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之前的道家学说中无为之治的概念,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许多人都曾经听说过老子的大名,也知道一些出自《老子》的名言警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等等。还有一些人知道后来道教将老子尊奉为太上老君,是神仙般的人物。或许还有人知道来自骑青牛出关的故事。

  可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老子的学说曾被一群人改造成实际的政治学说,并在战国后期、西汉时代付诸实践。这种政治学说被称为“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问,其根本特征就是无为之治。

  那么,这种无为之治的概念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为何会被西汉统治者尊奉呢?

  

  1. 战国时期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道家并无明确的思想传承和系统的政治主张。因为号称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也没有提出过十分系统的政治主张。

  翻阅《老子》可以发现,老子讲的最多的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想象,他在《老子》中说道,最理想的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由此可见,老子只是在设想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并无具体的政治主张。

  老子所说的无为也只是要求人们放弃智慧、仁义,回归天性,遵循天道的自然规律而已,并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为什么老子的政治理念会如此淡薄呢?

  

  这其实和老子的身份、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周代王室的史官、国家图书馆馆长。

  当时的史官和国家图书馆馆长并非专注文化事业,而是主要负责沟通天地与人类,执掌星占、历法。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相较于现实政治,老子对自然的运行规律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正因如此,老子才强调人类应该遵循不可捉摸的道。

  追寻老子的足迹进一步发展道教学说的庄子更加漠视现实政治,他开始执着地追求对现实的超脱,追求所谓“真人”的超凡境界。

  

  例如《庄子》中说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

  也就是说,庄子追求的是忘掉一切社会名利,无视一切社会现实,专心追求至高无上的道,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这种学说当然不能拿来治国,自然也不会得到当权者的支持。

  所以,为了扩大影响力,争取统治者的支持。在战国中后期,一些道家学说的传承人开始主动和政治靠拢,创造出了一套新的黄老学说。

  为什么道家学说的传承人要把老子和黄帝结合到一起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开始祖述尧舜,墨家开始宣传自己是大禹的传人,老子的传人自然也要抬出一位祖师爷与之抗衡。

  如此一来,在政治传统中拥有重要地位的黄帝便被老子传人挑中,变成黄老学说的创始人。

  此外,战国时期,各国争霸,亟需提高自身实力。道家学说与当时的国家需求格格不入,如果再不加以改革,道家学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所以,不少道家学者积极入世,参与政治,用自身的政治实践完善了黄老学说。

  这种黄老学说的兴起与齐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公元前386年,田和篡权,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田和为了论证自己取代姜氏家族的正统性,大力宣扬自己是黄帝之后,姜齐是炎帝之后,利用上古传说黄帝战胜炎帝附会田氏代齐,为自己站台。

  如此一来,齐国国内掀起了尊奉黄帝的热潮,黄老之学也最早出现在了齐国。

  黄老之学在战国后期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显学之一,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时的齐国稷下学宫是黄老之学的大本营。据《史记》记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传承人:“慎到……田骈、接子……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这些学者纷纷在稷下学宫讲学,著书立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慎到、田骈等人都有著作传世,如慎到的《慎子》,田骈的《田子》等,都是西汉时期流行一时的黄老之学专著。

  由此可见,黄老之学的传承者颇多,且著述颇丰,在战国末的学术舞台、思想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成熟时期的黄老学说打破了各个学说的壁垒,将各个学说统合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适应了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建设的需要,为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作了重要铺垫。

  1. 无为而无不为的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在众多政治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汉王朝的官方政治学说。这背后有其必然性。

  

  正是因为,经过秦国的严刑峻法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安,讲究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开始受到人君的推崇。

  但是,这种无为而治并非彻底放开国家限制,而是有其特定的边界与手段。

  在政治方面,无为而治强调的是尽可能地抓住主要的法律条文,严格执行,对一些细枝末节进行宽松管理。

  正如陆贾《新语》所言,秦国也想治理好国家,但秦国过于心急,设置了太多措施,刑罚过于苛刻,反而弄巧成拙。陆贾的这种想法可能是西汉许多政治家的共识。

  因此,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统治者就开始大力废除各种严刑峻法,简明法律条目,方便百姓生活生产。

  

  汉初萧何制定律令时,据《汉书》记载“(萧何)取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由此可见,萧何只是简单地制作了律令九章,这和后世《唐律疏议》动辄数十卷的篇幅相比,可谓是极为简便。

  在萧何制定律法之后,继承萧何相位的是曹参,曹参没有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一切按照萧何的规矩来,因为他认识到,萧何的规矩已经十分简便,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此外,无为而治强调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并不叫君臣一起摆烂。

  因为,黄老之学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如何治理好国家,这老子、庄子的追求人生的超脱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在黄老治学中有着大量有关人君治国策略的论述。

  

  如《慎子》中说道:“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也就是,作为君主不应该事必躬亲,而应该尽可能地调动下属的能力,自己做一个无为之君。

  在刑罚方面,黄老之学讲究的是德刑并举,这一点其实和儒家学说十分接近,这表明了黄老之学杂糅诸家学说的本质。

  正是因为这种德刑并举的法制理念,使得西汉一代的社会风气颇为良好。

  西汉初期的黄老学说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改变。据《汉书》记载 自从信服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去世,剩下的臣子大多开始转向儒家之学。

  

  到了汉武帝任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学便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不再作为汉朝统治者官方学术思想而存在。

  即便如此,黄老之学也并未散失去生命力,从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末,黄老之学的精华依旧不断被人们吸收、运用。

  实际上,汉朝的统治方式从来都不是独尊儒术的,而是“霸王道杂之”。我们从汉武帝时期被汉武帝重用之人的学术倾向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被重要的汲黯、杨王孙等人都修习黄老之学。

  东汉光武帝之时,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光武帝开始有意识地复兴黄老之国之术。

  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曾对臣子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此柔道行之”。这里的“柔道”是指西汉初年实行的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治国政策,由此可见,光武帝刘秀意识到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依旧有其政治价值。

  

  不过,说到底,东汉以降,儒学更盛,黄老之学作为一种政治学说已经日薄西山,不复昔日荣光。此时的无为之治已经慢慢地转变为一种养生和宗教修炼方法。

  例如《后汉书》记载“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也就是说,在东汉宫廷中,有些人已经将黄老和浮屠(佛教)放到一起,将其视作一种宗教,所谓无为也只是一种宗教修炼手段。

  此外,黄老之学开始向哲学转化,最终催生了魏晋时期盛行一时的玄学。

  道家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并不重视现实政治,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小国寡民。此后,庄子更是完全抛弃了政治,寻求完全超脱世俗的真人境界。

  

  这种学说难以在各国纷争的战国时代发扬光大,于是乎,在战国时期,一些道家学说传承者有意识地改造了道家学说,创造了黄老之学,加入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内容。黄老学说诞生之初,在齐国稷下学宫中颇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

  西汉之初,由于经过了秦末战火,天下百废待兴,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批信奉黄老之学的政治家开始制定简明扼要的政治、法律等各方面政策,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逐步衰微,最终,在东汉中后期,黄老之学逐步转变为一种宗教、哲学思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