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3高考备考:作文提升训练8道典型试题及经典范文

  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新闻联播》主持人:“我们无须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睥睨失灼见,平视助攀缘

  茫茫浮世,识人者多,自知者少;滚滚红尘,谄渎者盛,守正者稀。世人皆喜云山睥睨,自以为看得清明。殊不知俯仰之间,事物的原貌往往失真。无论俯视抑或仰视,都无法避免扣槃扪烛的迷雾,而唯有平视,方可助我们见云开月明,进百尺竿头。

  杨绛曾说:“你拾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面对人与我间的差距,许多人自比《秋水》中的河伯,俯瞰溪流时自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仰观北海时又只能望洋兴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有人只看得见自身某处优势或缺陷,以之与他人对比,不断放大,继而用作自夸自擂的资本、自怨自艾的缘由。一如把“卖惨”当作营生、消费网友同情的某些博主,这些行为都是无法平视自我、不懂自尊自爱的表现。而靠钢铁义肢走上T台的模特们,既向世界宣示了残疾不是梦想的局限,也给我们传达了接纳自己、平视自我的智慧。

  平视不仅是对自我的洞察,还是与人相交的原则。

  《易经》有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以平视的态度对待他人,既是对自我处世原则的坚守,又是给予交往对象应有的尊重。汉有万石君,官至太中大夫,对待门人子弟仍恭敬守礼,赢得满朝盛誉。当我们读到《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士大夫之族,往往置之一笑,然而当我们设身其中,又有谁能坦荡地说自己从未折节去奉承他人呢?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明晰“礼待他人由衷”的道理,更是将平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而杜甫“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之语,磬音入耳,字字珠玑。

  敢于平视,是一种自信,而善于平视,是一种力量。

  猛回首,泱泱中华几多磨难,又几多屈辱。我们曾被取笑称为“东亚病夫”,也曾被拒于世贸组织之外。那时的我们,饱受俯视和冷眼,而在这些不屑的目光之下,我们终于用奋斗站稳了脚跟。如今的我们,不必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当我们站在与欧美同等的高度上,自然不能以昨日所受的“己所不欲”,施加于今时的他国。于是,中国不吝惜可以收取专利费用的疫苗技术,亦不蔑视他国合理的发展需求,甚至将北斗共享,以求共同发展与繁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也应由过去的仰视,换作今天的平视。这,是中国用实力积聚起来的自信,也是用技术融汇起来的力量。

  踽踽于时代之山,总有人早一步登上峰顶,也必有人依旧徘徊在山脚。立于天地正中,俯视而骄,仰视而喟,唯有平视,方能洞观自身,尊重他人,并在未来的攀登中,走向更高远的山峰!

  【写作指津】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通读三则材料可知,其共同的观点是:我们不必仰视,也不该俯视,而是要选择“平视”。材料中的“仰视”“俯视”“平视”实际是三种态度,即“自卑”“轻慢”“正确认识自己”。“仰视”,在形态上是抬起头向上看,包含敬畏、仰慕、渴望、自卑之意;“俯视”的目光是居高临下的,包含轻慢、自得之意。三则材料都对“仰视”“俯视”予以否定,实际否定的是“自卑”“轻慢”的态度。

  那么自卑是因为什么?轻慢的缘起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所说的“台阶”中得到启示,“台阶”可以是人的地位、名声,也可以是学问、成就,还可以是人生的修为、境界等。而“平视”则意味着:不与别人攀比地位、名声、财富,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步调从容淡定地成长。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总有人在你前面: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总有人在其他方面羡慕你。做到“仰视”而不自卑,“俯视”而不自得,才能从容淡定地生活、成长。考生写作的时候可找准一个角度,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立意】①正视自己,脚踏实地;②平视他人,不卑不亢;③永远向上,永远谦卑;④调整心态,方能淡然从容;⑤不与他人比较,做真正的自己。

  【素材集锦】

  名人说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②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崇礼让》

  ③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

  ——老舍

  人物志

  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位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户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布衣布鞋的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他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冷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2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记》有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画家绘画,常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布局设色妙至纤毫、极尽精微,从而造就了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整体把握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细微之处。“致广大”与“尽精微”,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又促进了“尽精微”,二者相辅相成。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我们要谨记教诲,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登高望远、统揽全局,胸怀国之大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了解大局、把握大局,才能高瞻远瞩、找准定位,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先“放弃”延安,毛泽东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而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时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把握、去推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落实落细、积微成著,始终脚踏实地。“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任何工作都是由小及大,一点一滴完成的。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精微”,把控好细节,否则,就会因为“细节中的魔鬼”而导致功亏一篑。对于我们来说,要切实增强细节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终将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永葆奋进之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无论是“致广大”还是“尽精微”,都必须以奋斗来支撑。数百万驻村干部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奋战;广大抗疫工作者坚守岗位、勇敢逆行,在战“疫”一线守护大众的生命……这一幕幕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奋进之心砥砺前行。无论面对多大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为伟大复兴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引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话题。而材料第二段,则从绘画角度对于“致广大而尽精微”进行了生动的解释:从大处着眼,既抓住精神实质又立足广大意境;从小处着笔,在细节上极尽精微。而材料三习近平主席的话,则从时代意义和人生意义上,指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

  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

  从“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来看,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如何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来谈。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一件事来谈在此经历中,自己对“致广大而尽精微”有了怎样的感受。

  立意:

  1.“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胸怀大局,脚踏实地。

  3.尽其“精微”,方能致人生“广大”之境。

  3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可能都在寻找归属和意义。每一个“我”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认同与归属感;而每一个“我”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往往又会迷失方向,丧失意义。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袋、套作。

  以众成“我”

  没有“我们”,“我”就如同海上漂泊的孤舟,虽秉持自我,却无处停靠;只有“我们”,“我”就如同置身洪流的沙石,被主流思想紧紧裹挟,最终迷失自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与“我们”的关系呢?窃以为:个体应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隔离于集体之外的“我”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孤寂与迷惘,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了。正如于乱世中周游求仕的孔子,当他的政见没有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学生也相继离开时,他满怀“吾已矣夫”的无奈。无“我们”,“我”遍寻天下,也难遇知己;无“我们”,“我”走遍四海,也难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而湮没于“我们”中的个体则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群体心理控制下的提线木偶,鲜明的个性被集体抹平,最终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把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那些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是“虚假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将接受灌输和操纵逐渐内化为一种本能,又怎么能回答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呢?渐渐地,“我”不再是“我”,只是“我们”中的一小部分。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漩涡中的我们,切忌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面。“我”与“我们”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自我认同感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中。换言之,决定“我”和“我们”之间关系的,不是外在的特征,而是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于是,为了实现“大道之行也”的社会理想,古人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个人品格,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正向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中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能会使个体陷入“剧场效应”,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失去自我,但个体也能在集体中汲取正能量,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自我。所以个体应该正确处理与“我们”的关系,“我们”塑造着“我”,“我”也要在“我们”中坚持自我,定义自身的价值,在与“我们”的价值交换中形成价值增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最终达到以众成“我”的目的。

  【题目解读】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事实判断,第二句话是价值判断。其中第二句话包含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需要重点把握。“每一个‘我’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认同与归属感”,即在没有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理想、能凝聚个体力量的群体中,个体往往会产生无力感,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有才华却无法大显身手,最终陷入精神孤寂的深渊。“每一个‘我’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往往又会迷失方向,丧失意义”,即在个体个性完全被集体遮蔽、只强调“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会被集体压制,个体的个性会遭到遮蔽和扼杀。过于强调“我们”,会压缩个体自由生长的空间。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要理性、思辨地看待“我”与“我们”的关系的角度出发。

  作文立意

  ①勿沉溺于“我们”,丧失自我;

  ②于“我们”中发现自我价值。

  【素材链接】

  ①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法】阿尔贝·加缪

  ②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4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在山谷,站得低,格局不高,常常心胸狭窄;人在山上,站得高,格调高雅,不流于庸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拥宽广胸怀,登时代之峰

  人陷滞于低谷,坐并观天,常常心胸狭隘,谓之“俗”;人攀登至顶峰,拓宽视野,更拥宽广胸襟,谓之“仙”。因而,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陷于逼仄之谷,应不畏惧峰顶之高,拓宽视界,宽广胸怀,由此方能驭时代之浪潮,登时代之高峰。

  所谓困于低谷令人心胸狭窄,并非处于低谷即会狭隘、流于世俗,而是由于个人的心地狭窄而纠结缠乱,无法挣脱低谷之状态。目光所及受限,从而鼠目寸光、管中窥豹,不得宏伟蓝图,只有一孔之见。而所谓攀登高峰令人心胸宽广,也并非必然。宽阔胸襟并非仅仅因为站得高,而是更多地得益于向顶峰攀登的过程,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从而深厚底蕴,宽广胸怀,能高瞻远瞩,乘时代之浪潮。

  “回眸云际间,半壁青山。须知攀登赋辛坚。”就如攀登从来都不是轻松的,百年征程所书写的丰功伟绩也不是敲锣打鼓获得的。一切的宏伟史诗,都是一代又一代“乱云飞渡仍从容”“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时代新青年所书写的。他们以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野,舍小家顾大家,才会有国测一大队不断涌入青年的力量,历尽艰险,经天纬地,绘测祖国壮美河山;才会有抗疫阻击战中,许许多多的青年成为“天使白”中的一员,无畏前行。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信念,不畏艰险,坚定攀登,抵达时代之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身在顶峰,新时代的青年要高瞻远瞩,辨析时代之需,体察时代之变,方能引领时代之潮。“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从来都不在少数,但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拨开迷雾,寻找光明。我们要拥有高雅的格调,要有高尚的胸怀,方能绘蓝图,践通途。不妨看张桂梅校长于深山中建设学校,日复一日却始终如一,只为让更多的女孩能够接受教育,抵达大山之外的世界;又如加勒万河谷上的青年们在接力守护,以英雄之魂,换取祖国大好河山的安宁,江山如故。是青年们将青春扎根于祖国大地上,以青年之胸怀,谱写华美篇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的青年们站在顶峰,就要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不囿于常规,勇于创斯,由此才能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我们看到了华为探索鸿蒙操作系统,才会在贸易摩擦与安卓断供双重打击袭来时仍坦然面对;我们还看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由此可见,只有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开拓视野,敢于求新,接续探索,才会摆脱平庸,拓宽格局,脱颖而出;才会有海晏河清,繁荣昌盛。

  拥宽广之胸怀,是青年们不畏艰苦的信念,是青年们甘愿扎根的奉献,是青年们敢于创新的开拓。青年人立于顶峰,不落“俗”之尘网,就有如“仙”的超凡脱俗的格局、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丰盈深厚的底蕴;就能征服时代之巅,铸就时代之峰!

  【写作指津】本题是漫画作文题,材料以“人+谷=俗”和“人+山=仙”这一内容提示了人生哲理。漫画作文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漫画中所描绘出来的细节,一人在谷,表情沮丧;一人在山,表情愉悦。其次,要抓住漫画下面的文字提示——人在山谷,格局不高,常心胸狭窄;人在山峰,格调高雅,不流于庸俗。综合画中内容及文字提示,结合写作任务——“反映你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知此漫画作文立意的目的在于指引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与追求。再结合“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可知学生在行文中无论是对素材的选取还是对观点的表达,都要与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

  【参考立意】①登高望远,不做井底之蛙;②开阔胸襟,做新时代之青年;③不畏低谷,勇攀高峰;④驭时代之潮,淡看谷底与峰顶。

  【素材集锦】

  名人说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②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梁实秋

  ③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我的引导者呵,领导着我在光明逝去之前,进到沉静的山谷里去吧。在那里,一生的收获将会成熟为黄金的智慧。

  ——泰戈尔

  ④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

  ——卢克莱修

  时文选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几代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出来的。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用双手和双肩战天斗地,用鲜血和汗水改天换地,新中国从废墟上迅速站起;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魄和勇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一砖一瓦建造起中国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攻克一个个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人物志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一条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的艰辛之路。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性的问题,哪怕到了今天,粮食也是世界头等重要的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杂交水稻的理论并进行了研究,后来日本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推进,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的问题更加紧迫。在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也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仔细的研究与实践,他首创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但后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袁隆平在试验技术上经历过数次重大失败,其培育的稻株有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于是,袁隆平潜下心来研究国内外各理论著作,最终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的所有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也正是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从而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基石。

  5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信念(节选)????罗洛

  信念是一株树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在险峻的群峰中

  高山柏站在崖层上长年不息的风

  像无数发怒的雄狮向它奔袭而来

  高山柏站立着

  不弯腰,不屈膝

  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

  在它头上

  是祖国的蓝天

  在它脚下

  是祖国的崖层

  它的根牢牢地

  扎在崖层深处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首现代诗分为三节,运用比喻手法,把信念比喻成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它虽历经磨难,但不弯腰、不屈膝,因为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扎根在祖国的崖层。这首诗告诉我们,人要有坚强的信念,经受严峻考验,信念才会更坚定;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信念才会不动摇。写作提示考生应扣住诗歌中信念须“经受严峻考验”“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两个层面写作。如果只写信念和其中一个层面,在二类卷评分;如果只写信念,没有扣住信念的两个层面,只能在三类卷评分;如果不写信念,在四类卷及以下评分。可以先论述当今时代信仰缺失,尤其是青少年,急需信仰的阳光照亮人生之路;接着可以写信仰对青年成长的意义,如“五四”青年,革命者,抗美援朝战士,正是因为人生有信仰,生命才爆发出巨大的能力;然后分析信仰需要“经受严峻考验”,如焦裕禄、南仁东、孟晚舟等,分析经历风雨的信仰才能真正深入骨髓,成为血肉的一部分;再论述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以写钱学森、袁隆平等,论述信仰只有扎根祖国的沃土才能正在成长;最后论述青年当有怎样的信仰,如何让信仰指引成长。

  参考立意:1.信念助力人生之路。2.人生为长征,信念为旗帜。3.心有所信,方能远行。4.把信仰的种子埋进内心深处。

  【借鉴例文】

  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正如高山柏,“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信仰只有扎根与祖国的怀抱,才会如高山柏一样茁壮。

  2021年9月24日,被加拿大非法扣押1028天的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国。孟晚舟发表感言说:“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回首3年,我更加明白,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指相连,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想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6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重视“志”的作用。如清代金缨就曾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大意是,志所指向的地方,无论多远都能到达,无论多难都能攻克。我们处在一个越来越美好的时代。志在科技兴国的如邓稼先、于敏,志在防沙护绿的如焦裕禄、塞罕坝人,志在医学报国的如屠呦呦、钟南山,志在体育强国的如许海峰、苏炳添……他们所做的是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我们的今天正得益于身后强大的祖国。

  上述材料能给志存高远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以“志气与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的选材与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相融相通,契合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审题时要理解材料内涵,分析蕴含的意义。材料共6句话,话题聚焦“志气与底气”。第1句点明对“志”的重视古已有之。第2句引用学者名言论述“志”的作用。第3句解说名言,强调“志”的意义。第4句立足当代,“越来越美好的时代”与尾句“我们的今天”“强大的祖国”相呼应,扣合“底气”。第5句是一组排比事例,从科技、生态、医学、体育等角度,列数各领域的典范,指向“弘志报国”。第6句是点睛之语,彰显写作主题,暗示写作方向。

  写作的重难点在于厘清两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志气高昂者的奋斗,汇成今日中国的底气;强大的中国给予底气,让青年激扬逐梦强国的志气。写作中要结合青年发展和时代使命进行思考立意,将个人成才和祖国发展相结合,如“志气汇聚底气,底气激扬志气”“志气底气偕行,擘画复兴宏图”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当代青年应心怀远志,接续奋斗,以高昂志气筑牢未来中国的底气。写作时如果偏写其中一方,只谈“志气”或“底气”的作用,则都不够全面准确。论述时可与时代同频共振,博观约取,体现思辨性,进行深刻、精当的表达,彰显时代价值和青春担当。

  【例文】

  志气与底气偕行,青年共家国成长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回望来路,先辈们为国为民的志气构筑成今日强盛中国之底气;展望今朝,强大祖国的雄厚底气激扬起我辈青年高远的志气。志气与底气偕行,个人与家国同频,立于时代潮头的当代青年更应与时代共振,融时代波心,在志气与底气的交相辉映中促复兴伟业!

  心念黎元,志在强国,个人怀志气,在奋斗实干中坚实家国底气。

  孙中山先生有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溯古望今,从革命岁月到建设年代,先辈的志气始终生辉于家国进程。正因为有如国士于敏一般投身戈壁成两弹的科技人员,“科技强国”的征途前程大好;正因为有如塞罕坝人一般扎根荒漠造绿洲的生态卫士,“美丽中国”的愿景并不遥远;正因为有如谷文昌一般驻村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书记,“共同富裕”的目标未来可期……心以为家,志以为国,是一代代先辈不变的人生底色。正是每一份个人之志,汇聚成国家由弱至强、国富民安的坚实底气。

  万里恒昌,蒸蒸日上,国家作底气,在时代新序中高扬个人志气。

  正如《人民日报》所刊:“行进中的中国,是你最大的底气。”这份底气映照在我们的谈吐、胸襟、气质里,也镌刻进我们追逐理想、奔赴山海的征程中。“太空出差三人组”圆梦宇宙,再探苍穹,靠的是航天强国的愿景、科技实力的飞跃;奥运健儿满载荣誉,国歌频奏,源于国家为强民体魄做出的持续努力;“悬崖村”村民跨越压在祖辈身上的穷苦大山,独龙族实现一步千年的飞跃,依托于国家脱贫攻坚的扶持、全面小康的梦想……背靠着日益强盛的中国,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追梦舞台,有了敢梦的勇气和圆梦的力量。

  昂扬志气,铸实底气,小我融入大我,在家国同频中共筑复兴伟业。

  欣逢盛世,勇立潮头,我辈青年有着更多发展可能;不负盛世,击楫中流,你我当以个人志气强国家底气。不妨像清华天格少年,追梦宇宙,以科技助国;抑或如大学生宋玺,参军维护世界和平;或是如志愿者李莎,扶智山区,助教育发展。身入时代洪流,让个人与国家同频共振,在砥砺奋进中,个人志气满,家国底气坚,共赴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我们当用躬逢盛世的底气实现万里路遥的志气,在志气与底气的相互激荡中与国偕行,擘画宏图!

  【名师点评】

  此文首先是立意精准,中心突出。阐明了志气与底气、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胸怀大视野,笔下书家国,站位高远,格局宏阔。其次是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三个分论点各有侧重又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又有思维深度,体现了较好的思辨性。三是论据丰富,论证有力。文中运用科技强国、脱贫攻坚和体育盛事等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角度丰富,论证有力。突出的特点还在于语言有哲理深度,有深挚情感。标题结构对称,嵌入中心论点关键词,鲜明铿锵;文中引用金缨、孙中山等人的哲言警句,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圆梦宇宙,再探苍穹”“个人志气满,家国底气坚”“与国偕行,擘画宏图”等句式整饬,语言凝练,体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7

  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普交流会上,老师对同学们说:“2003 年,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将五星红旗带入了太空。2007 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二泉映月》《黄河颂》《东方之珠》等 30 首经典歌曲。2020年,中国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用以太空育种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种子。”这时,老师问:“如果今后中国发射更先进的深空探测器,你会选择搭载什么东西呢?”

  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校刊《这里》上。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携灯以行,大国风范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升空的时候,把五星红旗带上了太空。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空的时候,带了《二泉映月》《黄河颂》《东方之珠》等 30 首经典歌曲。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升空的时候,探测器上搭载了用以太空育种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种子。那么以后,我们该带什么去宇宙好呢?

  我想,就让我们带一盏灯吧,一盏永不熄灭的中国灯彩。

  唐人有诗:“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1800 年前,竹骨绢制的中国灯彩便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与烟火争夺节日的主场。漫步灯会,山水龙凤、鱼虫花鸟,应接不暇,可掌中赏玩,亦可高悬远观,不可谓不精彩。这点点火光汇作恢宏的灯河,在历史的画卷中款款流淌,直至今日,依然向世人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千载春秋,繁荣鼎盛。

  选择灯彩,不仅因其独特迷人的审美意趣,更因它承载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如果将地球比作大洪水时代挽救生灵的诺亚方舟,在无限深邃的星海中孤独地、不停息地航行着,那么深空探测器便是人类向宇宙探路的信使,正如神话中殷勤探看的青鸟,搭载无数希冀飞向了我们即将进发的远方。中国以数十年孜孜求索的科研精神,在深空探测领域从白手起家奋斗至尖端前沿,这是一辈辈英雄科学家拿骨气和汗水挣来的成果。

  但硬气与骨气之外,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仍然始终流淌着强大而温柔的精神基因。两种似乎相悖的品质在这些英勇的人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深空的路,中国先去走了,提着一盏古朴温暖的灯,愿能为后来者带去一片光明。这是对国际霸权主义的一记冷眼,也是对屈子“来吾导夫先路”精神的继承与传扬。而这盏以恒心光源作为动力、永不熄灭的灯也成了茫茫宇宙间中国的象征,它光彩夺目,永远鲜活,永远年轻。

  我希望,有朝一日,当我领着后辈仰望星空时,能告诉他:在玉衡星与天权星之间,还有一束我们看不到的光源,它来自中国的深空探测器。它有着从上古神话中流传下来的名字,以盛唐之绚丽色彩,以魏晋之绝代风骨,以共和国之光辉,正代表中国,代表人类,向宇宙深处进发。

  这是我们的风范,这是大国的担当。

  【素材链接】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 2022 年 4 月 16 日 0 时44 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 183 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北京时间 2022 年 4 月 16 日 9 时 56 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

  [适用话题]

  1.爱国奉献 中国形象

  2.创新探索 终点起点

  3.青年偶像 人生价值

  4.科学精神 航天之路

  5.和平发展 开放自信

  6.民族复兴 铭记历史

  [精彩标题]

  1.太空探索 步履不停

  2.出发皆为梦想 归来都有壮志

  3.梦想和实干齐飞 奋斗与荣耀一色

  4.让中国声音响彻太空

  5.向星辰大海出发

  6.航天梦想飞船随时都在启动

  7.六月征发心犹壮 万里归来颜愈少

  8.漫步太空人不老 中国航天接力跑

  9.欢迎航天英雄回家

  10.在科技自强的路上一往无前

  11.天地不同老 日月岂停旋

  12.致敬航天人扬我华夏魂

  [金句集锦]

  1.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适用话题:科学 ?梦想 ?奋斗)

  2.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景海鹏(适用话题:梦想 ?坚持 ??创新)

  3.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王亚平(适用话题:困难 ?坚持 ?青春 ?风景)

  4.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4亿多人民。(适用话题:爱国 ?自强)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适用话题:探索不息 ?人生 ?科技)

  6.“感觉良好”!(适用话题:心理素质 ?责任担当 ?无畏精神)

  7.中国人的六个月,全人类的大半年。(适用话题:中国形象 ?民族复兴 ?开放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8.有国才有家!不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相信,大家只要把国家的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无前,克服困难。----翟志刚(适用话题:爱国情怀 ?信念信仰 ?不惧困难 ?初心)

  9.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才有了人生辉煌……(适用话题:爱国 ?奉献 ?责任 ?初心 ?平凡 ?伟大)

  10.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杨利伟(适用话题:爱国 ?奉献 ?不惧艰辛 ?自强不息 ?快乐的定义 ?人生价值)

  11.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航父”齐奥尔科夫斯基(适用话题:梦想 ?毅力 ?奉献 ?勇气)

  [精彩时评]

  1.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我们必须坚持精神引领,用好精神力量。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无论前进到哪一阶段,都要把航天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在肩,弘扬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在新的征程上,我愿与大家一起继续前进。我坚信,有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伟大航天精神的激励,我们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人民日报》(适用话题:爱国情怀 航天精神 梦想追求 奋斗实干)

  2.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聪明智慧、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充分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航天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勇攀新的高峰。——《解放军报》(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宇宙探索 自强不息 忠诚爱国 中国自信)

  3.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中国过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种种成绩,“是祖国强盛的证明”,而航天梦作为中国梦的一个缩影,足以激励一代代青年奋发向上。——《中国青年报》(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中国梦想 青春风采 科技自信)

  4.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64 年前,第一代东风人凭借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东风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见。64年来,千千万万有志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献青春、献终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人民日报》(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爱国情怀 自强不息 ?青春风采)

  5.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广大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广大航天人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凝聚起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你们不愧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人民日报》(适用话题:爱国 使命 团结 创新 )

  8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 年 5 月 22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总书记深情的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民情怀,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回首汶川抗震、抗击“非典”、抗击雪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有事件,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再看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共奔小康……所有经历,无不折射出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别于西方政党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就是,让人民生命安全,让人民生活幸福。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命题材料分三部分,一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语的出处和背景,二是一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典型案例展示,三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简要分析。三个部分有着一种有机的关联: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理念,党的理念决定了党的作为,党的作为决定了民心向背。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民政党,一切为民。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比较显豁,难的是写出新意和深度。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立意:

  第一,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关心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和政府的神圣使命。一个政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永葆青春,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植根于人民,永远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殚精竭虑,“不惜一切代价”,莫不是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百姓的幸福安康。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2020 年率领民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现全面脱贫,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民的福祉,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

  第二,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至上”的理念正是党和政府人权政策的体现。维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应是人权保护的第一要义。西方一些所谓的“人权大国”动辄对中国指手画脚,时不时发布一些所谓“人权报告”,对中国政府说三道四,妄加指责,但是,只要看一看各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我们就不难看出谁才是真正的“人权卫士”。“生命至上”的理念,我们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第三,疫情背景下的经济腾飞,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行动的丰厚回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基本控制住疫情、最早恢复生产的国家之一,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疫情背景下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全民脱贫共奔小康……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了一点:正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将捍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将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中华民族才会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人民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兴我中华!

  【例文】

  人 民 至 上

  回首已过去的 2020 年,对每个人来说,最难以忘怀的恐怕都是——战疫。

  疫情初发时的恐惧,抗击疫情时的竭力,初战告捷时的欣喜,总结表彰时的动情……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好在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疫情下的生活终究是有惊无险,我们的日子还在平静地度过,我们的经济还在平稳地增长,我们戴着口罩的脸庞还时不时地泛起平和的笑意……

  拥有这一切的我们:该感谢广大的医护工作者——那些在关键时刻敢与死神拔河的“白衣天使”;该感谢人民警察、部队官兵——那些在灾难降临时总是冲在最前面的勇士;该感谢“最美逆行”的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临危不惧的志愿者——那些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厦的脊梁和无惧脏活累活险活的无名英雄……没有他们,绝不会有我们今天的静好岁月。

  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理念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感染新冠和因病死亡人数的比率最低、最先基本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

  这一点,应该让西方某些一直以“崇尚人权、敬畏生命”而自我炫耀的国家汗颜。如今,西方许多比中国科技更发达、医疗水平更高的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纷纷沦陷,他们难道不应当认真反思自己对待人民健康的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意识吗?

  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臣如此,党群亦然。中国共产党能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逐步发展壮大,打败入侵之敌,推翻“三座大山”,进而发展成今天的“世界第一大党”,原因只有一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视民如手足,民视党如腹心!

  中国能够快速、全面地控制住疫情,无他,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使然!在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严峻时刻,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视人民生命重于泰山,视人民健康高于一切!

  2020 年,还有一点大家不应忽视,就是在倾全国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另外一件大事——2020 年,全面脱贫!

  当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各地的领导干部、援助人员、科技工作者和许许多多志愿者纷纷来到老少边穷地区,伸出援手,以自己的经验、智慧、技术、资金……支援还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们。随着 2020 年 11 月 23 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中国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前无古人地与“贫穷”挥手告别!

  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位扶贫干部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民的富裕,我们都是穷人。”

  没有人民的富裕,我们都是“穷人”;没有人民的健康,我们都是“病人”——多么朴实的话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世界上又有多少政党、多少政府真正体悟到了这一点!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比那些在疫情中沦陷的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更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才能得民之心,才能战无不胜!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文章通过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脱贫两个事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文章的最大特点是由自己和身边普通人的感触谈起,由小及大,逐层加深,于客观议论中突显出文章的主旨。还通过中外对比,在讥刺某些号称“人权大国”,却任由疫情泛滥的“伪人权”的嘴脸的同时,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党和中国政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理念,极具说服力。

  【素材链接】

  2020 年 5 月 22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总书记的深情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民情怀,温暖人心,令人动容。

  面对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一开始就确定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人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一路走来,何等惊心动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短短 3 个月内就扭转了疫情防控的严峻局面,以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病亡率创造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奇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的伟大“抗疫组曲”中,“不惜一切代价”是最动人的主旋律。有担当,有决断,党中央第一时间做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即使付出城市停摆、经济下滑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能牺牲,肯奉献,先后派出 340多支医疗队、超过 4.2 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不抛弃,不放弃,有一分希望就付出百分的努力,武汉确诊的 2500 多名 80 岁以上高龄患者中,救治成功率近 70%,年龄最长者为 108岁。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还有比这更暖心的话吗?

  生 命 至 上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比喻:生命是“1”,事业、名誉、金钱、地位、友情等都是“1”后面的“0”,若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

  这个比喻提醒我们:生命重于一切。如果借“人格权”这个法律用语来表述,可以这样说:在公民所有的人格权中,生命是法律所保护的最高利益形态。没有生命,甚至只是没有健康,任何政治、经济、社会权利都会变得无足轻重,乃至失去价值。

  所以,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首先应当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撇开生命健康权,去侈谈什么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名誉权利都是舍本逐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理念,正是抓住了维护公民人身权利的精髓,扎稳了中国人权大厦的根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深情的话语流露出浓浓的人民情怀,直击人心,令人顿生暖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大众健康、挽救人民生命,正是国家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完美演绎。

  人命关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作为人民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更是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了一切工作的首位。2020 年年初,中央就及时提出为了抗击疫情,维护人民健康,即使“付出城市停摆、经济下滑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的号召。中国这个有着14 亿多人口的大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控制住疫情,正是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归功于各级政府采取的得力举措,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归功于广大医护人员的赴汤蹈火、无私奉献……而这背后的原动力,就是生命至上,要把新冠肺炎病毒对人民生命的戕害降低到最低水平的坚定信念!

  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以彰显。其实,这一理念一直以来就体现在党和政府对待人民生命健康的具体行动中。

  我曾经读过旧版中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讲述的就是党和政府对 61 位食物中毒民工“不惜一切代价”救援的故事:在 20 世纪 60 年代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党和政府调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运送病人,全国各地调集药品医治病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 2008 年抗击雪灾中,“风雪中党的声音传来,千百万人牵着手抗雪灾;冰雨中党的温暖送来,心贴心传递着爱”的歌声。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灾时,“不抛弃,不放弃”的搜救理念。2013 年抗击非典时,“抗击‘非典’守土有责,严防死守确保全胜”的掷地有声的宣言……这些令人感奋的点点滴滴,无不闪耀着“生命至上”的人性光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个始终将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政党,一定会永远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一定会给广大民众带来光明的前程——让每一个人在永葆“1”的前提下,不断叠加这“1”后面的“0”!

  点评:文章从一则精妙的比喻谈起,强调了生命安全和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由此自然引入文章论题,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的伟大意义,指出这一理念正是保护人权的精髓和核心。作者以 20 世纪 60 年代救援中毒民工、汶川抗震救灾、南方抗击雪灾、抗击“非典”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事实为论据,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关怀和呵护。文章层次清晰,过渡自然,首尾呼应,说服力强。

  【素材链接】

  2008 年“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调度下,各路救援大军迅速赶赴四川灾区抢险救灾。在各种救援力量疾进灾区时,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担当重任,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千里驰骋,支援灾区救援。航空、铁道、公路等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紧急调集飞机、机车、车辆,快速编组专列,加强铁路、公路交通保障,实施空中和地面立体输送,将各方救援力量和重要救灾物资、救灾装备输送到灾区。

  各路救援大军通过空中投送、铁路输送、公路摩托化开进并举的方式疾进灾区。12.3万名解放军官兵、2.3 万名武警部队官兵,展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兵力最多、速度最快、机动范围最广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他们昼夜兼程赶赴灾区,承担起抢险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赴川参加抢险救援的省外救援力量在震后两天到达全部受灾县(市)区,3 天到达全部重灾乡(镇),7 天到达所有受灾村,通过开展“进村入户搜救行动”,从废墟中抢救出生还者 83988 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 1500 多万人,救援转移受困游客 5.5 万人,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伤亡率。

  ——灾难面前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正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形象生动的诠释。

  铭记每一位死难者的名字

  前些天,我们收看了《为了和平》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影片片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13 年,中国与韩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从 2014 年到 2020 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 7 年移交了 716 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些志愿军烈士英灵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在中华大地上安息。

  这些天,我和我的同学一直在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做,意义何在?

  其实,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并不仅仅表现于尊重和敬畏活着的生命,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应当怀着敬重之心,同样应当维护其生命的尊严,并且尽量满足死者的生前遗愿,给其在天之灵及其家属以最大的安慰。

  更何况,这些逝者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殒身他乡的革命英烈。我们更有理由让其叶落归根,让他们的亲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 716 位回家的英灵差不多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姓名一时还无法得悉。国家通过遗物辨认、DNA 比对等途径,寻找到了部分英烈的亲人,知道了部分烈士的名字,一个个昔日“无名英雄”的名字被铭刻在志愿军烈士陵园中的“烈士墙”上。

  没有名字,那数目就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有了名字,那数目就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英烈们的名字映照于每一位悼念者的眼帘,映照于祖国的青山绿水,映照于茫茫宇宙日月星辰……这,正是对这些为国捐躯的生命最大的尊重和告慰。

  由此,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那一个个死难者的名字,想到了唐山大地震纪念墙上那一个个罹难者的名字,想到了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墙上那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这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是一个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都有一段段与其相关的生动故事……如今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切戛然而止。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这一个个生命的符号,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尽力避免摧残生命的种种天灾人祸,思考如何使世界更加美好,使生命更加美丽……或许,这就是我们瞻仰、默诵和铭记这些名字的意义。

  每一个殒身不恤的英烈都值得怀念,因为是他们夯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流淌着他们的热血;每一个普通的死难者都值得纪念,因为国家与民族正是由这些普通的人所组成。没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哪有国家与民族?不分高低贵贱,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每一个生命,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公民权利得以确立和伸张的表征。让英烈们的遗骸回家,为“无名英雄”找回名字,将普通的死难者的名字刻上民族和历史的“记忆墙”……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崇高理念的真谛,也就能深刻领悟党和国家迎志愿军遗骸回家、为“无名英雄”找回名字、将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死难者的名字铭刻上纪念墙的意义了。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这同样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点评: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对待逝者的态度及其意义。也许写法上稍显稚拙,但议题颇有深度,值得鼓励。文章从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谈起,阐述了这一事件不仅在于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信心,铭记烈士功勋,更在于让英烈魂归故里,而这正是对逝去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接着作者更进一步,探究了铭刻和铭记那些殉国的无名英雄和遇难的普通民众名字的意义——这同样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的体现。

  【素材链接】

  2020 年 9 月 27 日,第七批 117 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由空军运输机运-20接运回国,并在沈阳桃仙机场举行了迎回仪式。

  2020 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在这场持续 2 年零 9 个月的战争中,197685 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为战争的最终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 2014 年到 2020 年,7 年时间里,共有 716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魂归故里。

  这是中国第七次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此前六次均在清明节前夕完成。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迎回仪式最终定在了“9·30”烈士纪念日前夕。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之际和“9·30”烈士纪念日前夕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彰显我国爱好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让铭记功勋、褒扬英烈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让英烈魂归故里,为无名烈士找回名字,亦是对这些逝去的生命最大的尊重。

  本文由高中语文课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