制作业总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必做、选做。增强选择导师的自主性,实行“一生一导师”的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包括校长书记在内的所有干部教师为自己的“生涯导师”。增强新考试改革的适切性,实行教学班、行政班并轨运行机制,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
三
坚持审美育人,提升生命品质
提高效率,体现深度研究之美
“双减”是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塑。高系统构建、高压力状态、高标准工作、高质量目标,需要学校和老师通过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率,回应社会关切、社会关注、家长关心,以此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缓解家长焦虑。
贸大附中是一所纯粹的学校,有一群纯粹的教师,做着纯粹的教育。正是他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研组沙龙、集体备课中深度研究,高度关注,精度瞄准,才有了上课和辅导的强针对性和高效率。他们用高质量的课堂和课后服务,赢得了学生的安心,家长的放心。
克莱德·E·柯伦《教学的美学》认为,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贸大附中的老师们自觉地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成就学生的同时,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享受成功后的职业尊严感、幸福感和收获的意义,进而用自身的魅力影响和塑造着学生。
价值引领,提升学生体验之美
教育过程中,当学生进入对自身发展的享受和欣赏的审美境界时,才会真正体验到学习之美、成功之美,高质量的校园生活离不开审美育人。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留在校园,学在校园。
贸大附中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不断提升各项活动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校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提升校园生活的品质。
这里有欢笑、有感动,有引领、有思考,教师用美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亮点,用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好玩”,生命的激情,真正回归学校,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升生命品质。
贸大附中活力课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的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互助合作式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个性之美、价值之美和激励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感悟到学习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学生爱学习,爱校园生活,能够切身体验到学校教育的价值,也许这就是审美育人的旨归,也是“双减”的应有之义。
整合资源,实现学校治理之美
重构高质量校园生活,需要学校全面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保障学校基本物质、基本秩序,保障对学生的零距离服务,同时确保不给师生增加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贸大附中落实“三减”:减少低效会议,减少重复检查,减少事务性工作,切实减轻教师多余的负担;同时落实“三增”:增加评价的弹性,增加心理建设,增加自由支配时间,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工作的快乐。
人本化管理不断提升着管理的审美境界,让全体师生发自内心深处且灵活从容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性,让校园生活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而这种丰富多彩带给大家不断的惊喜和愉悦。
贸大附中是一所负责任的学校,是一所幸福的学校,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以高品质校园生活促“双减”有效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
重构“点-线-面-体”教育网
创造“双减”成长新生态
陈金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和落实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教育观,坚守教育初心与使命,以发现教育为内核,以“作业点-课堂线-课后面-家校体”为关键,扎实重构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网状系统,在科学推进双减工作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发展特质,创造性形成具有未来意义的“双减”成长新生态。
(可滚动查看)
一
聚焦作业点,生成“三三二”作业管理系统
在课程视域作业观的基础上,学校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不同学生情况,运用“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的作业研究范式,优化作业系统管理机制,完善作业反馈管理机制,生成“三三二”作业管理系统:
学校层面建立三张清单,“责任清单”(明确管理各层级工作责任),“问题清单”(问题要见人见事),“成效清单”(解决问题见成效);规划好三条线,暨作业基准线—作业落实线—作业监督线;在作业监督中做好双层反馈(家长与学生层面作业回访、学校与教师层面作业公示与展评)。
从而把好作业管理量性与质性的双重关口,在年级与学科的纵横交织中实现作业统筹管理,以优质的作业系统保障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以三张清单三条线为抓手,建设作业统筹管理机制
发挥三张清单的层级化价值,形成以校长、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要构成的作业统筹领导小组:以责任清单清晰小组成员职责与具体任务;以问题清单记录在统筹、监督学校、年级、学科、班级作业布置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以成效清单记录问题解决情况,并为后续工作积累统计与分析的数据,为五项管理的科学化渐进式实施奠定基础。
画好三条线,形成两表一览作业统筹管理实践工具:做好作业基准线的质性分析,在发现研究中创新作业设计维度,以中等水平为参照线,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在兼容并包中敲黑板,划重点;抓牢作业落实线,研究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形成以基本题与拓展题为两翼的分层化、弹性化、个性化作业内容,在基本题中夯实知识系统的储备基础,在拓展题中提升思维研究的多元能力,在量与质适度与优化中,层级化系统性实现学生的实际获得;严格作业监督线,发挥作业统筹领导小组职责,监督作业管理实践情况。
确保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在校基本完成,统筹安排综合时间不超过1小时,并在“两表一栏”的公示作业,坚决不使用手机APP布置收取作业。
以双层反馈三主体为载体,诠释作业反馈管理机制
作业反馈管理机制作为学校“作业点”控量保质闭环层面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结合教师对于学生作业“有留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的实际,一方面,形成家长与学生层面作业回访,学校要求不允许家长参与检测批改学生作业,不下发答案由学生自行批改,在反馈回访中主要评估学生与家长对于作业布置情况与完成情况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层面做好作业公示与展评,公示教师作业批改规定。
同时,针对作业中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教师在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否及时在答疑时间或者作业反馈课中进行全班普遍性反馈讲评与特殊性面批提高,是否做到反馈实效性与具体性,都将成为学校展评的重点。
二
串好课堂线,生成“四个一”课堂教学系统
在双减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学校将串好以思维课堂与项目研究为特色的发现课堂主线,以深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和深度落实“项目+”研究为路径,形成“四个一”课堂教学系统,即“1课1加强”的教学保障与“1融1多维”的评价保障,在学习共同体与研究共同的课堂教学范式中,全力守好教育主阵地,优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1课1加强”教学保障机制
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学校保证起始年级“0起点”教学,所有教学进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不随意赶超进度,不随意提升教学难度,使用国家统一教材,充分尊重教材。
同时,在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索中,在项目研究的研发实践中,遵循双减工作具体要求,在课程群、项目群与教师群的群+思维中,形成宏观层面的校本教研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特色系统-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进度管理,创新任务群式学习单、项目研究单,结合大教育观与大课程观的教育改革思路,形成“1课1加强”保障系统,暨在思维课堂的设置中增加作业保障反馈课,用课堂撬动师生在双减工作落实过程中的实际获得。
加强数据支持下的学情分析,形成基于学情分析-关注思维过程-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在科学化与系统化的课堂形成发现教育系统中课堂教学品牌,以哲学思维保障教师教育力与学生学力的形成。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理论学习与研究。结合当前“双减”工作以及学校整体计划,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研究专题,开展相关政策以及理论学习。
(2)严守课堂教学规范关。严把“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分层+辅导”三关,坚持实行教学常规检查,对每位教师的学科教学进度、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学生日常作业及批改以及常规质量监测等常规内容进行实时观测和量化评价管理,做到“有检查与记录、有反馈与指导、有跟进与落实”。
(3)发挥教研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聚焦思维课堂与项目研究主题,开展每周一校本教研与日常微教研,以群化思维在合作教研与特色教研中,实现交流共享,形成教师教研群体和而不同的教研特色;另一方面,立足学情与素养,设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年级、单元、课时系统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关注各年级平行班中特殊班级以及班级中的特殊人群,有针对性的布置批改反馈作业,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统筹价值,为思维能力的进阶式培养做好保障。
“1融1多维”教学评价机制
学校在发现教育评价系统中,融合课堂与课后实际表征与数据积累分析,充分实施教师主体评价与学生主体评价,在评价路径的多维度融合中,坚持做好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在前后左右原则中聚焦学生成长的未来性,生成具有“1融1多维”的评价系统。
三
描绘课后面,生成“3+X”课后服务系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开展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5+2”教育新模式,学校以发现教育为内核,以五育并举为系统,在研究与实践中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精准落实课后服务坐标点,深度描绘课后服务多元面,创新生成以“三”为特色的“3+X”发现教育课后服务系统。
以发现教育为内核,形成“三体一为”团队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保障课后服务品质与特色,学校在顶层设计中形成“三体一为”的团队保障机制:暨以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为主要构成的管理体与监督体,以特级骨干教师与项目教师团队为导行者与陪伴者的服务体,为全面保障课后服务的高效实施护航。
以五育并举为系统,生成“三维一网”项目研究体系
在课后服务项目系统中,学校让学生站在服务的正中央,遵循学生主体特质,在综合、实践、思维的进阶式培养中,锚定支点力量、特色资源、时间线索三个维度,落实五育并举,聚焦学生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编织一张具有未来属性的发现教育场域中的特色项目研究体系网。
特色一:三个支点力量。发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育引领力量,综合各工作室的教育研究力量,激发发现教师团队整体实践力量,形成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专家教师团队。
特色二:三大特色资源。依托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品质特色,融合学校一校一品体育社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教育戏剧团等体艺特色,垃圾分类劳动教育特色,在优质资源整合中形成84门菜单式校本特色课后服务体验项目。
特色三:三段式一贯通。第一时段是“学习时刻”,即作业反馈课;第二时段“自主时刻”,即项目体验,学校提供84门菜单式校本特色体验项目;第三时段“温暖时刻”,即晚托服务,组织晚接同学参与各类休闲活动,可以阅读交流,可以动手制作,也可以参加游戏,学校管理团队人员负责监督管理。
以多元成长为目标,形成“三层六力”成长评价系统
从“我将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我如何缩小差距”目标出发,结合学校发展力与影响力、教师教育力与研究力、学生学习力与品质力,形成“三层六力”的发现教育评价系统,在课程评价、课堂评价、学生成长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多元维度中,形成动态发展与成长评价报告,并依托数据分析结果,精准服务个性化需求,为发现教育课后服务的整体实践提供评价系统参照。
四
凸显家校体,生成“1+1”家校共育机制
面对双减工作的落实细节与学生成长的未来方向,学校与家庭携手同行,形成“1+1”家校共育机制。
一方面,解读文件精神层面,学校提纲挈领,向家长宣传“双减”工作的政策主旨,与家长在培育孩子层面达成教育观与管理观的一致;另一方面,规划实践层面,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明晰课后服务内容要素与特质,在数据调研的整理与分类中,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同时,坚持学生自主、自愿、自定的“三自”活动原则,以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三步为必须,形成家校协同共育共同体,从而为双减政策下的发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创新建设提供支持。
2021年,是美好的改革之年。这一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精准解读“双减”政策关键点,举全体教师之力,锚定成长需求,重构教育供给,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融共促中,创新生成“双减”成长新生态,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师生素养的高幂次提升、为家长负担的高效率减轻深度助力。
来源: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编辑:尚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