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然教育 丰富研学旅行

  强化自然教育 丰富研学旅行

  贺江华 罗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自然教育是指让青少年通过欣赏、感知和了解自然,从中获得感触和启发,进而提高关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户外教育方式。自然教育是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湖南拥有一批以自然生态为主体的世界级研学旅行资源,应进一步强化自然教育、丰富研学旅行内涵,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自然教育培训、自然教育机构(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公众对自然教育的作用认知不足,自然教育基地和课程缺乏体系化有效供给、从业队伍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导致能力参差不齐、规范标准缺失导致行业机构管理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强化自然教育——

  正确认识自然教育的价值是实现研学旅行目标的前提。一是认识到自然教育是破解中小学生“自然缺失症”的重要手段。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2015年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具体表现为自然知识缺乏、肥胖、注意力紊乱、创造力下降、抑郁等问题。自然教育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其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二是认识到自然教育是激发中小学生爱国热情最自然的方式。孩子们在自然教育中获得的体验和乐趣,会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引以为豪。

  科学构建多类型课程体系是自然教育有效供给的核心。一是强化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城市中小学生接触和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比如依托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重点建设幼儿教育、都市环境教育等类型课程体系;二是抓住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契机,依托省内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重点建设自然体验、自然保护、责任担当、专业人才培养等类型课程体系;三是将自然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形成“自然教育+体验农场+特色餐饮+非标民宿+社区营造”的城郊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比如长沙县开慧镇“飘峰一所自然学校”,重点打造了乡土体验、乡村振兴等类型课程体系,成为中小学生本土化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

  打造多元人才培养平台是提供自然教育优质服务的关键。相关调查表明,国内自然教育从业者鲜少通过院校系统课程获得专业能力,行业人才缺乏、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问题普遍。因此,一是应构建高校自然教育专业人才系统培养体系。支持鼓励农林、师范类高等院校设置自然教育专业,编制一批优质教材、精品在线课程,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二是政府应引导搭建自然教育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建立湖南省自然教育专家库、成立湖南省自然教育联盟,为高校和行业机构等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三是建立自然教育工作骨干、志愿者队伍。可依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分会平台,定期开展“自然教育引导师”系统培训,培养一批自然教育工作骨干、专业认证的自然教育志愿者。

  建立完善的行业规范标准是自然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是制定自然教育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由政府牵头统筹,协同行业专家、相关协会、民间自然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制定包括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评定标准、行业机构服务标准、自然教育导师培训认证和考核标准、自然教育课程设计规范等在内的规范和标准;二是制定自然教育行业安全运营标准。包括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以保障自然教育行业的健康安全运营;三是制定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扶持标准。建议在全省现有研学旅行等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基础上,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营、自然教育行业机构设立、自然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小学校自然教育组织运行、自然教育志愿者服务等多环节加大专项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以保障自然教育类研学旅行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平衡。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教授,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