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白羊田一所小学3个人:1名老师2名学生

  

  100多个学生,40多个学生,20多个学生,7个学生,2个学生……时光流逝,廖良劝脑海里的画面从10年前放映到今天,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只是学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热闹不再。方山村是临湘市白羊田镇最北端的村落。村里的方山小学坐落在一座山脚下,40年前,响彻山谷的朗朗读书声曾是叫醒大山和居民的“闹钟”。时光荏苒,随着年青一代的“出走”,学校日渐式微,到如今,只剩下一个老师、两个学生和一座空寂的院子。

  □红网岳阳站记者 罗凯

  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学生锐减

  方山村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2538人,19个自然组,是白羊田镇17个村中的大村。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余元,是临湘市典型的贫困村。 方山村村长廖如怀回忆,方山小学自解放以来就已开办,学校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500多名学生到操场做操都站不下。2000年伊始,学生的人数从三位数向两位数过渡。 今年49岁的廖良劝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正式到方山小学任教。他说,2003年,方山小学还是一个完全小学,学生100多人,老师有10多个;2004年,学校开设了一、二、三年级,40多个学生,3个老师;2010年,开设一、二年级,20来个学生,2个老师;2011年下半年至今,只开设了一年级,1个老师,眼看着学生从两位数锐减到2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学校的学生减少,似乎是大势所趋。廖如怀说,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父母到打工的城市上学;没有外出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一般爷爷奶奶要带好几个孙子孙女,就把大的小的一起送到镇上读书。

  偌大的校园里只有3个人

  12月12日,记者来到方山小学。操场上崭新的水泥地板散发出很重的湿味,两个全新的篮球架站在偌大的操场上显得有些孤寂。一旁教学楼新刷的红底白墙,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刺眼。“杏、林、休、森……”随着姜艳萍老师的手指在黑板上移动,单薄的声音从空旷的教室里传出。廖梦玲和廖锦鹏并排坐在讲台下听讲,没有争先恐后的竞争,像一对和谐的姐弟。这所学校的“主人”便只有他们3个,偌大的学校空空如也。 廖梦玲今年7岁,住在方山村伍下组,离学校有一公里路。廖梦玲的家和老师姜艳萍的家挨得近,每天姜老师就带着她来上学。 6岁半的廖锦鹏,家住在学校旁的一座山上,离学校有两三里路。廖锦鹏还有一个哥哥,已经在长沙上大学。家里贫穷,为了节约开支,让他就近在方山小学读书。 姜艳萍说,今年上半年学校还有7个学生,因为学校现在只开设了一年级,学生都到镇里上学去了。 白羊田镇中心完全小学离方山村约5公里,学校有校车到村里接送学生,每期需700元。由于学生分布较散,校车接送学生的时间常常会提前或者推迟。金钱和时间,这就是廖梦玲和廖锦鹏还在方山小学上学的原因。

  村长和唯一的老师坚持办学

  学生的减少,并没有动摇村长廖如怀要坚持办学的想法。“方山村是白羊田镇的大村,人口比较集中,日后肯定还有学生进入。”廖如怀坚信着。 廖良劝和姜艳萍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村长的想法。廖良劝和姜艳萍其实是一对夫妻,2008年后,姜艳萍开始接替廖良劝老师一职。“山里的孩子迟早会走出去的,说好普通话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我只会说我们这里的方言,不能误人子弟。”廖良劝说。 姜艳萍在嫁给廖良劝之前,一直是岳阳县公田镇河东小学的老师,普通话比廖良劝强很多。她也意识到,一年级是孩子学习打基础的时候,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守在学校,哪怕只有孤零零的三四人,但姜艳萍从来没有后悔过,放弃过。

  爱心力量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孩子在学校除了获取知识,与人交流也是必修课之一。然而,廖梦玲和廖锦鹏除了呆在课堂里,两人没有更多的活动可以参加。 12月12日,华能电厂燃料部团支部组织青年团员,为廖梦玲和廖锦鹏送来了保温杯、取暖用具和精美的学习、文体用品,陪孩子踢足球、跳绳、变魔术。孩子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比冬日里的阳光还要灿烂。姜艳萍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从未见过两个孩子如此开心。据了解,这是该厂连续第三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他们的举动温暖了孩子,孩子们的笑容也持续温暖着他们的心。 廖如怀说,2011年6月10日凌晨临湘市遭遇了30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方山村正是受灾地区之一。2013年3月以来,华能电厂、市水务局、市外事侨办等3家单位进驻方山村,开展为期两年的建设扶贫工作。其中,华能电厂为学校进行了重新装修,硬化了操场;临湘市文化局捐赠了篮球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据介绍,目前,方山小学是白羊田镇中学的教学点之一。“保留教学点,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确保适龄儿童全部上学。”白羊田镇中学的校长李忠德说,“类似方山小学这样的学校在白羊田镇还有三四个,我们会无条件支持教学点的各项工作。”